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解剖学与影像学定位研究
本文选题:ACL + AM束 ; 参考:《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及其前内束(AM束)和后外束(PL束)与其骨性定位标记(胫骨内侧髁间棘、“over-the-back”缘以及胫骨平台前后缘)和软组织定位标记(后交叉韧带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以及ACL胫骨止点的长度。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在核磁矢状位上的位置和胫骨止点的长度,便于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位置和术式的选择;术后复查骨道X线,可以明确胫骨止点的骨道位置,防止由于骨道定位不当而发生移植腱与髁间窝顶之间的撞击。方法:分别测量18个膝关节(左膝关节10个,右膝关节8个)ACL中点、AM束中点和PL束中点与上述解剖标记的距离,并比较左、右膝关节有无差异。并测量ACL胫骨止点的长度。核磁影像选取体育医院放射科25-40岁做过膝关节核磁的患者,核磁结果示膝关节无明显器质性变化。本实验主要采用矢状位的T2像。最终结果包括从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共166名患者的MRI(其中男性72名,女性94名)。测量胫骨止点的长度,并比较左、右膝关节差异。选取手术重建ACL患者60名,使用EFILM(2006年,Merge,美国)测量ACL胫骨止点中点位于胫骨平台的位置。所有操作均由两个研究者完成,取其平均值。结果:ACL束中点与胫骨内侧髁间棘和“over-the-back”缘分别为(9.94±2.84)mm和(15.06±3.93)mm;AM束中点与二者的距离分别为(7.50±2.45)mm和(16.83±2.94)mm;PL束与二者的距离分别为(11.39±2.25)mm和(14.94±4.11)mm。左、右膝关节的AM束和PL束中点距离“over-the-back”缘有统计学差异。ACL中点位于胫骨平台前后缘的40.18%±3.08%处。AM束中点与、PL束中点以外侧半月板前角以及后交叉韧带(PCL)的距离分别为(15.00±3.97)mm和(19.78±4.10)mm;AM束中点与二者的距离分别为(10.17±5.56)mm和(19.50±4.40)mm;ACL中点与二者的距离分别为(12.67±4.52)mm和(19.61±3.87)mm。左右膝关节ACL胫骨止点中点、AM束以及PL束中点与软组织解剖标记的距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CL胫骨止点的长度为15.25±4.28mm;左膝关节为15.76±3.91mm;右膝关节为14.74±4.43mm。通过分析测量膝关节核磁,ACL胫骨止点中点位于胫骨平台52.43±5.1%处;其中男性位于52.63±5.59%;女性位于52.23±5.49%(P0.05)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左膝ACL胫骨止点中点位于53.14±2.45%;右膝位于51.73±3.17%(P0.05),二者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X线复查测量并计算ACL胫骨止点中点位于胫骨平台的47.24±7.14%,此值与正常核磁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ACL胫骨止点的长度为14.18±2.61mm;男性为14.97±2.64mm;女性为13.61±2.41mm。结论:胫骨内侧髁间棘、“over-the-back”缘和后交叉韧带、外侧半月板前角术中易于定位,可以作为ACL重建时的定位标记,但左、右膝关节稍有差异。胫骨平台可作为术后复查的重要标记。MR矢状位,ACL胫骨止点中点位于胫骨平台52.43±5.1%处,并且与性别、左右膝关节无差异。术后复查X线,胫骨骨道中点位于47.24±7.14%处,说明采用上述解剖标记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无论是解剖学还是影像学可见胫骨止点的长度几乎都大于14mm,手术重建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行双束重建。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distance betwee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ACL ) tibial stop point and its anteromedial bundle ( AM bundle ) and posterior external beam ( PL bundle ) and its bony localization marker (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anterolateral meniscus ) . Results :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iddle point of the ACL and the medial malleolus and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PCL ) were ( 10.17 卤 5.56 ) mm and ( 19.61 卤 3.93 ) mm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3;R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维亚,吴海山;股骨髁间窝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年01期
2 刘浩江,刘安庆,张世权,鄢宏,陈慕芬;股骨髁间窝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5期
3 朱云峰;郝烨;唐欣;何京生;;股骨髁间窝非骨性撞击综合征临床诊治15例报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4 辛志强,唐志宁;外伤性髌骨股骨髁间脱位一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0年10期
5 李健,董大翠,余世勇,吴昌清,桂俊,徐敏,张加创;股骨髁间窝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6 李勇;李伟;;非血友病性骨关节病致股骨髁间窝扩大1例[J];西部医学;2010年04期
7 李洪波;杨春丽;胡国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股骨髁间窝撞击症[J];山东医药;2007年33期
8 王浩;徐斌;宣涛;;经关节镜治疗股骨髁间窝狭窄[J];山东医药;2009年06期
9 马勇;敖英芳;;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股骨髁间窝变化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年02期
10 李卫平;张正政;宋斌;杨睿;黄建荣;丁悦;马若凡;许杰;;关节镜下治疗股骨髁间窝退变性狭窄症[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董伊隆;蔡春元;姜刚毅;蔡文辉;陈文良;黄益奖;杨国敬;;前交叉韧带股骨侧移植物的止点和角度对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董伊隆;蔡春元;姜文辉;姜刚毅;赵章伟;杨国敬;;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应用解剖学研究[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刘敏;张力成;杨国敬;林瑞新;蔡春元;张雷;李琪;高源统;曹大成;;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X线测量与分析[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徐毅;杨红航;李恒;;手术治疗Hoffa骨折的新方法[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李伟;;退行性膝关节髁间撞击症的临床研究[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杰;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解剖学与影像学定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武晔;股骨逆行髓内针开口位置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吴迪;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股骨髁间窝的MRI测量及其相关性[D];承德医学院;2015年
3 邓永忠;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4 王一海;股骨髁间窝的解剖形态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5 顾军;股骨髁间窝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05年
6 谢诗涓;采用二维及三维图像测量股骨髁旋转力线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7 许鹏;MRI影像下股骨髁间窝的三维可视化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8 花雷;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侧止点定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苏州大学;2014年
9 韩先伟;关节镜下ACL股骨止点定位方法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94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89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