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胰岛素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测定及低血糖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0-05-23 04:18
【摘要】:【研究背景】胰岛素是一种内源性降糖激素,但外源性胰岛素过量会导致人体严重毒副作用,如惊厥、角弓反张、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随着胰岛素的广泛使用,因胰岛素过量造成意外、自杀、甚至他杀案件也日趋增多。国内外报道胰岛素他杀的案件已经愈发难以控制。由于胰岛素过量死亡缺乏特异性病理学改变,死后也难以进行药(毒)物分析,所以这个科学难题也一直困扰着国际司法鉴定领域,而因此,研究动物胰岛素过量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建立胰岛素过量低血糖脑损伤动物模型是研究其中毒症状、组织病理、死亡机制及对应法医鉴定对策的基础及前提。胰岛素中毒主要依据血液中测得的胰岛素、血糖水平进行诊断,但血胰岛素、血糖水平随着死亡时间变化而发生的死后化学变化,从而干扰其真实的浓度或含量导致无法应用于法医鉴定。由于死后红细胞自溶释放血红蛋白,导致胰岛素迅速降解、尸体血液中胰岛素远低于生前实际水平;从死后尸体血中尽快提取并分离血清,可更好地保存死后血清的质量、降低溶血的影响而被推荐于胰岛素中毒的法医鉴定。然而,在法医病理学领域,用于毒理学和生化检查的血液很少在死亡后能够立即收集和离心。的确,在法医尸检案件中,获得能够适用于死后胰岛素定量的血清样本是一种奢望。此外,由于基质干扰、各种循环抗体和胰岛素降解酶降解胰岛素,以及死后溶血的影响,死后血液中测定的胰岛素的数据也不能反映死者生前的胰岛素水平。因此,除非死后迅速解剖或保留死者生前血清,否则难以通过检测尸体血液中胰岛素或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中毒致死的法医学诊断。目前,低血糖脑病(hypoglycemia encephalopathy,HE)被认为是胰岛素中毒致死的主要机制。葡萄糖是大脑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当血糖≤2.0 mmol/L时,脑内葡萄糖浓度接近于零,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如昏迷时间超过30min,则导致中枢神经系统(CNS)不可逆性损害。因此,本研究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拟首先测定胰岛素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大鼠低血糖脑损伤的模型,为后续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实验首先通过研究小鼠胰岛素急性中毒来观察胰岛素急性中毒对小鼠的行为影响,并且测定小鼠胰岛素急性中毒半数及95%致死量,之后根据Auer等早期在Acta Neuropathold中推荐的方法,建立大鼠胰岛素过量致低血糖脑损伤模型,完成后续神经病理学研究。为全面揭示胰岛素过量致低血糖脑损伤的病变机制及胰岛素中毒死亡的法医学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测定小鼠胰岛素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LD50),并推测胰岛素中毒95%致死量(LD95);(2)观察并记录小鼠胰岛素急性中毒表现;(3)建立胰岛素过量致大鼠低血糖脑损伤的模型。【研究方法】(1)测定小鼠胰岛素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LD50):将60只昆明(KM)小鼠随机分为6组进行试验,每组10只,其中雌雄各半。随后将实验KM鼠进一步分为5个剂量的胰岛素急性染毒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其中急性染毒组分别给予单次0.7 IU/kg、1.9 IU/kg、4.9 IU/kg、13.0 IU/kg、34.5 IU/kg的胰岛素溶液腹腔注射;对照组小鼠给予单次生理盐水0.1ml腹腔注射;观察小鼠胰岛素急性中毒死亡的行为改变及存活率。根据上述5个染毒组(每组10只小鼠)所得的死亡率数据,使用孙氏改良寇氏法(点斜法)及Bliss法计算小鼠腹腔注射胰岛素急性中毒LD50;(2)观察小鼠胰岛素急性中毒后的行为表现;(3)建立胰岛素过量致大鼠低血糖脑损伤的模型:将55只SD(Sprague Dawley)成年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急性低血糖组、复苏组及1个空白对照组(各9只)。根据Auer等早期在Acta Neuropathold中推荐的方法,建立大鼠胰岛素过量致低血糖脑损伤模型,完成后续神经病理学研究。(4)探讨大鼠胰岛素中毒大脑的病变特点。【结果】(1)小鼠胰岛素中毒的LD50:使用点斜法(孙氏改良寇氏法)及Bliss法计算小鼠胰岛素腹腔注射急性中毒LD50,得到LD50较为接近,为10.0 IU/Kg;(2)急性中毒表现:胰岛素中毒染毒组小鼠均出现2种较为稳定的症状,即呆滞及后肢无力。染毒后部分小鼠还出现如惊厥、角弓反张(表现为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的病症)及二便失禁、昏迷等症状,其出现频率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2)神经病理学改变:大鼠胰岛素中毒模型可观察到海马(尤其CA1区、CA3区、齿状回嵴)、大脑皮质浅层(尤其第Ⅱ、Ⅲ层)等区域出现选择性神经元坏死,而海马神经元在病程迁延或低血糖葡萄糖再灌注后坏死更为明显;【结论】(1)通过应用单次0.7 IU/kg、1.9 IU/kg、4.9 IU/kg、13.0 IU/kg、34.5 IU/kg的胰岛素腹腔注射染毒,计算出小鼠LD50为10.481 IU/kg,LD95为99.75 IU/kg;(2)通过应用单次注射0.7 IU/kg、1.9 IU/kg、4.9 IU/kg、13.0 IU/kg、34.5 IU/kg的胰岛素腹腔注射可以观察到小鼠胰岛素急性中毒后的行为表现。染毒后迅速发生的后肢无力及间歇性的惊厥、角弓反张抽搐可以作为染毒成功的表现;(3)建立胰岛素过量致低血糖脑损伤的模型,通过低血糖脑损伤神经病理学研究,发现海马损伤是胰岛素过量的一个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后续低血糖脑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图文】:

