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靶向铜绿假单胞菌PcrV与Alginate的scFv-Fc抗体分子制备及体外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05:51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临床上最主要的超级细菌种类之一,对常用抗生素都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且其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获得耐药性,例如形成生物膜之后抗生素难以进入生物膜,使得耐药性增强,或通过III型分泌系统侵入细胞成为胞内菌,抗生素难以进入细胞从而难以被杀灭。鉴于铜绿假单胞菌在抗生素治疗中存在的固有耐药,以及形成生物膜与胞内菌后使得耐药性增强等原因,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越来越难以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因此亟需开发新型的治疗方式。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强、安全性高等特性,在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近年来开始获得重视。本研究通过选取铜绿假单胞菌PcrV与Alginate两个靶点,制备单链可变区融合重链恒定区(ScFv-Fc)形式的抗体MFa(抗PcrV)与MFb(抗Alginate),并分析其亲和活性,进而研究其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黏附细胞、侵入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新型抗体药物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首先将编码MFa及MFb的DNA序列分别合成后,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再通过聚乙烯亚胺(PEI)在HEK293E细胞中获得瞬时转染及表达;表达的产物通过HiTrap MabSelect SuRe柱进行纯化,所得到的抗体通过SDS-PAGE分析纯度以及BCA法测定蛋白含量。为了研究抗体与抗原的亲和活性,对抗原PcrV与Alginate进行制备。其中PcrV抗原选用pET28a质粒作为载体,将PcrV目的序列插入到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进而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在15℃,0.5 mM IPTG的条件下进行低温诱导表达,通过与PcrV融合表达的His-Tag标签进行亲和纯化,并通过SDS-PAGE、BCA、HPLC对纯化的PcrV进行纯度及含量的分析;Alginate通过EDC作用与BSA进行偶联以开发针对MFb的Western blot及ELISA等检测方法。对纯化后的抗体通过Western blot、ELISA、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检测其与抗原的亲和活性。我们进一步对所制备的抗体MFa及MFb进行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MFa及MFb抗体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对已形成的生物膜的破坏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黏附HeLa细胞影响、对铜绿假单胞菌侵入HeLa细胞的影响,以及对巨噬细胞吞噬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一、成功制备了抗铜绿假单胞菌PcrV与Alginate的抗体MFa及MFb。亲和力实验表明,MFa与PcrV抗原的亲和常数K_D为492.2 nM,MFb与Alginate抗原的亲和常数K_D为8.308 nM。二、抗体的体外生物学活性表明MFa与MFb均能够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作用,并能够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对HeLa细胞的侵入作用,同时MFa与MFb单独使用均能够增加巨噬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作用。综上,本研究制备了靶向铜绿假单胞菌的scFv-Fv形式的抗体药物分子MFa及MFb,它们分别靶向PcrV蛋白及Alginate,体外生物学活性分析表明两个抗体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生物膜形成,降低胞内寄生菌的形成,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示其具有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的潜在效用,具有进一步开发为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药物的价值。
【图文】: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25]

铜绿假单胞菌,细胞


3图 1-2. 铜绿假单胞菌侵入细胞[31]Fig. 1-2.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vade mammal cells[31]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磊;王炜;苏建荣;;北京市某医院35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2019年06期

2 毛剑锋;王伟;徐伟珍;李彩霞;;铜绿假单胞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浙江检验医学;2007年01期

3 陈其云;余志平;;4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J];水电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4 唐凤强;孟红;张力;张秋红;赵锐;;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水电医学;2008年06期

5 郑计梅;;铜绿假单胞菌在水体的生长特性研究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J];广东化工;2018年22期

6 林丽容;;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年35期

7 吴广江;薛文英;马颖欣;陈亮;肖敏;;某院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析及院感防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年05期

8 沈先军;张凤娇;常桂玲;曹琳;;铜绿假单胞菌致一起“假暴发、真聚集”疫情的调查报告[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年06期

9 王静;陈葳;曾晓艳;张yN;雷金娥;;不同标本来源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耐药表型的差异性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03期

10 谢志碰;叶招兴;;815例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燕;杨凤琴;张丽平;;9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A];首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宁波会议)暨《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方莉;许媛;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李琬琛;魏殿军;李立艳;曹阳;宋林;刘双庆;;五种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抑制、清除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马春燕;贾海菊;;对本院11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朱丹;李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洪波;贡联兵;;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赵书平;姜梅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王艳艳;安乐;唐克;张晓天;王秀丽;刘月;李明成;;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A];首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宁波会议)暨《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洪敬谱;饮用水中的致病菌从哪来[N];中国消费者报;2017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4 山东省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罗秋;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如何定性处理[N];中国医药报;2018年

5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还能放心喝吗?[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6年

6 记者 刘文新;贵州 3批次饮用水检出铜绿假单胞菌[N];中国消费者报;2019年

7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8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丁雪霏 戴浩然 柴瑞霭 郭玉红;从补肾填精论治铜绿假单胞菌泌尿感染[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10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伟;EMMPRIN对宿主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抵抗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 杨帅;铜绿假单胞菌粘附表型及其差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王可;铜绿假单胞菌在持续感染中的基因型特征及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演化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4 刘伟明;整合素αvβ6在铜绿假单胞菌LPS诱导BEAS-2B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5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6 赵燕;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程仕虎;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8 衣美英;外科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吴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徐卫华;微生物还原Cr(Ⅵ)的特性与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倩;亚甲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杀伤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卿草;单纯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及两者共同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3 孙倩楠;新疆地区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年

4 翟贯星;靶向铜绿假单胞菌PcrV与Alginate的scFv-Fc抗体分子制备及体外活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5 汤湘;铜绿假单胞菌表面展示CadR蛋白并应用于水体及土壤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6 王荔月;铜绿假单胞菌PAO1基因PA0335的功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7 乔琦;铜绿假单胞菌NY3胞外活性物降解多环芳烃的特性及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8 朱迎晓;铜绿假单胞菌中c-di-GMP调控MapZ与CheR1相互作用的结构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9 秦婧;铜绿假单胞菌P型ATP酶PA1429调控喹诺酮信号系统和细菌毒性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10 宋雅琴;铜绿假单胞菌中CysB的结构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1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01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8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