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头扫查平面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夹角对剪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弹性成像技术 剪切波传播速度 肌纤维排列方向 肱二头肌 出处:《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探头扫查平面与肱二头肌肌纤维走行方向夹角对剪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20名。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探头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夹角分别为0°、30°、60°、90°,测量距体表深度1.7cm、2.5cm处同一位点的剪切波传播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深度为1.7cm和2.5cm,剪切波传播方向与肌纤维夹角为0°、30°、60°、90°时,剪切波传播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别取剪切波方向与人体肌纤维排列的夹角为0°、30°、60°、90°时,不同深度剪切波传播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探头扫查平面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夹角影响剪切波的传播速度,深度相同时,随着剪切波传播方向与人体肌纤维排列方向夹角增大,剪切波速度有递减趋势。传播方向一致时,剪切波在人体肱二头肌中的传播速度与深度无明显关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angle between the scanning plane of the probe and the walking direction of biceps brachii muscle fiber on the velocity of shear wave propagation. Methods Twenty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 real time shear wave elastic imaging technique was used. The angle between the probe direction and the muscle fiber direction was 0 掳/ 30 掳/ 60 掳/ 90 掳, respectively. The velocity of shear wave propagation was measured at the same point 2.5 cm from the depth of body surface (1.7 cm).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depth was 1.7 cm and 2.5 cm,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shear wave propagation and muscle fiber was 0 掳, 30 掳and 60 掳and 90 掳.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pagation velocities of shear waves (P < 0.05). When the angle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shear wave and human muscle fibers was 0 掳~ 30 掳~ 60 掳~ 90 掳.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shear wave between different depth (P < 0.05). Conclusion the angle between the scanning plane and the walking direction of muscle fiber affects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shear wave, when the depth is the sam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ngle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shear wave propag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arrangement of human muscle fibers, the velocity of shear wave decreases. When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 is the same,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shear wave in the biceps brachii muscle ha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th.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
【分类号】:R33
【正文快照】: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乳腺[1]、甲状腺[2]、肝脏[3-4]、前列腺[5]等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传统的弹性成像采用助力式弹性成像技术,即沿探头轴向对组织施加一定压力,使之产生形变。声辐射力脉冲(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成像是一种新的弹性成像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浩铭;郑翊;陈昕;刘盼盼;郭燕荣;汪天富;陈思平;;基于正交频率脉冲编码激励的软组织粘弹性定量测量[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2 张纯林;童清平;罗福成;朱先存;左鲁生;;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测量脾脏剪切波速度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程度的初步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年02期
3 卞东林;王学梅;黄];翟齐西;;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鉴别间叶组织源性良性肿块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4 张明琼;冉海涛;曹小玲;李攀;王志刚;;脾剪切波速度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10期
5 王宇;李广霞;李素梅;邹松平;靳元;;脂肪肝患者肝脏剪切波速度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年09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原;李世愚;周蕙兰;;剪切波分裂的实验室观测[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高原;;剪切波分裂的时间变化:观测与实验证据[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高原;郑斯华;冯德益;;剪切波的多级次分裂模式[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董梅;高玉峰;陈宇卫;唐韵恒;;剪切波波速资料管理工作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5 曹凤娟;高原;;郯庐断裂北带辽宁段剪切波分裂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希强;李清河;陈天长;;S波分裂中快、慢波识别方法及其运用[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7 王培德;郭金珍;;波形极相似的地震丛集中剪切波分裂的变化[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刘希强;周蕙兰;郑治真;沈萍;高原;杨选辉;李红;马延路;;剪切波分裂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高原;Stuart Crampin;;剪切波分裂与地震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原;郑斯华;;剪切波分裂相关函数分析法[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莎;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研究玉树和冰岛地区各向异性[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2 戴志阳;西太平洋下地幔D”层的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石玉涛;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各向异性与介质各向异性特征数值模拟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太龄雪;辽宁区域地震台网资料的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2 高红萍;剪切波的性质分析及其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3 赵雯佳;基于水库气枪震源的剪切波分裂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3年
4 赵博;地震定位对剪切波分裂的影响分析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地壳介质各向异性[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5 王治成;基于非下采样剪切波和RI-LPQ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6 张红;基于剪切波的图像复原算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张旭;超声剪切波技术在慢性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司彩凤;剪切波弹性成像新算法在乳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4年
9 王琼;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重点构造部位地震各向异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年
,本文编号:1479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47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