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人蛔虫和猪蛔虫抗原树突状细胞影响T细胞亚群活性研究
本文选题:树突状细胞 + T细胞 ; 参考:《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年08期
【摘要】:目的探讨人蛔虫和猪蛔虫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T细胞亚群活性的调节作用差异。方法用IL-4和GM-CSF联合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源性DC,分别负载两种不同基因型蛔虫抗原,由低到高各分3组,并设置空白对照进行培养。负载了蛔虫抗原的DC,按1∶25的比例分别与同源性脾淋巴细胞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ELISA和qPCR分别检测比较负载后DC表面分子表达变化及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和FoxP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骨髓细胞诱导所得初始DC高表达表面分子CD86(85.5%)、CD83(38.24%)和CD80(94%),在负载蛔虫抗原后,各组仍高表达,但CD83和CD80较初始DC有所下降,且猪蛔虫抗原组和人蛔虫抗原组分别低和高于空白对照组。ELISA检测显示,各时间段实验组TNF-α的表达量都低于对照组,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各组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各时间段的相同浓度除24h外,人蛔虫抗原组高于猪蛔虫抗原组(P0.05)。qPCR结果显示,相对于人蛔虫抗原组Foxp3mRNA的表达量,空白对照组和住蛔虫抗原组各个时间段都较低,且都与前者存在差异性(P0.05);人蛔虫抗原组的表达量在短期内增加明显,但又随时间而减少;猪蛔虫抗原组则先增后减,但都与空白对照组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负载了人蛔虫抗原的DC能更强促进淋巴细胞Th2类反应和Foxp3表达,影响调节性T细胞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endritic cells sensitized by human Ascaris lumbricoides and Ascaris suboides antigen on T cell subsets.Methods IL-4 and GM-CSF combination were used to induce bone marrow derived DCS in mice respectively. Two different genotypes of ascariasis antigen were loaded into three groups from low to high, and blank control was set up for culture.DCS loaded with Ascaris lumbricoides antigen was co-cultured with homologous splenic lymphocytes at 1:25.Flow cytometry (FCM) Elisa and qPCR were used to detect and compare the changes of surface molecules expression, Th1/Th2 cytokines expression and FoxP3mRNA expression level of DC after loading.Results the surface molecules CD8685.5and CD883 / 38.24) and CD80T9444 induced by bone marrow cells were still highly expressed in each group, but CD83 and CD80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riginal DC.The expression of TNF- 伪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ression of IL-10 in ea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ression of TNF- 伪 in each group was in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im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NF- 伪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ression of IL-10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Foxp3mRNA in human Ascaris lumbricoides antige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ig Ascaris Ascaris antigen group after 24 hou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human Ascaris lumbricoides antigen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Foxp3mRNA in blank control group and resident Ascaris antige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DC loaded with human Ascaris lumbricoides antigen can promote Th2 reaction and Foxp3 expression in lymphocytes and affect the func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作者单位】: 江西省医学研究院;南昌大学医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960151)资助~~
【分类号】:R3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姝;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J];现代免疫学;2004年02期
2 高苏俊;季晓辉;;树突状细胞研究新突破——诱导免疫耐受[J];医学综述;2006年15期
3 于益芝,曹雪涛;树突状细胞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4 杨靖;曾秋棠;王庆海;梁从俊;郭和平;;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5 吴忠;李宏;;特应性皮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08年04期
6 刘冀伟;川崎隆;富山智香子;内藤真;吴丹西;马军;;LPS刺激来自人单核细胞的树突状细胞在调节自体CD4~+CD25~+T细胞活性作用研究(英文)[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年06期
7 李罗清;孙圣刚;曹学兵;王云甫;;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活化及其IFN-γ和IL-12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3期
8 王炯坤;邢飞跃;季煜华;方志远;郭中锋;潘山;;可溶性Jagged1/Fc对DC-T细胞共培养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年02期
9 龚洪立;陶磊;周梁;;LAG-3分子在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年04期
10 鲍一笑;华丽;吕婕;董晓艳;林芊;齐磊;叶剑敏;;树突状细胞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T细胞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西燕;高锐;孙盈辉;;CD137及CD137配体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张伟;葛薇;李长虹;韩钦;邓为民;尤胜国;赵春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魏卓;雷新益;马婕;王艳丽;朱慧芬;邱文洪;沈关心;;树突状细胞体在体外诱导特异性同种反应性CTL的实验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免疫学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张尧;靳风烁;兰卫华;李彦峰;张克勤;吴刚;叶锦;;联合应用塞莱西布和CpG-ODN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刘茜;陆江阳;王宏伟;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PD-L1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记者 孟华 张建新;一小时检测T细胞比值[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吴军 杨太成;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肿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麦迪信;“武装”T细胞杀死黑色素瘤[N];医药经济报;2002年
6 香港麦迪信医学出版有限公司提供;围捕免疫系统“叛徒”[N];医药经济报;2002年
7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8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9 刘永铭;T淋巴细胞加重动脉粥样硬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记者 田学科;HIV可使正常细胞丧失求救能力[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丽云;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新型免疫抑制性受体DIgR2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韩澍;吲哚胺2,3-过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3 徐东亮;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6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7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9 徐述雄;IL-15和树突状细胞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10 邹丽云;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Rab分子的筛选及Rab3b,,3c,32参与抗原交叉递呈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2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3 卢琳;人IL-24的重组表达、纯化及其对人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控[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4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成芳;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6 郭振红;Fas、IFN-γ及MHCⅡ类分子在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或活化后死亡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7 戴俊;CD40信号在树突状细胞迁徙活化和其诱导的CTL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4年
8 沈娟;α-黑素细胞刺激素在实验性心脏移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9 高超;人CD83转基因细胞的构建及鼠抗人CD83单克隆抗体的研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刘铮;RNAi抑制Smad6并在TGF-β1作用下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40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74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