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BPIFB1在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炎症反应中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8-06-02 03:55

  本文选题:BPIFB + 脂多糖 ; 参考:《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年06期


【摘要】:目的研究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折叠结构1(BPIFB1)在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和调节途径。方法应用RNA干涉、特异性蛋白激酶抑制剂阻断法,通过ELISA、Western blot法测定BPIFB1与脂多糖(LPS)共同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膜表面CD14、TLR受体以及胞内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BPIFB1与LPS作用后RAW264.7细胞表面CD14、TLR4和MyD88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当细胞中MyD88、TRAF6、NF-κB等蛋白分子的表达被各自特异性siRNA所阻断后,BPIFB1与LPS抑制细胞因子TNF-α过表达的能力也被显著抑制;当用BPIFB1与LPS处理过的细胞用相应蛋白激酶抑制剂作用后,细胞内相关通路蛋白p38、pERK1/2、Akt1磷酸化水平被明显抑制。结论 BPIFB1与LPS结合通过阻抑相关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了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细胞炎性反应程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and regulatory pathway of bactericidal / permeability enhancing protein folding structure (BPIFB1) i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uc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ethods RNA interference and specific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 blocking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D14TLR receptor and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RAW264.7 cells treated with BPIFB1 and lipopolysaccharide (LPS) by EISA-Western blot. 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D14TLR4 and MyD88 on RAW264.7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BPIFB1 with LPS, and the ability of BPIFB1 and LPS to inhibit the overexpression of TNF- 伪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when 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 molecules such as MyD88-TRAF6NF- 魏 B was blocked by specific siRNA. When the cells treated with BPIFB1 and LPS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 of p38 pERK1 / 2 + Akt1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Conclusion BPIFB1 combined with LPS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ntracellular cytokines and decrease the degree of cellular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uc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作者单位】: 沈阳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沈阳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509) 沈阳医学院优秀人才启动基金(20113064)
【分类号】:R39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斐,胡文斌;细胞信号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6期

2 胡晓梅,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4年03期

3 杨维青;石磊;尹晓琳;李心晖;谢轶;程曦;曾蔚;殷长甫;贾文祥;;不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01期

4 乐军;蒋晓飞;梁莉;吕元;;蛋白质组学分析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08期

5 余琼;高良俊;;某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年02期

6 温翠玲;张志华;张秀珑;;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型研究[J];山东医药;2007年13期

7 甘晓玲;刘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机制[J];重庆医学;2008年16期

8 曾燕丽;兰小鹏;江丽;刘丰伟;李卫滨;;灭活铜绿假单胞菌适体的筛选[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9 张芸;宋英华;刘明涛;李玉;;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年01期

10 程小平;沈定霞;罗燕萍;周光;陈荣;权秋宁;;铜绿假单胞菌mexA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一强;陈海荣;;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施凯舜;潘发愤;;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研究进展[A];第十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容冰;张文池;涂敏;;233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调查[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孙卫忠;胡晓梅;贾鸣;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多糖水解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分析[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任海涛;韩春茂;张嵘;徐志江;孟智启;翁宏飚;牛宝龙;;抗菌肽Cecropin B在小鼠创面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作用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李翔;陈辉;漆涌;徐令清;伍勇;;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及整合子在碳氢酶烯类耐药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7 秦玲;糜祖煌;;铜绿假单胞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发现[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倪明;;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粘液表型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机会性感染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琳 杨若尘;烧伤多器官损害机制摸清[N];健康报;2005年

2 冯琳;杨若尘;烧伤内毒素血症与多器官损害研究获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记者 袁志勇;细菌感染致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机制有新解[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白毅;北大探明细菌内毒素升高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记者 付东红;脂肪细胞是细菌内毒素直接靶标[N];健康报;2009年

6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郭伽;硫化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N];健康报;2009年

7 记者 胡德荣;内毒素会导致慢性炎症[N];健康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薛原;生物波和生物波调控因子:为人类抗衰老开辟新领域(下)[N];健康报;2010年

9 早报记者 李yN 实习生 刘笑;“泛耐药菌早就存在于周围”[N];东方早报;2010年

10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蔡fg东;超级细菌为何接连出现[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海波;LPS模拟肽疫苗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 陈一强;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体内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俞莺;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对小鼠伤口定植绿脓杆菌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雪涵;铜绿假单胞菌dsbM基因相关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王晓东;人N端脂多糖结合蛋白(tLB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保护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叶露;pvdQ基因在人肠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作用以及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丽丽;铜绿假单胞菌pvdQ基因对群集运动中抗生素抗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学如;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葛晓冬;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噬菌体抗体筛选[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10 徐德斌;脂多糖结合蛋白功能位点分析及其抑制性多肽的筛选[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佳丽;铜绿假单胞菌中影响RsmA调节基因的筛选及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良;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章喻军;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耐药和保护原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王媛;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调节抑制物检测筛选系统的构建[D];西北大学;2007年

5 张晓静;硫化氢对脂多糖诱导离体大鼠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碳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王春艳;PKC在CCK-8调节RAW264.7细胞CD14表达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姚琳;EGCG对LPS诱导的p38 MAPK信号转导作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海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致病因子受低于最小抑制浓度抗生素调节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谢芬;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张娟;人呼吸道上皮细胞Nod2受体的表达与调控-Nods受体在天然免疫中作用的初探[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7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1967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