PLGA微球粒径对HPV L1五聚体候选疫苗免疫效果的调控
本文关键词:PLGA微球粒径对HPV L1五聚体候选疫苗免疫效果的调控 出处:《过程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PLGA微球 HPV L五聚体 粒径 免疫调控
【摘要】: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疫苗递送和佐剂系统,采用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了粒径0.43和1.38μm的均一PLGA微球,以其包埋HPV L1五聚体抗原,考察微球粒径对体内免疫应答强度和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38μm粒径载抗原PLGA微球组产生的IgG滴度(87771±24983.0)和中和抗体滴度(30720±15863.7)显著高于0.43μm粒径组的IgG滴度(38400±14021.7)(P0.05)和中和抗体滴度(2480±3892.6)(P0.01),且1.38μm载抗原PLGA微球能更显著提高Th2型细胞因子IL-6(0.43μm微球的4.7倍)和IL-4(0.43μm微球的1.5倍)的分泌水平;而0.43μm载抗原PLGA微球能显著提升Th1型细胞因子IFN-γ(1.38μm微球的2.1倍)的分泌水平,表明对于HPV疫苗佐剂与递送系统,小粒径微球有利于细胞免疫的提升,可用于治疗性疫苗的开发;而大粒径微球则有利于诱导高效体液免疫,可用于预防性疫苗的开发.
[Abstract]:Using poly (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s as vaccine delivery and adjuvant system, homogeneous PLGA microspheres with particle sizes of 0.43 and 1.38 渭 m were prepared by rapid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technique.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level and intensity of immune response in vivo was investigated by embedding HPV L1 pentamer antigen. The IgG titer of 1.38 渭 m antigen-loaded PLGA microspheres was 87771 卤24983.0) and the 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 was 30720 卤15863.7). The titer of Ig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0.43 渭 m group (P 0.05) and the titer of neutralizing antibody was 2480 卤3892.6 (P0.01). Moreover, 1.38 渭 m antigen-loaded PLGA microspheres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h2 type cytokine IL-6(0.43 渭 m microspheres (4.7 times) and IL-4(0.43 渭 m microspheres (1.5 times). The level of secretion; However, 0.43 渭 m antigen-loaded PLGA microspher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ecretion level of Th1 type cytokine IFN- 纬 1.38 渭 m microsphe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HPV vaccine adjuvant and delivery system, small particle size microspheres wer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cellular immunity and could be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vaccine. The large particle size microspheres are beneficial to induce high-efficiency humoral immunity and can be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phylactic vaccine.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康乐卫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1前言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肛门癌、生殖器抚及喉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原[w],导致100%宫颈癌[2]、90%以上肛门癌[4]和生殖器疣[5].尖锐湿疣是我国第二大性病[6].Li等[3]的荟萃分析表明,高危型HPV(主要是16和18型)感染与喉癌的发生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殷德政;熊卓;张人佶;颜永年;刘利;;相分离法制备PLGA微米-纳米多孔结构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S2期
2 庄秋虹;张正国;方晓明;;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2006年04期
3 曾烨婧;王连艳;马光辉;马润宇;;快速膜乳化法制备载紫杉醇聚乳酸类微球[J];过程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4 牛宁宁;周雷激;刘国安;姜淑娟;;分散聚合法制备液相芯片聚苯乙烯磁性复合微球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年04期
5 林箐;王梦馨;吴佳奕;彭强;张志荣;;壳聚糖纳米粒Zeta电位与载药量关系初探[J];华西药学杂志;2012年03期
6 龚向东,叶顺章,张君炎,张国成,邵长庚,梁国钧,姜文华,夏强,王全佩;1991~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必华,宋军,王卫亮,孟庆琴;男性尿道感染病征指标诊断淋菌性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信度及效度评价[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2 韩秀娟;曾舒文;;北京市丰台区2005-2009年性病流行情况分析[J];北京医学;2010年09期
3 徐树良,赵源源,蒋理,赵旺胜;金标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年03期
4 王忠永;邱会芬;张玉杰;王秀敏;张建明;杨磊;;液氮冷冻联合外用咪喹莫特及α-2b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李劲;林奕;陈闻纳;赖穗萍;;中药紫草对离体人乳头瘤病毒DNA作用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马烽;李永超;陈明辉;宗学刚;;蜜胺树脂/硬脂酸丁酯相变微胶囊的制备[J];材料工程;2010年07期
7 任君;;男性尿道分泌物与前列腺液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2007年10期
8 贺晶;杨洁;李恒进;冯峥;;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支原体耐药性变异研究[J];传染病信息;2009年01期
