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B族G蛋白偶联受体PAC1的N端基序HSDCIF对其二聚化和上膜运输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5 18:30

  本文选题:B族G蛋白偶联受体(GPCRs) + PAC ; 参考:《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09期


【摘要】:B族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PAC1是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的特异受体,介导PACAP神经保护等功能,是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之一.HSDCIF(His-Ser-Asp-Cys-Ile-Phe)为位于PAC1的N端胞外1区(extracellar domain 1,EC1)的一段短肽序列,与特定负责激活PAC1受体的激动域PACAP(1-6)具有极高的同源性.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构建出缺陷HSDCIF基序的PAC1突变体(简称D-PAC1);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构建系列真核表达重组载体,包括融合了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EYFP)的表达载体D-PAC1-EYFP;用于生物发光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检测的D-PAC1-Rluc;以及用于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实验的D-PAC1-EYFP/N和D-PAC1-EYFP/C.免疫荧光检测(immunofluorescence assay)测定D-PAC1的表达;荧光共聚焦显微观察D-PAC1的细胞运输,然后通过Western印迹、BRET与BiFC方法来检测D-PAC1的二聚化情况,综合评价HSDCIF基序对PAC1二聚化和在细胞中定位的影响.检测结果显示,缺陷HSDCIF基序的突变体D-PAC1不能发生二聚化,也不能正常的进行上膜运输,而是滞留在内质网中,同时外源化学合成的寡肽HSDCIF可以竞争性地抑制正常PAC1的二聚化.
[Abstract]:The B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PAC1 is a specific receptor for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 which mediates the function of neuroprotec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logic diseases. A short peptide sequence of the 1 region (Extracellar domain 1, EC1) in the N terminal of PAC1 is highly homologous to the specific PACAP (1-6) responsible for activating the PAC1 receptor in the PACAP (1-6). Using gene knockout technique to construct a PAC1 mutant of the defective HSDCIF based sequence (referred to as D-PAC1), and to construct a series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restructures using genetic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The carrier, including the expression vector D-PAC1-EYFP that combines the 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EYFP), and the D-PAC1-Rluc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bioluminescence energy transfer (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RET); and for the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of the bioluminescence. D-PAC1-EYFP/N and D-PAC1-EYFP/C.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D-PAC1; fluorescence confocal microscop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cell transport of D-PAC1, and then the dimerization of D-PAC1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 BRET and BiFC methods,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SDCIF sequence on PAC1 dimer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cel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tant D-PAC1 of the defective HSDCIF based sequence can not produce dimerization, nor does it normally carry on the upper membrane transport, but is detained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the exogenous chemical synthesized oligopeptide HSDCIF can competitively inhibit the dimerization of normal PAC1.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广东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100545,No.3120067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2011010002931)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11B031800388)资助~~
【分类号】:R3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从芬;彭代银;李庆林;池志强;刘景根;;G蛋白偶联受体二聚化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向锋;周培岚;王萧;李玉蕾;宫泽辉;;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rMrg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10年04期

2 沈庆;刘慧芳;李炜;李颖;程家高;刘景根;付伟;;μ/δ阿片受体相互调节作用及药物发现与设计策略[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年01期

3 郭晓令;余榕捷;钟佳萍;李梅;曾智星;刘晓飞;;荧光互补与光能量共振转移检测B类G蛋白偶联受体PAC1二聚化[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玉萍;家蚕G蛋白亚基的克隆、表达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洁;GLP-1R、PKA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肝组织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郭晓令;B族G蛋白偶联受体PAC1二聚化及其N端HSDCIF基序对其二聚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3年

3 唐波;VPAC1特异性结合多肽配体筛选与鉴定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洪民华,池志强,刘景根;G蛋白偶联受体固有活性研究进展与新药开发[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鹤,黎燕;化学诱导二聚化模型FKBP12-CID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3期

2 蔡欣;陈京;白波;;G蛋白偶联受体二聚化在药物开发中所发挥的特异性作用(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1年06期

3 周孟华;莫书荣;;G蛋白偶联受体的二聚化及其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07期

4 雍政;颜玲娣;宫泽辉;;阿片受体二聚化研究:药物靶标发现新策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7年06期

5 王岩;刘新泳;;HIV-1逆转录酶的二聚化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9年04期

6 张从芬;彭代银;李庆林;池志强;刘景根;;G蛋白偶联受体二聚化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7期

7 刘飞;张幼怡;;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的单分子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8年01期

8 朱磊;吴梅芝;赵林;黄绮玲;梁梅;李黄金;;EGFR二聚化B细胞表位抗原肽基因克隆、表达与纯化[J];免疫学杂志;2011年10期

9 刘虹辰;奚晓东;;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年21期

10 李国元,格日力;缺氧性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亦敏;高灿;徐学军;陈洁;池志强;;多巴胺受体和阿片受体异源二聚化研究[A];第八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Servier奖颁奖大会会议摘要集[C];2003年

2 石毅;周筠梅;;疏水荧光探针bis-ANS对Trigger factor分子伴侣功能及二聚化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谌立伟;高灿;周德和;池志强;;表达在昆虫细胞上人μ阿片受体的二聚化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药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赵贞;彭艺;郝淑凤;曾宗浩;王志珍;;二聚化作用赋予分子伴侣和异构酶活性[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5 逄莎莎;彭克美;刘华珍;宋卉;王云;张玉丹;;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江雅新;马新勇;王强;肖泽宇;方晓红;陈晔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的单体二聚化现象[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顾南南;杨洪全;;拟南芥phyB与CRY1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王志珍;;巯基蛋白质氧化还原酶的折叠酶活性与其二聚化作用[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曹丽华;王述森;姜莉;罗阳;;近端指(趾)间关节粘连基因突变鉴定及功能研究[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刘剑峰;黄思罗;涂海军;Philippe Rondard;Jean-Philippe Pin;;GABA_BR激活过程中VFT区和HD区间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调控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淑娟;美揭示癌症相关蛋白促进细胞生长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张兴刚;天然油脂制PU中间体列入重大专项[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吴晓琴 通讯员 邢莹莹;华中科大教授获法国棕榈骑士教育勋章[N];湖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毅;拟南芥菜CRYPTOCHROME 1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生化机制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李庆华;拟南芥蓝光受体CRY1 N端功能区在光激活CRY1光受体活性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陆锦玲;β-分泌酶活性及其二聚化的动态光学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黄思罗;C族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机制的精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刘鑫;内吗啡肽类似物和阿片肽受体异源二聚化的分子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鄢永红;导电聚合物中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余晓玲;HAb18G/CD147晶体结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新二聚化模式的发现[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詹红兵;无机基金属酞菁复合固态光限幅材料制备与光谱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李爱玉;从金属原子链到金属纳米线:结构和电子性质[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曹广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对虫酰肼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令;B族G蛋白偶联受体PAC1二聚化及其N端HSDCIF基序对其二聚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3年

2 唐颖;c-Jun亮氨酸拉链结合蛋白(Jlip)和干扰素诱导的蛋白IFP35及其自身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张宁;利用FRET技术检测缓激肽受体和Apelin受体二聚化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陈新义;准一维磁性系统热力学性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周孟华;μ型阿片受体与催产素受体二聚化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6 王凯华;μ型阿片受体与催产素受体二聚化介导催产素抑制吗啡耐受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7 张冰;电子关联对聚合物中激子和双激子极化性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云;NYD-SP15的亚细胞定位和对细胞增殖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9 赵声明;转JAK2基因调控的多潜能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长期扩增及定向分化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10 张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克隆表达和酶抑制剂筛选模型的构建[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3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893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d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