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早期局部低能量光疗对烧伤创面瘀滞区进行性坏死的防治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14 21:20
【摘要】:研究背景:烧伤早期创面瘀滞区进行性坏死会造成烧伤创面深度加深、范围扩大,将会影响创面愈合情况及预后。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加深和扩大加重了病情,增加了治疗难度,延长了住院时间。对于小面积烧伤患者来讲,创面加深和扩大可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影响功能和美观。因此,对烧伤创面瘀滞区进行性坏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低能量光疗(Low level laser(light)therapy,LLLT)又称光生物调节治疗,即利用低能量的红光及红外光源(波长范围在600~1000nm)照射人体组织,进而产生的一系列光生物刺激效应。大量研究表明LLLT在治疗急慢性创面上取得了明显疗效同时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发生。LLLT可抑制创面局部炎症反应、减轻水肿和疼痛,刺激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成骨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毛细血管新生,促进生长因子的合成与释放,进而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但目前LLLT对烧伤创面瘀滞区进行性坏死的治疗作用未见明确报道。因此,本研究构建大鼠烧伤瘀滞区模型,并探索早期局部LLLT对瘀滞区进行性坏死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构建大鼠烧伤创面瘀滞区模型并验证研究目的:大鼠烧伤瘀滞区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 CG,n=10)、造模后1h组(Model Group 1h,MG 1h,n=10),造模后24h组(Model Group 24h,MG 24h,,n=10),烧伤后96h组(Model Group 96h,MG 96h,n=10)。各组大鼠造模时采用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背部脱毛。参照Regas FC和Ehrlich HP发明的铜梳烧伤模型~([1])。造模时采用梳齿状铜块,梳齿大小1cm*2cm,齿间距为0.5cm,共计4个梳齿3个间隙。实验时,将梳齿状铜块放在98℃-100℃水中煮15min,使铜块内热量均匀分布,利用铜块自重压迫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放置10秒。梳齿直接接触大鼠皮肤表面所致创面可视为坏死区,8处坏死区之间的6个间隙可视为烧伤瘀滞区。对于CG大鼠,则将铜块置于23℃-25℃水中15min,再利用铜块自重压迫于大鼠背部皮肤10秒。在造模后1、24、96h通过大体观察和图像处理软件计算瘀滞区坏死比例,通过HMGB1免疫组化染色计算瘀滞区组织细胞坏死密度,利用HE染色、Massion染色和高频超声评估瘀滞区创面烧伤深度,最后通过皮肤多普勒血流超声测量瘀滞区的血流变化。研究结果:大体观察显示在烧伤后96h内,烧伤创面瘀滞区和坏死区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瘀滞区内坏死组织逐渐增多、相邻的坏死区有融合趋势。烧伤后96h内瘀滞区坏死组织比例不断增加(P0.05),CG组、MG 1h组、MG 24h组、MG 96h组坏死比例分别为0%、2%、30%、64%。HMGB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烧伤后96h内瘀滞区细胞坏死密度逐渐增加(P0.05),CG组、MG 1h组、MG 24h组、MG 96h组瘀滞区细胞坏死密度分别为1.2±0.3个/视野、14.2±2.0个/视野、58.0±8.5个/视野、81.3±13.9个/视野。HE染色及Massion染色显示烧伤后瘀滞区的表皮层逐渐坏死、真皮水肿不断加重、胶原坏死逐步变性、视野内可见炎症细胞逐渐聚集、微血管内逐渐可见大量红细胞淤积、瘀滞区和坏死区边界逐渐模糊。高频超声结果显示烧伤后96h内瘀滞区表皮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表皮密度随着时间不断增加(P0.05),全层皮肤厚度随着时间不断增加(P0.05)。烧伤后24h内,其全层皮肤密度逐渐减少(P0.05),烧伤后96h的全层皮肤密度和前一时间点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仍低于CG(P0.05)。皮肤多普勒血流超声显示烧伤后瘀滞区血流值随着时间不断减少(P0.05)。CG组、MG 1h组、MG 24h组、MG 96h组瘀滞区皮肤血流值分别为13.6±1.0 ml LD/min/100g、12.1±0.6 ml LD/min/100g、9.3±0.5 ml LD/min/100g、3.7±0.5 ml LD/min/100g。研究结论:1.成功通过梳齿状铜块法构建大鼠烧伤创面瘀滞区模型2.本研究构建的大鼠烧伤创面瘀滞区,其坏死面积、烧伤深度以及细胞坏死密度在96h内不断增大,而瘀滞区创面的血流量在96h内不断减少。第二部分:早期局部LLLT对烧伤创面瘀滞区进行性坏死的防治作用研究目的:探索早期局部LLLT对烧伤创面瘀滞区进行性坏死的防治作用研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个组,分别为光疗组(Laser Group,LG)和烧伤对照组(Control Group,CG),每组15只。采用第一部分方法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制备烧伤创面瘀滞区模型,脊柱左侧为照射创面(Laser wound,LW),直接接受LLLT,反应LLLT对照射局部的作用,脊柱右侧为遮蔽创面(shielded wound,SW),不直接接受LLLT,间接反应LLLT对全身的影响。造模后立即给予LG的LW低能量光疗,以后每24h照射1次,至烧伤后96h,共照射5次,每次30min。CG仅给予烧伤,不进行光疗;造模后1、24、96h分别使用高频皮肤超声及皮肤多普勒血流超声评估瘀滞区结构改变,并取瘀滞区组织做HE染色、HMGB1免疫组化、Caspase3免疫组化、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免疫组化,最后测量瘀滞区组织NO、TNF-α水平。研究结果:大体观察结果显示:烧伤96h后,LG组的LW瘀滞区坏死比例显著少于其他所有瘀滞区创面(LG组的SW瘀滞区和CG双侧瘀滞区,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烧伤96h后,相对于其他瘀滞区创面,LG的LW瘀滞区表皮坏死脱落较少、真皮水肿较轻、炎症细胞聚集较少、微血管内可见少量红细胞淤积。高频皮肤超声结果显示:烧伤96h后,LG的LW瘀滞区表皮密度、皮肤全层厚度小于其余瘀滞区(P0.05),皮肤全层密度高于其余瘀滞区(P0.05)。多普勒血流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烧伤96h后,LG的LW瘀滞区血流量明显大于其余瘀滞区(P0.05);HMGB1、Caspase3以及TM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烧伤96h后,LG的LW瘀滞区的HMGB1、Caspase3以及TM表达水平均低于其余各瘀滞区(P0.05);瘀滞区组织NO测量结果显示:烧伤后24h和96h,LG的LW瘀滞区N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瘀滞区(P0.05);瘀滞区组织TNF-α测量结果显示:烧伤96h后,LG的LW瘀滞区TNF-α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瘀滞区(P0.05)。此外,本研究发现:在烧伤后1、24、96h三个时间点,LG的SW瘀滞区和CG双侧瘀滞区相比,其坏死组织比例,HE染色结果,高频皮肤超声结果,皮肤多普勒血流超声检测结果,HMGB1、Caspase3以及TM免疫组化结果以及TNF-α测量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在NO测量结果上有统计学差异,即在烧伤后96h,LG的SW瘀滞区NO含量显著高于CG双侧瘀滞区(P0.05)。研究结论:1.早期局部LLLT能有效改善烧伤创面瘀滞区进行性坏死,但其治疗作用仅限于照射部位,无法通过LLLT的全身作用起效。2.早期局部LLLT对烧伤瘀滞区的防治作用可能与其改善瘀滞区血流量、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关。
【图文】:

瘀滞,创面,面积,瘀斑


三、实验结果 (一)大体及组织学观察 1.大体观察大鼠脊柱两侧创面造模后即刻大体观察表现为:由 8 个直接烫伤区及 6 个间隙构成的梳齿状烧伤创面,呈现坏死区和瘀滞区交替分布。坏死区呈现苍白色水肿,边界清晰,并有表皮损伤表现,瘀滞区无明显改变。造模后 1h 瘀滞区出现少量灰黑色瘀斑和坏死组织,坏死面积 2%,见图 1a。造模后 24h,,大鼠脊柱两侧创面瘀滞区瘀斑加重,并出现少量痂皮样坏死组织,坏死面积 30%,见图 1b。造模后 96h,两侧创面瘀滞区烫伤程度出现明显加深现象,瘀滞区大部分出现坏死,坏死面积为64%,相邻的凝固坏死区有融合趋势, 见图 1c。造模后 1h,24h 以及 96h,瘀滞区坏死面积逐渐增大(P<0.05),见图 8a。CG 大鼠背部皮肤无特殊改变,坏死面积为 0%,见图 1d。

瘀滞,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微血管


图 3a。造模后 24h,瘀滞区皮肤表皮部分坏死,瘀滞区真皮水肿加重,胶原变性坏死,视野内可见炎症细胞聚集,微血管内可见红细胞淤积, 可见少量坏死组织,见图 2b,图 3b。造模后 96h,表皮层大部分坏死,真皮水肿、组织结构紊乱,胶原坏死变性,视野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聚集,微血管内可见大量红细胞淤积, 可见大量坏死组织,见图 2c, 图 3c。CG 大鼠背部皮肤组织 HE 及 Massion 染色图类似正常皮肤组织,见图 2d, 图 3d。图 2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 HE 染色图(50 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44;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晏泽,肖能坎,肖添有,胡俊勇,陈兵,刘兰英;MEBO改善烧伤早期创面瘀滞区微循环的实验研究[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8年04期

2 晏泽,肖能坎,刘春利,肖添有,胡俊勇,陈兵,陈伯华,杨光成,梁刘萍;丹参对烧伤早期创面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晏泽;肖能坎;肖添有;胡俊勇;陈兵;刘兰英;;MEBO改善烧伤早期创面瘀滞区微循环的实验研究[A];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论文集锦[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浩;早期局部低能量光疗对烧伤创面瘀滞区进行性坏死的防治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63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63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5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