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病毒分子进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7 16:10

  本文选题:高通量测序 切入点:分子进化 出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在病毒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无论是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新病毒的发现,还是较大规模的分子流行病调查,高通量测序技术都比一代测序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SFTS病毒(SFTSvirus,SFTSV)是2009年在中国新发现的一种布尼亚科白蛉病毒属的蜱传病毒,为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致病病因,现在在中国至少20个省流行。从2012年开始在日本和韩国也有多例SFTS病例的报道。在SFTSV被发现之后,以美国Heartland病毒为代表的多种与SFTSV亲缘关系较近的白蛉病毒被陆续发现。SFTSV作为在白蛉病毒属中新出现的这一组病毒的代表,其分子进化机制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第一部分采用高通量测序完成了 72份SFTSV样本(包括42份血清样本、30份细胞培养毒株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平均测序深度达10000×以上。我们对本研究新获得序列和ViPR数据库中所有SFTSV全长基因组序列的数据集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我们明确划分了 SFTSV的6个基因型,结合其地理分布,发现了病死率高的日本、韩国和中国浙江的绝对主导流行基因型的是F型,大别山区周围的河南、湖北、安徽三省是A型SFTSV流行的主要区域,而山东、辽宁是B型的主要流行区域,处于上述三个地域中间的江苏、安徽两省流行的基因型别最丰富。大量的SFTSV重配和重组毒株在本研究中被发现,其中重配毒株23株,占所分析数据集的7.7%,重组事件37个,是在负链分节段RNA病毒中首次报道这样高重组频率的病毒(L片段5.1%、M片段3.6%、S片段0.8%)。本文也首次报道了宿主为动物的SFTSV重组株和重配株。本文确定了 SFTSV的总体进化选择压力来自阴性选择,并找出了 SFTSV基因组中的52个阳性选择位点。我们同时也发现了多个SFTSV基因型特异的突变位点,并提出F型GP蛋白的两个特异性突变T501S和P662S是很有可能造成F型高致病性的突变位点。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共突变位点,并在系统发生树中找出了对应的分支。最后,我们使用BEAST软件对SFTSV进行时空溯源分析,发现SFTSV起源于18世纪初期,最有可能的起源地是浙江省(约50%可能性),F型是最原始的基因型。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对SFTSV的基因型地理分布、进化驱动力和进化起源有了全面的了解,为SFTSV的预防控制提供了分子进化基础,也为研究其他新发现的蜱传白蛉病毒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和思路。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蚊媒病毒。通过病毒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可引发小头畸形等出生缺陷。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在南美巴西暴发,WHO将寨卡病毒病的暴发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已累计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2016年2月,中国首次报道了寨卡输入病例。截止目前,我国已确诊寨卡病毒感染患者24例。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从2016年2月一例中国的输入性寨卡病例中,分离并鉴定了一株寨卡病毒,结合高通量测序和RACE技术,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一株寨卡病毒ZKC2/2016株的完整全长序列。ZKC2/2016株全长10807bp,属于亚洲型,RNA二级结构预测显示它的3'非编码区(UTR)有多个茎环结构。E蛋白和NS5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中国现有的9株ZIKV在亚洲型的进化分枝中形成了三个小的簇(cluster)。结合病毒分子进化分析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这三个ZIKV簇之间,流行病学传播路径和特有突变位点都有显著差异。进而确定了目前中国寨卡病毒的两个不同传播来源,即2013年的南太平洋群岛寨卡病流行和2014-2015年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流行。另外,为研究存在争议的ZIKV全长基因组长度问题,本文使用多序列比对和RNA二级结构预测等方法,比较了 GenBank中声称是全长基因组的所有ZIKV毒株,发现了不同长度的ZIKV基因组主要差别在于5'和'3的UTR区长度,少于10790bp的基因组都极有可能不是完整的基因组,因为它们缺少了在黄病毒科保守存在的在RNA复制过程中有重要功能的5'和3'UTR区的RNA二级结构。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病毒基因组序列,结合分子进化分析方法,对SFTSV和ZIKV的基因组特点、系统发生、基因突变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认识甚至预测其进化规律提供了重要见解。
[Abstract]:High - 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virology research ,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virology research .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 we have found that SFTSVs originated in China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 We also found that two specific mutations T501S and P662S of SFTSVs were the most primitive genotypes . In the second part , we found that SFTSVs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琳琳;顾朝辉;韦朝春;陈赛娟;;Illumina-Solexa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系统的构建[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5期

2 刘清萍,刘中华,唐新科,陈平,梁宋平;串联质谱在多肽测序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3 张文力;;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现状与挑战[J];集成技术;2012年03期

4 李黎;;一种简化的质粒DNA快速测序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1年03期

5 卢春,陈溥言,蔡宝祥,王俊;一种纯化双链DNA测序模板的有效方法[J];生物技术;1996年04期

6 童大跃,伍新尧,蔡贵庆,李建金,刘秋玲;线粒体DNA高变区hν1快速测序方法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04期

7 许艳,卫红飞,胡小平,包木胜,王爱丽,程岩,王丽颖;DNA自动测序中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测序反应体系的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6期

8 刘力,庄志雄,陈雯,杨杏芬,凌文华,魏青,邓丽霞;应用连接介导PCR法于线粒体DNA的测序[J];中国职业医学;2000年03期

9 肖翠英,张思,仲武辉,夏庆杰;DNA自动测序中几种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年04期

10 甄志成,姚志建;毛细管阵列电泳与规模化DNA测序[J];色谱;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陆祖宏;吕华;肖鹏峰;白云飞;葛芹月;周东蕊;;基于生物芯片的高通量低成本DNA快速测序及其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顾洁梅;柯耀华;岳华;刘玉娟;张增;张浩;胡伟伟;汪纯;何进卫;胡云秋;李淼;傅文贞;章振林;;全外显子组测序法鉴定一个导致不典型IBMPFD综合征的新的VCP基因突变[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宇;生物高通量测序片段拼接与分子标记识别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宗玮;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辨识、进化与耐药性生物信息学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3 汤小龙;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及临床病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陆嘉逢;微囊泡循环核酸高通量测序及其在妊娠相关疾病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6年

5 刘林;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病毒分子进化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

6 卢戌;基于第二代测序的转录组组装软件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安小平;利用高通量测序筛查未知病毒的相关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8 吕鸣;人类基因组复杂序列区域的扩增与测序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赵琛;基于高通量RNA测序的大鼠转录组注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杨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检测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金瑞;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检测不明原因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结果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欧佳佳;杨树干旱响应转录组测序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朱忠旭;基于表型测序的功能基因识别[D];浙江大学;2015年

4 姚刘慧;桑树转录组测序及SSR标记的开发与鉴定[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5 夏忠奎;基于454与Ion Torrent平台的16S rRNA测序数据的比较分析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森浩;秋眠及非秋眠紫花苜蓿转录组测序及秋眠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巧玲;双重测序法结合芯片捕获检测低频突变的方法的建立[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穆淑媛;烟草转录组测序及NtTTG2调控ARF同源基因表达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9 夏超;高通量测序误差模型分析及解码方案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刘文丽;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病原体筛查与确认[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719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719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7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