9 郑春苏;黄湘宁;冯彩莲;;TRUST滴度与TPPA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牛灵;范静;廖如奕;杨成新;哈力木拉提1;;新疆艾滋病常见消化系统表现[J];地方病通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静一;禹娜娜;邓平平;;骨组织工程支架内微管孔结构的研究现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吴兴中;郑和平;黄进梅;;2004—2006年广东省性病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能力分析[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邹光龙;付维军;;微胶囊型相变材料制备与应用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4 程向东;戴慈福;;相变节能材料的研究及其在空调中的应用[A];2009'全国纺织空调除尘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文东;薄树春;季红霞;;液氮冷冻与MEBO联合治疗妊娠期外阴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A];第十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宋相容;侯世祥;;长春新碱-槲皮素PLGA复方纳米粒抗多药耐药肿瘤实验研究(英文)[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7 殷红莲;汤国宁;韦启飞;;TRUST与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分析[A];玉溪市第十届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殷爱玲;郭立玮;;SPG膜乳化法制备汉防己甲素肺靶向微球的工艺及释放研究[A];第五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汶;中国生殖器疣和子宫颈癌HPV感染型别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张华;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庄春龙;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相变轻质哨所太阳能采暖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关延彬;Pluronic胶束给药系统的构建及与肠道P-糖蛋白药泵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飞;人乳头瘤病毒11型早期蛋白E7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树突状细胞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6 陆伟;阳离子白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苗立夫;血管腔内局部应用雷帕霉素纳米粒子防治球囊损伤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8 宋彪;四种商品化HSV-2型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的评价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占利;淋球菌外膜蛋白NspA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及其性能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肖苏尧;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作为抗癌药物/基因载体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太原市坝陵桥社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服务对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杜军兴;早期梅毒血清IFN-γ、IL-18和IL-13水平检测[D];兰州大学;2011年
3 徐倩倩;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因素对农村育龄妇女避孕节育和生殖道感染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体外单独和联合药物敏感性检测[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昌亚;新疆某乡维吾尔族妇女下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其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禹娜娜;人工骨支架内孔系结构设计及内部流场的CFD分析[D];燕山大学;2011年
7 姚霞萍;两系列两亲性聚膦腈自组装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静;以痴呆为突出表现的神经梅毒:系统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9 吴磊;上海市临床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质量的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孔维良;纳/微米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铭;;紫杉醇长效注射缓释微球的体内外评价[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金涛;李铁晶;吴桐;王颖;周东坡;;紫杉醇抗肿瘤机理与毒副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丁小斌,孙宗华,万国祥,江英彦;热敏性高分子包裹的磁性微球的性质及表征[J];高分子学报;1999年06期
4 赖波;卫强;孙春宝;马光辉;苏志国;;膜乳化法与复乳法结合制备粒径均一的PELA载溶菌酶微球[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5 田瑞;王连艳;吴颉;张洁;曾烨婧;马光辉;;快速膜乳化法制备粒径均一的PLGA微球和微囊[J];过程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6 李晓玲;王欢;栗原博;吕艳青;路晓辉;蔡绍晖;;壳聚糖细胞微囊的结构表征及其功能活性[J];华西药学杂志;2006年01期
7 王辰允,刘燕,曲恒燕,张舜欣,梅兴国;紫杉醇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与评价[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年06期
8 阎洲;裴元英;;紫杉醇肺靶向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9 骆峰,张军,王晓琳,许仲梓;热诱导相分离法制备高分子微孔膜的原理与进展[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余爱玲,徐春茂,王健,李文智,冯富勤,王斌,张晨光;甘肃省1999年上半年性病疫情报告及漏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剑秋;施明光;韩真真;;角膜病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眼视光学杂志;2006年02期
2 王衍堂;石桂秀;;Gαq蛋白信号与免疫调控和自身免疫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年02期
3 郭桂梅,郭履峈,苏贻新,王晓川;Th1、Th2免疫应答与小儿常见自身免疫病[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4 温伟标;周立新;李轶男;誉铁鸥;毛克江;;连续血液净化对重度脓毒症免疫调控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J];河北医学;2009年04期
5 陈晓,邓昌辉;Th1、Th2型细胞因子对妊娠免疫调节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2年09期
6 周刚;张朝晖;龚勋;张蓉;瞿星光;曾超;李灵丰;;衡炎方对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及免疫调控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5期
7 蒋莉萍;莫雪安;;B细胞免疫调控在重症肌无力中的作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6期
8 王晓,裴雪涛;树突状细胞参与的免疫调控及其抗肿瘤作用[J];肿瘤;1999年05期
9 俞晓辉;姚文;朱伟云;;食物过敏及益生菌的预防和治疗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年05期
10 曹永浩;张仕坚;周元聪;;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和免疫调控[J];生命的化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桂华;;猪皮片移植对HLA-DR4转基因小鼠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林俊杰;邱颖婕;冯明亮;马庆;范华骅;钱开诚;;多合一浓缩血小板在保存期中的活化情况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3 颜富士;陈威倩;杨建民;;纳米级Fe_2O_3粉末在γ至α相变过程的晶径变化观察[A];2001年海南全国粉体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s,
本文编号:1437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437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