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SPIDR和PSO4在DNA损伤应答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1 12:21
【摘要】:为了应对DNA损伤威胁,真核生物进化出了一系列的DNA损伤应答反应机制(DNA damage response, DDR).DDR是一个由许多不同的信号通路所组成的复杂的信号网络,负责在整个细胞周期内应对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损伤威胁,这些信号通路包括:DNA修复、细胞周期检验点、转录调控和细胞凋亡等。 DNA双链断裂是细胞内所有损伤类型中最为严重的损伤之一,为了应对这种威胁性的损伤类型,机体演化出了两种主要修复机制: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 NHEJ)和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HR修复方式在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一修复通路中的任一关键蛋白发生突变都会导致肿瘤以及其他严重疾病的发生。布鲁姆综合症是一类临床表现为发育缺陷、免疫缺陷、基因组高度不稳定以及高癌症诱发率的疾病,其诱因是RecQ家族成员之一的BLM基因发生了突变。BLM(Bloom's syndrome protein),即布鲁姆综合症蛋白,它可以与HR信号通路精密协作,在修复过程中促进DNA的精准合成,高效地完成双链断裂的修复。然而,BLM与HR在机体内究竟是怎样精准协作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本论文的第一个课题中,我们定义了一个新的蛋白SPIDR (scaffolding protein involved in DNA repair, SPIDR),并证明了它具有连接BLM和HR修复信号通路的桥梁功能。SIPDR可以分别与BLM和RAD51相互作用,以形成一个在机体内发挥重要功能的BLM/RAD51复合体。用RNA干扰的方法降低内源性的SPIDR的表达之后,BLM和RAD51不能有效定位到DNA损伤位点,并使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chromatid exchanges, SCE)的水平明显升高,而SCE水平过高是布鲁姆综合症的表型之一。此外,降低内源性的SPIDR的表达,也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同时增加了细胞对损伤诱导剂的敏感性。所以我们猜想,SPIDR作为一个脚架蛋白,通过调节BLM与RAD51的协作关系,一方面促进了HR修复的发生,另一方面也阻止或降低了不必要的甚至是具有毒性的代谢产物的生成。 ATR (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and Rad3-related kinase)激酶是PIKK家族的成员之一,在DDR的细胞周期检验点信号通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DNA损伤发生之后,ATR-ATRIP(ATR-interacting protein)复合物会被单链DNA结合蛋白——-RPA (replication protein A)复合物招募到损伤位点,这对于ATR的激活是至关重要的。PSO4复合物是由PSO4/PRP19/SNEV、CDC5L、PLRG1和SPF27所组成的异源四聚体复合物,之前的研究报道了其在mRNA前体的剪切方面的重要作用。最近的报道指出,PSO4复合物可能在DDR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在本论文的第二个课题中,我们发现BCAS2通过与RPA相互作用的方式使PSO4复合物被招募到了损伤位点。降低内源性的BCAS2或者PSO4的表达水平,都会影响ATRIP在损伤位点的聚集、CHK1的激活和RPA2的磷酸化水平。之后,我们进一步证明,无论是BCAS2与RPA1结合作用的缺陷,还是PSO4作为泛素E3连接酶活性的失去,都会使ATRIP在损伤位点的聚集、CHK1的激活状况和RPA2的磷酸化水平受到明显影响。所以我们的课题证明了,在面对DNA损伤压力的情况下,PSO4复合物通过与RPA结合,继而介导了由ATR调控的细胞周期检验点信号通路,最终参与到了DNA损伤应答反应之中。
【图文】:

示意图,解旋酶,示意图


其他研究表明DNA2也能够和EX01平行地参与(Zhu,Chung et al. 2008)。同时长的末端切割离不开解旋酶SGSitou and Symington 2008)。图1.2.4表示长的末端切除示意图。Resection initiation

示意图,复合物,示意图,C端


的研究则表明,,NBS1能够通过C端的20个氨基酸和ATM直接相互作用从而促进ATM的激活(Falck,Coates et al. 2005)。图1.3.2为ATM被MRN复合物激活的示意图。Double-Strand break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志君,陈林立;循环DNA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5期

2 吴伟,崔光华;DNA控释递送系统[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2期

3 ;几种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4 ;线粒体DNA损伤与修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5 姚ng;夏立照;;安徽省3种常见蜚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1年01期

6 高春芳;王皓;高国华;宓庆梅;孔宪涛;;非同位素法分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三种方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年05期

7 吴晓平 ,张小如;线粒体DNA突变及其与衰老的关系[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8 李伟文;线粒体DNA表达与损伤修复[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4期

9 张彦芳 ,耿惠杰;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病患者血清HBV-DNA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8期

10 王煜,文曙,龙小艳,肖波;通过高温变性快速提抽DNA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DNA分子为何不稳定?[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DNA计算机微乎其微 功能强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DNA识别遗传信息判断人[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以科学家研制出DNA计算机[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克隆永续经营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DNA“精确制导”[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首个近乎完全由人造“零件”搭建的DNA分子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DNA证据可伪造,刑案鉴定蒙阴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可区分真伪DNA的检测技术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以研制出新型DNA计算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8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568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