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盆腔器官脱垂动物模型探索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重建盆腔器官脱垂薄弱阴道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6:19
【摘要】:研究背景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可造成行走不适,或排尿、排便及性生活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阴道及其支持结缔组织的完整性对于盆腔脏器正常解剖位置及功能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人体阴道是由四层结构组成的纤维肌肉管腔,其中富含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固有层和平滑肌层是阴道的两层重要结构,为阴道壁提供抗张力。这些结构成分的变化可导致阴道壁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进而导致POP的发生。然而,POP患者阴道壁组织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且仅有的一些研究结论仍不一致。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收集了病例组POP患者及对照组非POP的阴道壁组织,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POP患者阴道壁组织结构及细胞成分的变化情况。其次,PO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探索合适的动物模型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对POP病因学及疾病自然进展的认识,而且对于研发POP的新型治疗手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阴道分娩、绝经、年老是POP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因此,本研究构建了 SD大鼠手术绝经模型,首次全面分析了短期及长期绝经后大鼠阴道前壁组织形态学、生化及生物力特征的变化,来判断该模型是否为研究POP新型疗法的适宜动物模型。此外,非人灵长类动物一直被认为是研究POP的最佳动物模型,但相关研究的基础资料仍十分薄弱,我们又进一步对年老经产雌性恒河猴自发POP的患病率进行调查,为日后以恒河猴作为POP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撑。第三,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重建受损组织或器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近年来,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己得到广泛使用。遗憾的是,使用干细胞来治疗POP的研究目前仍非常少见。本研究基于我们构建的手术绝经SD大鼠模型,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注射至大鼠阴道前壁,观察其在阴道壁胶原蛋白及平滑肌组织的修复及再生过程中的作用,以探究HUMSCs是否有助于绝经后大鼠的阴道壁恢复至正常结构,为POP组织工程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标本收集及组织形态学分析:选择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接受阴式子宫切除+盆底重建手术的重度阴道前壁膨出(Ⅲ/Ⅳ度)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因非POP的妇科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所取标本为患者阴道前壁膨出最重部位的阴道全层;对照组取穹窿处阴道前壁全层组织。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阴道前壁Ⅰ/Ⅲ型胶原蛋白、平滑肌含量及成纤维细胞的变化。2.动物模型构建:首先通过切除SD大鼠双侧卵巢制作绝经模型,使用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单轴生物力检测等方法了解绝经后2周、4周及16周大鼠阴道前壁Ⅰ/Ⅲ型胶原蛋白、平滑肌及相应生物力的改变;此外进一步对34只年老经产恒河猴进行POP-Q分度检查,了解恒河猴自发性POP的患病率。3.组织工程技术修复:使用手术绝经SD大鼠模型,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胶原蛋白组、生理盐水+HUMSCs组、胶原蛋白+HUMSCs组。