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及受体表达对性发育启动的调节作用
本文选题:褪黑素 + 褪黑素受体 ; 参考:《江苏医药》2013年11期
【摘要】:目的探讨褪黑素(MT)及MT受体(MT1、MT2)在性发育启动调节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雌鼠按不同发育阶段均分为幼年组(A组)、青春前期组(B组)、青春早期组(C组)和性发育成熟期组(D组),分别于生后第15、25、35、45天处死。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浆MT、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荧光实时定量-PCR(RT-PRC)检测各组下丘脑组织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以及MT1、MT2mRNA表达水平。结果血浆MT水平随大鼠发育程度而下降(P0.05);C组血浆LH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GnRH mRNA表达水平最低,C组最高(P0.05);A、B组MT1mRNA表达水平较高,性发育启动后显著下降(P0.05);四组MT2mRNA表达水平相仿。结论 MT及其受体在青春发育中起抑制作用,参与GnRH的调控,与青春发育启动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elatonin (MT1) and MT receptor MT1 (MT2) in the regulation of sexual development. Methods Fort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developmental stages: group A, group B, group C (prepubertal group) and group D (group D) in sexual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The rats were killed on the 15th day after birth. The levels of plasma MTand luteinizing hormone (LH)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the expression of GnRHand MT1mt2 mRNA in hypothalamus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CRRT-PRC. Results the plasma MT level de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rats. The plasma LH level in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0.05). The expression of GnRH mRNA in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0.05). The level of MT1mRNA in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 0.05), and the level of MT2mRNA in group C was similar to that in group A (P 0.05). Conclusion MT and its receptors play an inhibitor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and 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GnRH,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nitiation of youth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病科;
【基金】:南京市卫生局科技发展青年基金(QYK09161)
【分类号】:R3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伶俐;林汉华;陈晓娟;夏治;刘方;刘小辉;;外源性褪黑素水平对雌性性早熟大鼠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巧利;石星;倪世宁;顾威;朱子阳;刘倩琦;王旭;;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垂体褪黑素受体表达的变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孙春美;;知柏地黄丸联合大补阴丸治疗女童特发性性早熟80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08期
3 堵吉;谈勇;;松果腺褪黑素及其受体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汪建红,曾献春,吕海英;褪黑素对FSH诱导的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2005年01期
2 蔡德培;儿童性早熟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3 于宝生;;中枢性性早熟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20期
4 刘方;林汉华;刘小辉;夏治;;G蛋白偶联受体54 mRNA在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2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勇铨,陆祖谦,何金,刘会敏,赵瑛,刘志民,彭树勋;人胚胎心血管褪黑素受体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2 石勇铨,张慧,刘志民,何金,刘岩,陈向芳,欧阳跃平;人皮肤组织褪黑素受体的鉴定及生物学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赵瑛,刘志民,彭树勋;肾上腺素对幼龄小鼠胸腺褪黑素受体的调节[J];生理学报;1996年05期
4 沈玉美,陆祖谦,何金,刘会敏,赵瑛,刘志民,彭树勋;人胚胎肝脏褪黑素受体的鉴定[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5 徐海伟,黎海蒂,吴旋,范晓棠,龚发云;褪黑素受体亚型Mel1a和Mel1b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差异——原位杂交研究[J];解剖学报;2003年02期
6 刘志民,赵英,陆祖谦,沈玉美,谈雯,彭树勋;褪黑素受体在体内分布及信息转导通路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7 孙中安,陆祖谦,何金,刘会敏,赵瑛,刘志民,彭树勋;人胚胎甲状腺褪黑素受体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8 赵瑛;褪黑素腹腔注射对小鼠胸腺及脑组织褪黑素受体的调节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1期
9 杜玉珍,童建;视交叉上核中褪黑素受体mRNA的昼夜节律性表达[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1期
10 赵瑛,陈向芳,石勇铨,邹俊杰,陆祖谦,辜荣飞,张慧,张立斌,刘颖,李岚,顾明君,沈玉美,何金,刘会敏,刘志民;褪黑素受体基础与临床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陆祖谦;刘志民;孙中安;何金;刘会敏;彭树勋;;人胰腺褪黑素受体亚型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刘志民;刘志民;赵瑛;陆祖谦;沈玉美;谈雯;彭树勋;;褪黑素受体在体内分布及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贾悦;崔毓桂;田青乐;张朝辉;冯婷;狄福松;仲远明;马骋;;雄性家兔性发育前后下丘脑弓状核核团电生理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周萍;;男性性发育不良患者细胞遗传学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嫔;崔璐璐;朱志颖;;哺乳期不同营养状态对雌鼠对下丘脑Kiss-1mRNA及GnRH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学家;张秀娟;陈子亮;季芳;彭白露;刘晓明;;性成熟前食蟹猴生精细胞的发育进程[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7 黄颖苏;姜建伟;曹小定;吴根诚;;褪黑素调节创伤应激诱导的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程国锋;林矫矫;冯新港;傅志强;苑纯秀;周元聪;蔡幼民;;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蛋白质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教师进修学校 李敬荣;浅谈少年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N];驻马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崔培林;褪黑素对体外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2 孟德欣;缰核在视交叉上核—松果体昼夜节律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向芳;人白细胞褪黑素受体的鉴定、定位及褪黑素对白细胞的作用机制和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蔡春青;钾通道参与SD大鼠出生后下丘脑神经元兴奋性发育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国权;褪黑素受体在胎脑中的分布[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2 刘永峰;褪黑素对乳鼠缰核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丽;褪黑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及其机制初步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薛建;褪黑素及其膜受体对成人CD4+T细胞活化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5 王雪松;KiSS-1/GPR54系统在雄性大鼠生殖轴系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6 韩莹;外周损伤对脊髓P物质免疫反应的影响及Mel_(1a)受体在脊髓中的定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洁;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l昼夜表达规律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66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96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