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霍乱弧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

发布时间:2018-06-23 03:08

  本文选题:霍乱弧菌 +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 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为了在不利的环境中保持存活的能力,霍乱弧菌会进入一种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VBNC这一现象已经被认识30年了,但对研究者来说依然是待解开的谜团。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一现象,我们以霍乱弧菌为模式菌,设计并实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来解释这一现象。在第一个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利用propidium monoazide(PMA)结合荧光定量PCR对VBNC状态的霍乱弧菌01群埃尔托性菌株C6706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对108/mL的鲜活细胞、死亡细胞和VBNC细胞对不同的PMA处理程序进行时间-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最优的PMA处理方案为20μM孵育20分钟,因为这可以最大限度的去除死亡细胞,但对鲜活细胞和VBNC细胞几乎没有影响。然后,我们评价了该方案在处理不同浓度细菌时的稳定性和检出下限,发现初始细菌的浓度对PMA处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我们开发了一种利用108/mL的外源死细胞悬液来对抗初始细胞浓度副作用的方法。利用这个方案,消除了初始细胞浓度过低的影响,得到了稳定的计数结果,并将该方法对VBNC细胞计数的检出下限提升至10拷贝/μL。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逐一评价了实验室常规使用的VBNC诱导条件的5个组成因素对VBNC诱导的影响,即菌株差异、生长期差异、通氧差异、不同的温度以及饥饿。其中菌株差异、生长期差异和通氧差异不影响VBNC状态的形成,但是影响其发展过程。霍乱弧菌O1群古典型的菌株比埃尔托型菌株进入VBNC的速度要快。以平台期细胞为初始细胞完全进入VBNC的时间(LCT100)要晚于对数期细胞。但是在诱导前期,对数期细胞可培养菌数下降的速度却比平台期要慢,这提示平台期细胞状态的不均一性可能在起作用。在诱导过程中,通氧可以快速使霍乱弧菌丧失可培养的能力,厌氧环境下的可培养细菌数可达到通氧条件的106倍。其余的两个因素(较高的温度和富营养)却可以阻止霍乱弧菌VBNC状态的发生。在22℃和37℃诱导时,霍乱弧菌快速丧失可培养能力,在可培养细菌数分别达到106/mL和105/mL时维持恒定。活菌数和总菌数的结果表明在这两个温度下,丧失可培养能力的霍乱弧菌没有进入VBNC状态,而是不断死亡和降解。当在ASW中加入LB时,VBNC的诱导也被阻止,但加入低营养的M9不影响。这表明LB和M9不同的成分可能会抑制VBNC的诱导。在第三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群体感应系统(QS)可以对抗霍乱弧菌VBNC状态的诱导。利用转座子突变技术,我们筛选到了一株在4℃ASW中可培养能力被延长的突变株,并发现该菌株的转座子插入位点为rpoN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受rpoN基因调节的hapR基因被失活后,菌株进入VBNC状态的进程明显加快。而高表达HapR可以延缓霍乱弧菌可培养能力的丧失。缺失qrrs,lux0和rpoN均可使可培养细菌存在的时间相比hapR缺失株延长50天以上。然后我们发现野生株也利用上调表达hapR来对抗其在VBNC诱导过程中可培养能力的丧失。在野生株诱导过程中hapR的转录上调,使其可培养细菌存在的时间比hapR缺失株延长10天。当hapR缺失株回补hapR基因后,其hapR的转录和表达水平,以及可培养能力的变化群恢复到野生株水平。在天然QS突变株中,高表达HapR表现为对VBNC诱导过程中可培养能力丧失的抵抗;低表达或无表达HapR则表现为可培养能力丧失的加速。这些菌株的存在表明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对霍乱弧菌QS进化的影响。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将来对VBNC状态如何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同时也帮助深入认识在VBNC诱导过程中霍乱弧菌进行了哪些生命活动,以及环境压力对不同VBNC发展能力的菌群的筛选。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the first part , we evaluated the stability and the lower limit of VBNC . I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part , we evaluated the stability and the lower limit of the initial cell concentr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7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士平,武俊棉;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腹泻的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21期

2 陈昭斌;O139霍乱弧菌的由来[J];现代预防医学;2000年02期

3 蔡淑清;霍乱弧菌O_(139)感染与临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02期

4 王秋雁;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J];广西医学;2001年02期

5 闫振武 ,伦秀英;柠檬及其衍生物对霍乱弧菌的杀菌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年05期

6 ;霍乱弧菌的致病性与流行性研究进展[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贾力敏,杜雪飞,陈晓蔚,丁洁,徐景英,陆小军;某地区O_(139)霍乱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05期

8 周祖木,何浙生;霍乱弧菌的生态学及其检测[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9 李孝权,王鸣,易鸿,刘于飞,黄冰,周端华,莫自耀,欧忠辉,柴巧学,刘衡川,蒋力云,刘远;O139群霍乱弧菌地方分离株的分子特征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07期

10 邓晓丽;吴薇;;水产品中霍乱弧菌污染状况的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守义;胡玉山;李孝权;邓志爱;庞杏林;;非可培养状态下霍乱弧菌01群稻叶型的蛋白质谱特征分析[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孝权;邓小玲;邓志爱;张欣强;吴新伟;陈守义;王鸣;;广州地区小川型霍乱弧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3 刘彦晶;孟福强;吴大成;孙洋;冯书章;;霍乱弧菌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潘劲草;叶榕;汪皓秋;张蔚;于新芬;孟冬梅;何浙生;;IncA/C质粒在多重耐药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中的发现[A];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培培;李俊;俞盈;胡伟昭;陈健舜;吴蓓蓓;;浙江省舟山地区水产品及其养殖环境中霍乱弧菌污染状况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毅;李小春;章乐怡;洪程基;;近六年温州市霍乱弧菌流行特征及毒力基因检测的分析研究[A];2012年浙江省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暨革兰阴性菌感染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李柏生;谭海玲;王多春;邓小玲;陈经雕;王晓梅;钟豪杰;柯碧霞;;霍乱病例与环境来源霍乱弧菌的耐药和分子分型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彬;王国永;王梅;孙林;段玉芹;;山东省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分布初步检测[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郎中凯;郭敏;;O139群霍乱弧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海;徐海英;周登仁;王琼妹;叶桦;;霍乱弧菌快速检测试剂对不同类型样本的检测效果分析[A];2009年海南省微生物学检测及质量保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韦辰;小心霍乱弧菌趁热作“乱”[N];科技日报;2006年

2 记者 陈静莹;汕头附近海域未被霍乱弧菌污染[N];汕头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艳红;霍乱弧菌基因组测序完成[N];人民日报;2000年

4 记者 叶明e,

本文编号:2055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055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