分别将生理盐水、2mg/ml胶原蛋白溶液、3×106MSCs生理盐水悬液或3×l06MSCs胶原蛋白悬液各0.3ml注射至大鼠阴道前壁,并在注射后2周、4周及12周取材。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组织形态学分析、定量PCR、单轴生物力检测等方法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转化发生情况及对绝经后大鼠阴道前壁组织结构及生物力的修复作用。研究结果1.POP患者阴道前壁组织形态学变化:病例组胶原蛋白排列疏松,紊乱;而对照组排列密集,有序。病例组Ⅰ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6.65±6.63%vs25.27±5.54%,P0.001)。两组间的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比值无显著性差异。相较于对组照,病例组的肌层平滑肌束变细,排列紊乱,且肌层平滑肌含量显著下降(26.04±4.36%vs44.74±5.65%,P0.001)。对照组阴道壁固有层成纤维细胞呈长的纺锤体型,而病例组转变为圆形。病例组每高倍视野下阴道壁固有层成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37.0±11.7vs47.5±8.3,P0.001)。2.SD大鼠手术绝经模型构建及恒河猴自发POP患病率研究:自手术绝经第2周起,大鼠的阴道前壁发生了持续的变化。较之于对照组,处理组上皮萎缩,Ⅰ型胶原蛋白逐渐增多,变化具有显著性(P0.001),Ⅲ型胶原蛋白呈下降趋势,肌层平滑肌含量逐渐下降,以16周后变化最为显著(P0.001)。单轴生物力检测显示手术绝经后16周,阴道前壁线性区域弹性模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74±0.27 MPa versus 0.25±0.11 MPa,P=0.016)。动物查体中,年老经产恒河猴中自发性POP的患病率为11.8%。3.HUMSCs对SD大鼠绝经后阴道壁的修复作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显示MSCs细胞信号在一周内消失。注射后2周,胶原蛋白+HUMSCs组仍可见少量DIR标记的MSCs散在分布于阴道壁的固有层及肌层。注射至阴道壁的MSCs未发生转化。注射后4周及12周,注射MSCs的两组较未注射细胞组,Ⅰ型胶原蛋白均显著减少,Ⅲ型胶原蛋白均显著增多,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均明显下降,P值均0.001。注射后12周,注射MSCs的两组肌层平滑肌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注射细胞组(P0.001)。注射后2周和4周,胶原蛋白+HUMSCs组的ACTA2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42及P=0.040)。在不同时间点,注射MSCs组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bFGF或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注射细胞组。12周时,胶原蛋白+HUMSCs组的线性区域刚度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0.71±0.40 N/mm vs 2.32±0.97 N/mm,P=0.025)。研究结论1.POP患者阴道前壁胶原蛋白排列疏松、紊乱,Ⅰ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肌层平滑肌束变细,排列紊乱,且平滑肌含量显著下降;固有层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且数量明显减少。2.大鼠阴道壁的组织结构与人类相似,手术绝经2周后大鼠阴道壁的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平滑肌可发生持续的改变,手术绝经大鼠可作为POP新型治疗手段研究的动物模型,但与人体不同的是,正常SD大鼠阴道前壁固有层以Ⅲ型胶原蛋白为主,并非最理想的动物模型。3.非人类灵长动物恒河猴体态、生殖生理及妊娠分娩过程与人类最为相似,年老经产的恒河猴中自发性POP的患病率为11.8%,为POP研究的更合适的动物模型。4.HUMSCs注射至大鼠阴道前壁后,可将绝经大鼠的阴道前壁的组织成分及生物力恢复至正常,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POP这种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HUMSCs在体内发挥组织修复功能主要是通过分泌作用而非转化作用。
【图文】:

固有层,双折射,病例,对照组


三.天狼猩红染色显示病例组及对照组I/III型胶原蛋白在固有层的含量及比例的变化逡逑在偏振光镜头下,可以观察到固有层胶原蛋白束呈混合性的双折射染色,从绿色到逡逑黄色、橙色及红色(图1)。绿色胶原蛋白束为较细的III型胶原蛋白,而橙黄及红色胶逡逑原蛋白束为较粗的成熟胶原蛋白,即I型胶原蛋白如图1所示,病例组I型胶原蛋逡逑白含量为16.65±6.63%,对照组I型胶原蛋白含量为25.27±5.54%。两组间的I型胶原蛋逡逑白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OP组I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非POP组,PC0.001。非逡逑POP组I型胶原蛋白排列更加密集、有序,而POP组I型胶原蛋白排列疏松、紊乱。病逡逑例组III型胶原蛋白含量为13.29±7.79%,对照组III型胶原蛋白含量为12.95±7.87%。两逡逑组间的III型胶原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802。病例组I/III型胶原蛋白含量比值为逡逑2.33±3.88,对照组I/III型胶原蛋白含量比值为3.28±3.21。两组间的I/III型胶原蛋白含逡逑量比值无显著性差异

免疫组织化学,情况,平滑肌,病例


四.a-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肌层的非血管平滑肌含量逡逑我们使用cx-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阴道前壁肌层非血管平逡逑滑肌的形态及含量变化(图2)。图2A显示阴道壁的组织结构,由上皮(epi)、固有层逡逑(lp)、肌层(sm)及外膜(ad)构成。较之于对组照(图2C),病例组(图2B)的肌逡逑层平滑肌束变细,排列紊乱。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肌层非血管平滑肌含量为逡逑26.04±4.36%,对照组的肌层非血管平滑肌含量为44.74±5.65%,病例组的肌层平滑肌含逡逑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户<0.001。逡逑A逡逑epi逡逑y逡逑ad邋一抑?逡逑B逦?一-逦:Sr::一;邋:邋^逡逑b1逡逑□邋榦逡逑c邋、逦.'i_邋震逡逑逢邋'逡逑D邋i60]—:—逡逑卜n邋■逡逑1J-U_樐 ̄逡逑图2.CX-SMA免疫组织化学阴道前壁染色情况。A为阴道壁组织结构的示意图(x20),邋epi:上皮,lp:逡逑固有层,sm:肌层,ad:外膜;B图为病例组(><50),右侧bl显示为局部放大图像(x200);邋C图为逡逑对照组(X50),右侧cl显示为局部放大图像(x200);邋D图为两组肌层非血管平滑肌含量对比的柱状逡逑图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11.2;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冰浩;张燕;方硕;王越;刘厚奇;;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6年05期

2 刘梦婷;饶巍;韩兵;肖翠红;武栋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年07期

3 钟玉兰;淦鑫;;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与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年13期

4 刘超;张丽君;陶昊;杜心洁;王芮;李文菁;丁淑梅;王怡;姜磊;黄玉香;;基于细胞生物学方法比较5种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年33期

5 徐郑美;邵立宇;孙宏亮;王瑶;许美花;鲁文赓;;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前景[J];动物医学进展;2019年08期

6 唐振霆;施晓雷;;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机制及进展[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9年08期

7 孙璇;毛念渝;刘明珠;董传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系统医学;2019年16期

8 阿诺得 卡普兰;廖联明;王萍;谭建明;;间充质干细胞更改名称的时候到了[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7年05期

9 邱坤银;廖雄宇;郭淑仪;祁皓宁;蓝菁菁;方建培;黄科;黎阳;徐宏贵;周敦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难治性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年03期

10 陈俊秋;黄梁浒;;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促血管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巧稚;游茂春;杨晓红;程基焱;刘广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2种提取方法的比较[A];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9年

2 白雪;霍波;;面积约束情况下形状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3 李坦;刘卓;徐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4 陈可;王丁;韩之波;朱德林;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发挥免疫活性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金明顺;张毅;贾秀芬;周燕华;闫妍;刘慧雯;;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多潜能分化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彦;李尚珠;;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工程中的机制及应用[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石玉;戴\戎;;周期性拉应力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黎娇;朱争艳;杜智;骆莹;王鹏;高英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余慧;黄红云;陈琳;王洪美;;生物反应器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现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覃永亮;曾慧兰;卜欠欠;钟启;韩新爱;;尼古丁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卜叶;科学家勾勒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路线图”[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赵广立;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足获新进展[N];中国科学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刘艳芳;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填补了干细胞研究的空白[N];广东科技报;2017年

4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中的孙悟空[N];上海科技报;2014年

5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又见新方法[N];健康报;2013年

6 刘道安;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用间充质干细胞库[N];健康报;2007年

7 记者 陈建强;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津建成[N];光明日报;2006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选择干细胞储存须谨慎[N];南方日报;2016年

9 记者 李素锋;我市首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手术取得成功[N];临汾日报;2009年

10 冯国梧;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规模化运营[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林;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小鼠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5年

2 邵联波;低免疫排斥性的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心肌梗死修复中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张明琦;眼眶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网膜祖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4 杜文敬;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iPSCs诱导及定向分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5 龚年金;基于温法理论探讨温肺化纤汤预处理对H_2O_2诱导小鼠肺间充质干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彭定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创伤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7 毛萌;盆腔器官脱垂动物模型探索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重建盆腔器官脱垂薄弱阴道壁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8 马彩云;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修复肺损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9 浦雯雯;人小涎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快速成肝诱导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10 韩兵;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抗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晚期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机理及机制探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成亚琳;FSHβ增强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3 吴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4 李康;黄芪甲苷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5 田鑫;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诱导其向神经干细胞的分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6 夏海兵;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缓解阿霉素所致急性心肌损伤的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9年

7 朱茄慧;Wnt11促进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与TGF-β1的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8 廖云鹏;Wnt10b与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9 仪臻;转录因子E2F1调节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功能及其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10 张庆;人脑胶质瘤相关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54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54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