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iha基因敲除及其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7-21 08:45
【摘要】:目的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W140菌株的黏附素基因iha缺陷株,分析iha基因缺失对UPEC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Red重组系统的3种质粒(pKD46、pKD3、pCP20)敲除W140菌株的iha基因。pKD46表达λ噬菌体的3个重组蛋白,转入W140菌株使其具有同源重组能力。以pKD3携带的两侧带有翻转酶结合位点(FRT)的氯霉素抗性基因替换目的基因iha,再利用表达翻转酶重组酶的质粒pCP20将FRT之间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删除,从而获得iha基因敲除菌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野生菌株与基因敲除菌株的细菌生物膜形成差异。结果 PCR验证和DNA测序表明,UPEC W140菌株染色体上的iha基因被成功敲除,得到iha基因缺陷株UPEC W140Δiha。基因缺陷菌株与野生菌株相比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P0.01)。结论 iha基因及其编码产物参与UPEC生物膜的形成,通过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有望为控制尿路感染提供新的靶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iha deficient strain of urinary tract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PECW140)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iha gene deletion on biofilm formation. Methods three kinds of plasmids (pKD46, pKD3, pCP20) of Red recombination system were used to knockout the iha gene of W140 strain. PKD46 expressed three recombinant proteins of 位 phage. The chloramphenicol resistance gene with reverse enzyme binding site (FRT) on both sides of pKD3 was used to replace the target gene iha. then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CP20 expressing reverse enzyme was used to delete the chloramphenicol resistance gene between FRTs and obtain the knockout strain of iha gene. The difference of bacterial biofilm formation between wild strain and gene knockout strain was compared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Results PCR and DNA sequencing showed that the iha gene on the chromosomes of UPEC W140 was successfully knocked out and the iha gene deficient strain UPEC W140 螖 IIA was obtained. The ability of biofilm formation of gene deficient strai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strain (P0.01). Conclusion iha gene and its encoding products ar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which may provide a new target for the control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by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is gene.
【作者单位】: 武警后勤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基金】:武警后勤学院科研基金面上项目(WHM201202)~~
【分类号】:R378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庆合;胡志军;赵永新;张晓琴;王侠;;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药敏试验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军;王建业;朱国强;;大肠杆菌卷曲菌毛的生物合成和致病性[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1期

2 邢艳苹;王瑜;杨峰;雷连成;;大肠杆菌卷曲菌毛及其致病性[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徐文生;张艳艳;黄漫青;陈湘宁;;双歧杆菌在不同材料上形成生物膜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3期

4 丁莉莎;王瑶;;鞭毛介导的运动性与细菌生物膜的相互关系[J];微生物学报;2009年04期

5 金文泉;;第一讲:生物膜的结构及其物质转运的机能[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2年07期

6 蔡浩然;液晶态生物膜[J];科学通报;1978年04期

7 任恕;;生物膜选择透过作用机理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9年01期

8 张志鸿;刘宏志;;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从二维到三维[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7年01期

9 ;简讯与信息[J];生命的化学;1989年02期

10 范玉贞;生物膜脂质液晶的结构、性质及功能[J];生物学教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隋森芳;;从分子到细胞——生物膜研究发展的动力[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江文;杨继君;陈兴平;;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集[C];2007年

3 陈Oz;;生物膜与后基因组时代[A];后基因组时代的基因功能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第八十次活动论文集[C];2003年

4 辛宏;颜光涛;陈泮澡;;生物膜、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5 王丽华;林波海;周宏伟;吴维;张幼苓;;圆二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6 高靓辉;方维海;;抗菌肽穿透生物膜的微观机制: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李晓莲;赵晓晨;黄志刚;;液晶技术及其在生物与化学过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欧阳萍;雷连成;吕爽;韩文瑜;;人溶菌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9 王小娟;陈向东;;属间细菌质粒自然遗传转化[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胡钢清;朱怀球;;致病性大肠杆菌CFT073菌株基因组的再注释[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立中;致泻大肠杆菌是腹泻病祸首[N];健康报;2006年

2 钱铮;研究发现大肠杆菌能量代谢极稳定[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哥科学家发现威胁人类生命的“超级大肠杆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王有国;大肠杆菌新变种的自述[N];家庭医生报;2006年

5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赵彩芸;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高达70%[N];健康报;2008年

6 记者 孙琪;顶级专家聚蓉 研讨防治“生物膜”[N];四川日报;2011年

7 记者 班玮;德研究人员:人或是大肠杆菌原始宿主[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记者 李荔;致命病菌很特殊[N];北京科技报;2011年

9 记者 缪琴 李凌翌;薄如蝉翼生物膜 让坏死细胞“起死回生”[N];成都日报;2006年

10 董映璧;美发现基因调控可回应“RNA世界”[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凤军;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药质粒传递和调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2 李双阳;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3 王倩;聚羟基脂肪酸酯在大肠杆菌中的合成、降解以及分子改造[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晓敏;大肠杆菌氧胁迫适应性蛋白质组学、O-抗原研究和嗜热菌NG80-2醛脱氢酶分子生物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彭亮;聚磷酸盐激酶1在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致病中的相关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6 马毅;多个药物靶标蛋白在大肠杆菌无细胞系统高效表达及功能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薛挺;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AI-2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娉;中国大肠杆菌O157:H7暴发相关菌株的遗传学和毒力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9 张晓;PotD、TldD蛋白及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差异表达对大肠杆菌BL21(DE3)及恶臭假单胞菌F1生物膜生成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惠长野;大肠杆菌K1致病株外膜蛋白T毒力相关功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剑平;粘性放线菌在生物膜和浮游状态合成胞外多糖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徐琛;谷氨酰胺合成酶对Escherichia coli和Pseudomonas putid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3 周晶;中慢生型天山根瘤菌胞外多糖形成的相关基因及其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武爽;ALS基因mRNA在白念珠菌不同生物状态的表达[D];青岛大学;2008年

5 张建军;大肠杆菌F18菌毛操纵子fe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6 王雷;致断奶仔猪腹泻、水肿病大肠杆菌F18菌毛a、b、c因子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05年

7 刘变芳;果蝇抗菌肽基因Andropin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融合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陈淼;HChEGF在原核和真核中的高效表达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谭宏亮;丙酮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子罡;抗菌肽LfcinB15-W4,10多拷贝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融合表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134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134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6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