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纳米颗粒雷帕霉素黏附的胶原纤维多聚复合物补片抑制静脉新生内膜增生

发布时间:2020-05-13 11:45
【摘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在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统计,出院确诊的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占第一位达到5.8百万,远高于排在第十位的肿瘤患者的1.6百万。这些患者中很多需要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行转流手术。正因为动脉疾病的高发病率,所以大量的实验研究了植入动脉循环系统的支架,静脉移植物,人工血管材料的愈合过程和机制。新生内膜的增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造成移植物管腔的狭窄,更严重的情况造成管腔堵塞而造成移植物失败,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痛苦。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正在寻找各种方法抑制移植物内膜的增生,包括如药物洗脱的支架及人工移植物,并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在动物试验中,应用纳米科技来抑制新生内膜增生在动物试验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之相反,在静脉系统,需要进行支架植入及进行转流手术相对较少。但在某些严重的下腔静脉损伤,某些肿瘤侵犯下腔静脉,有必要进行下腔静脉的修复或是行转流手术。因为静脉系统是一个低流速的系统,血栓形成的风险较大,并且为了避免静脉系统的狭窄,所以了解静脉系统新生内膜的形成并抑制静脉新生内膜增生极为重要。牛心包补片在血管外科手术中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但在静脉系统中的愈合机制还不清楚;纳米颗粒雷帕霉素能否粘附在牛心包补片上也不清楚;这种粘附了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的牛心包补片能否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是否会对愈合过程造成负性影响还未得到探索。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大鼠的下腔静脉静脉切开模型,行牛心包补片修补术,研究静脉系统新生内膜形成的过程及变化;并制作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研究其是否能成功的粘附在牛心包补片上;然后把粘附了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的补片修补大鼠的下腔静脉,了解能否抑制静脉新生内膜增生及研究其机制。目的:1.了解牛心包补片修补大鼠下腔静脉的愈合过程及机制;2.检验纳米颗粒雷帕霉素能否成功的粘附在牛心包补片上;3.探索粘附了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的牛心包补片能否有效抑制新生内膜增生。方法:选取6-8周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50-350g),共91只,修补下腔静脉组32只大鼠,植入皮下组12只大鼠,补片在第1,3,7,30天取出,了解下腔静脉补片修补术的愈合机制及过程。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组16只大鼠,纳米颗粒空白对照组16只,用于纳米颗粒rhodamine的15只。补片在第7,30天取出;运用HE,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了解纳米颗粒雷帕霉素能否有效抑制静脉新生内膜增生。结果:1.在第7天,在补片管腔面出现新生内膜;与第7天相比,在第30天新生内膜逐渐增厚(p0.0001)。2.与第7天相比,第30天的内皮化比例较高(p=0.0048);内膜中的平滑肌的平均密度没有明显变化(p=0.9224);间充质细胞数量减少(p=0.001),巨噬细胞(p=0.0001)和白细胞比例减少(p0.0001)。内皮祖细胞,平滑肌祖细胞和静脉祖细胞参与了新生内膜的形成。3.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VCAM,ICAM和CD29等细胞识别和黏附因子。4.与第7天相比,第30天处于增生状态的细胞数量显著下降(p0.0001);处于凋亡状态的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变化(p=0.7383)。5.在第天和第30天,新生内膜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表达Eph-B4。与第7天相比,第30天新生内膜表达大量胶原纤维(p=0.0001),但不表达弹力纤维。在第7天和第30天内膜中少量细胞表达Ephrin-B2,但内膜内皮细胞不表达Ephrin-B2。6.与第7天相比,在第30天,MMP-2,MMP-3和MMP-4的表达减少(p=0.0011,p=0.0074,p=0.043)。7.电镜图片显示纳米颗粒粘附在牛心包补片的胶原纤维素上,雷帕霉素的释放可以维持大约3周的时间。8.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组和纳米颗粒空白对照组相比,在第7天,内膜和外膜的厚度显著降低(p=0.0010,p=0.0010),但纳米颗粒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787)。在第30天,内膜和外膜的厚度显著降低(p=0.0046,p=0.0026),但纳米颗粒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5921)。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组和纳米颗粒空白对照组的重新内皮化比率没有明显差异(p=0.5914,p=0.8025)。9.在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组,与纳米颗粒空白对照组相比,在第7天和第30天,有较少的CD68阳性细胞(p=0.0028,p=0.0248),平滑肌细胞平均密度显著降低(p=0.0103,p=0.0093)。在纳米颗粒雷帕霉素组,与纳米颗粒空白对照组相比,在第7天有较少的细胞处于增生状态(p=0.0039),并且有较少的平滑肌细胞处于增生状态(p=0.0018);在第30天,处于增生状态的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差异(p=0.1883)。在第7天和第30天,处于凋亡状态的细胞没有明显差异(p=0.7338,p=0.7118)。10.纳米颗粒Rhodamine主要在肝肾代谢,其它组织中较少。纳米颗粒Rhodamine在牛心包补片上24小时后还能检测到。结论:1.在牛心包补片修补大鼠下腔静脉切开术中,不同种类的成熟细胞和祖细胞参与了静脉新生内膜的形成;不同细胞的比例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变化;在不同时间,处于增生状态的细胞比例也不相同。不同种类细胞所表达的蛋白也处于变化中。2.不同的细胞间分子介导了细胞间的识别和粘附。3.在静脉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新生内膜得到了一个类似正常静脉内膜的结构和分子标志。4.纳米颗粒雷帕霉素可以成功的粘附在牛心包补片上。5.粘附了纳米颗粒了雷帕霉素的牛心包补片可以显著抑制静脉新生内膜的增生。
【图文】:

第一,白细胞


在第30天,有较少的阳性细胞(图6A,,第一列);与第7天相比,在新生内膜中,第30天有显著减少的巨噬细胞(p=0.0001,图6B,第一个条状图)。在第7天和第30天,在新生内膜中都可发现有CD45阳性细胞(图6A,第二列), 与第7天相比,在新生内膜中,第30天有显著减少的白细胞 (p<0.0001,第二个条状图)。

内皮细胞,连续性,纳米颗粒,雷帕霉素


在第7天和第30天,在新生的内膜表面,都有CD31阳性的细胞表达(图20A);内皮细胞的连续性在这两组中间,在第7天和第30天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p=0.5914, p=0.8025) (图20B)。 在第7天和第30天,纳米颗粒和纳米雷帕霉素并不影响内皮祖细胞(图20C,上排);静脉内皮祖细胞(图20C,中排);新生内膜成熟内皮细胞的静脉特征(图20C,下排)。3.2 纳米颗粒黏附的牛心包补片不影响内膜的内皮化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俊秀;王瑾瑜;;肌动蛋白结合蛋白Girdin的表达及其磷酸化影响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J];生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2 张红兵;李强;冯靖;狄柯坪;;川芎嗪下调炎症和黏附基因的表达而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形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3 田清平,霍勇,郭艳红,孟磊,王贵松,喻卓,吴小兵,高炜;过表达p27基因抑制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年05期

4 李建军,黄从新,李庚山,竹下彰,上野光;腺病毒介导性基因导入血管新生内膜[J];高血压杂志;2000年03期

5 陈静;李晓东;洪墨纳;高平进;;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参与血管新生内膜形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年12期

6 子玉;LPS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可增加损伤动脉的新生内膜形成[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18期

7 许丽辉,韩梅,温进坤;血清应答因子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3期

8 韩雅玲,康建,王效增,张效林,孟子敏;低浓度脂多糖加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05期

9 范春雨;Kim Jung-Sun;Kim Tae-Hoon;吕吉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植入不同药物洗脱支架后的血管愈合情况[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1年01期

10 呼海娟;韩梅;孙荣华;刘彬;温进坤;;黄芩苷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新生内膜肥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清平;霍勇;郭艳红;孟磊;王贵松;喻卓;吴小兵;高炜;;过表达P27基因抑制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2 王放;阎云飞;陈厚早;李莉;张慧娜;高鹏;刘德培;;SIRT1在小鼠股动脉新生内膜形成中作用机制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周敬;刘闺男;滕雅轩;;Egr-1的特异性脱氧核酶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4 薛菁晖;张志文;李安民;傅相平;闫润民;郭晓明;查炜光;易林华;刘爱军;梁树立;杜程刚;耿锋;乔增祥;金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FUT-175对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郭亮;韩雅玲;闫承慧;郭鹏;邓捷;麦晓燕;李少华;;腺病毒介导CREG基因转染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拉伤后新生内膜形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刘丹;孙皓;郭富强;;犬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新生内膜中PTX3的表达及法舒地尔的干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7 廖松洁;叶兰香;丁乔;余剑;;Beclin 1 siRNA通过抑制颈动脉损伤后再内皮化而增加新生内膜[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8 刘斌;王献民;魏丽;周同甫;刘瀚曼;赵亮;石昆;何忠旭;;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陈明;王开侠;刘兆平;霍勇;;雷公藤甲素涂层支架减少兔髂动脉新生内膜形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10 孟磊;高炜;喻卓;郭艳红;田清平;赵春玉;;甲氨喋呤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特约记者 杜巍巍 通讯员 高婷;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机制获揭示[N];健康报;2017年

2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高婷 杜巍巍;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机制揭示[N];科技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华龙;纳米颗粒雷帕霉素黏附的胶原纤维多聚复合物补片抑制静脉新生内膜增生[D];郑州大学;2018年

2 耿庆信;糖尿病大鼠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3 唐兵;AT2R基因在体转染对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苗莉;AT2R基因在体可调控表达抑制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5 赵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猪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新生内膜覆盖的病理对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李莉;SIRT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7 张红兵;旋覆花总黄酮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氧化应激和新生内膜形成的分子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8 周宁;胰岛素对犬自体移植静脉的保护及其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抑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9 方芳;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小鼠血管损伤模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张书敏;IRF8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峰;脉冲电场介导AT2R基因在血管局部表达及其对血管新生内膜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2 郭军;紫杉醇(Taxol)抑制犬股动脉支架术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实验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3 李虹;预防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实验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4 张磊磊;蝙蝠葛碱对兔颈总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及MMP-9表达的影响[D];辽宁医学院;2011年

5 薛震颖;SM22α与血管炎症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6 黄世亮;ORAI1在损伤诱导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钠钙交换体的关系[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7 宋伟;血管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核因子-κB和炎性基因表达的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8 孙亚男;缺血预适应对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新生内膜覆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9 刘莎;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抑制及其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10 张燕燕;miRNA-181a在PDGF-BB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中的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61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61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