脑电图,大鼠,低血糖,等电位


2.1 动物急性中毒表现表现大鼠注射胰岛素后血糖≤3.0mmol/L 时即可出现呆滞、后肢无力,惊厥、轻度抽搐,肌紧张增强,部分大鼠出现二便失禁、严重抽搐。低血糖复苏组大鼠麻醉清醒后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呆滞不动、不思饮食,其症状随伤后存活时间延长而缓解。本实验中低血糖复苏组总体死亡率达 50%,其中复苏后短时间内死亡的大鼠主要表现为呼吸暂停后难以恢复自主呼吸。2.2 脑电图(EEG)检测结果胰岛素注射后前期,可观察到明显的脑电活动。然后,观察到高振幅慢波,其中有尖锐的波状成分,随后出现不规则或有节奏的尖波,最终出现等电位脑电图即平波现象。在研究低血糖脑损伤时,只有当脑电图(EEG)长时间变为等电位时,大鼠低血糖昏迷并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大脑神经元开始死亡。

脑组织,海马,HE染色,实验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2.3 脑组织大体观察肉眼观察实验组组及对照组所有大鼠均未见颅骨骨折及硬膜外血肿的形成。实验组脑组织表面血管轻度扩张充血。但未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及脑挫伤。对照组的大鼠脑组织未发现异常。2.4 HE 染色HE 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异常,急性低血糖组(图 2b)可见神经元肿胀,体积增大,但未见坏死,而复苏组(图 2c)可见齿状回脊颗粒神经元的脱失,,CA1 区神经元坏死,对照组(图 2a)大鼠海马区域无异常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332;R59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祥,秦文浩;人胰岛素原C肽基因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2 石嘉豪,李江,鞠彩娥,崔大敷;人胰岛素原C肽固相合成的改进[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年10期

3 邹立军,宓志钧,刘红标,金燕,张达青;胰岛素原转化酶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周倜;胰岛素原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年12期

5 骆天红;胰岛素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5年02期

6 牛占坡,吴从愿,PN Jφngensen;抗牛胰岛素原单克隆抗体的某些特点[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5年06期

7 ;激素和活性多肽[J];生物技术通报;1987年04期

8 王秀芬;;胰岛素原治疗糖尿病优于胰岛素[J];湖北医药导报;1987年02期

9 沈克强;;美国药典XXI版:胰岛素[J];生化药物杂志;1987年04期

10 杨哲;;胰岛素原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J];国外医学情报;198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清;高妍;郭晓蕙;董爱梅;童玉;;肥胖青少年血清瘦素、胰岛素和胰岛素原水平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查英;刘军;盛励;陈灶萍;陈钦达;廖晓寰;;女性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高葡萄糖钳夹过程中胰岛素原的分泌和释放[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袁庆新;王杰;;胰岛素原动态平衡易受氧化应激损伤并能通过抗氧化剂改善[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邓振霞;王霞娟;许岚;张常莹;张稷;;2型糖尿病患者真胰岛素和胰岛素原的改变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黎明;詹志伟;吴从愿;张葵;李晓光;甘利虹;;人群血清瘦素水平与真胰岛素、胰岛素原及代谢综合征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吴斌;程桦;傅茂;陈黎红;谢锭;肖辉盛;蔡梦茵;钟光恕;傅祖植;;不同糖耐量个体血清瘦素水平与特异胰岛素、胰岛素原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李铭;;测定2型DM者胰岛素原/真胰岛素比值的临床意义[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郑曙琴;由露莎;;胰岛素原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八次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2017年

9 崔景秋;孙楠;李京艳;张红艳;王瑜;冯凭;;突变型胰岛素原对ERS和UPR通路的影响[A];5TH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李强;于萍;张巾超;孙子倩;刘凤晨;谭宁;关太春;孙爱君;;真胰岛素和胰岛素原在胰岛β细胞功能评价中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瑞敏;内质网蛋白前向输出异常对胰岛素生物合成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兰丽珍;逆转录病毒介导人胰岛素原突变基因转染肝细胞分泌成熟胰岛素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杜学良;糖尿病致病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粘附功能改变[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4 曹雷;胰腺淋巴管的分布结构特点及其与胰岛素转运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5 王玲;重组人胰岛素原C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作用[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洁;羧肽酶E基因多态性、胰岛素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7 孙楠;突变型(前)胰岛素原在β细胞功能衰竭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瑜;突变型(前)胰岛素原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张红艳;胰岛素基因突变导致糖尿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10 冯凡;枯草芽孢杆菌表面展示人胰岛素原及其口服降血糖功效评估[D];江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薇;IER3IP1对胰岛素前体分泌,折叠及降解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杨迎;胰岛素基因突变对胰岛素原折叠、分泌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3 罗桑旦增(Lopsong Tinzin);胰岛素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测定及低血糖脑损伤模型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4 陈婷婷;pH敏感性壳聚糖/海藻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在胰岛素口服递送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5 张斌;大鼠小肠上皮细胞胰岛素原基因表达水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蒋琳;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原基因治疗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7 张田;利用毕赤酵母表达小C肽人胰岛素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韩镌竹;人胰岛素原类似物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9 吴晨辰;胰岛素原乳腺特异表达转基因细胞和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制备[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舒剑波;大鼠胰岛素原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及表达[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7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677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7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