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部分外耳道真菌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以及病理分析目的:建立模拟人外耳道真菌病的外耳道真菌病动物模型,观察外耳道真菌病动物模型中疾病的自然病程及临床特征变化,在外耳道真菌感染的不同阶段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期其他外耳道真菌病研究建立一定基础。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免疫抑制实验组、普通实验组、对照组3组,每组12只。免疫抑制组在实验开始前给予免疫抑制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30mg/kg),连续注射3天。用磨砂棍搔刮大鼠双侧外耳道至稍红,免疫抑制组及普通实验组大鼠双侧外耳道均滴入浓度为1.0*10^8CFU/ml的烟曲霉菌菌丝悬液50ul,同时对照组双侧大鼠外耳道滴入生理盐水50ul,每日应用电耳镜对大鼠进行观察,隔天按照大鼠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分别在实验进行过程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从3组中随机抽取大鼠取外耳道组织并进行组织病理观察描述。全部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具体分析及处理。结果:对3组临床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抑制组和普通实验组的临床评分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抑制组临床评分平均分高于普通实验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时期的临床评分进行分析,免疫抑制组、普通实验组在实验第14天左右临床评分呈现明显升高情况,随后呈现下降趋势;HE染色切片分析表明外耳道真菌病建模大鼠的外耳道皮肤表现为复层鳞状上皮增生,伴有表面的角化过度,部分区域可见延伸的上皮角,表皮下毛细血管有增生和扩张,部分可见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1.通过砂纸搔刮、真菌悬液滴耳可在免疫抑制大鼠及普通大鼠中成功建立外耳道真菌病大鼠模型。2.外耳道真菌病病程呈现先加重后减轻的变化趋势,感染在病程2周左右最重,在第3周可有明显好转,呈现一定程度的自愈倾向。第二部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外耳道真菌模型蜡块中TLR2、TLR4的表达目的:通过观察在外耳道真菌病动物模型的不同分组、病程中TLR2、TLR4的分布、表达情况,讨论两者在外耳道真菌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期对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免疫抑制组、普通实验组及对照组的wistar大鼠在实验过程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从3组中随机抽取的大鼠取外耳道组织通过IHC方法对外耳道TLR2、TLR4表达进行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等级评价并将结果转化为AOD值,对TLR2、TLR4的等级资料及AOD值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具体分析及处理。结果:通过观察免疫组化切片,发现TLR2、TLR4主要在外耳道皮肤的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及基底层的胞质、胞膜中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棘细胞层最为明显;建模组即免疫抑制组及普通实验组TLR2、TLR4阳性表达率为100%,(p0.01)对照组阳性率约为50%,且主要集中在实验早期;建模组TLR2、TLR4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3组AOD值进行分析,免疫抑制组和普通实验组的TLR2及TLR4的AOD值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抑制组TLR2及TLR4的AOD值平均值与普通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建模组中,TLR4的表达强度与TLR2的表达强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1.在外耳道真菌病动物模型中建模大鼠TLR2、TLR4的表达显著升高,主要在外耳道皮肤的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及基底层的胞质、胞膜中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棘细胞层最为明显。2.在外耳道真菌病动物模型中建模大鼠TLR2、TLR4的表达变化趋势与外耳道真菌病的炎症进展基本一致。这表明TLR2、TLR4参与了外耳道真菌病的发病过程。3.外耳道真菌病大鼠模型中TLR4表达强于TLR2的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64.1;R-332
【图文】: 图 1.1 3 组临床评分平均值随病程变化折线图图可得出:3 组在严重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免疫抑制之,对照组最轻。在实验进行过程当中,免疫抑制组及普通,免疫抑制组升高明显,在实验进行至 14 天最为明显,在与普通实验组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对照组评分呈现持续
普通实验组在实验第7天的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秀玲;林功标;林伟;吴小波;林昶;易自翔;程金妹;;103例外耳道真菌病的诊疗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年05期
2 措毛;甘青;;派瑞松软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158例疗效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6年01期
3 许平;吴卓娟;;氟康唑注射液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年10期
4 姜薇;谭建国;;氟康唑软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46例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02期
5 胡成全;;复方制霉菌素溶液治疗外耳道真菌病98例[J];四川医学;2011年03期
6 吴娇娇;吴国民;胡信;余素飞;潘兆虎;郑立荣;;制霉素搽剂治疗外耳道真菌病212例[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年02期
7 刘珂芳;候军华;;制霉菌素软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6期
8 林洪斌;沈川;樊慧红;黎红光;;聚维酮碘治疗外耳道真菌病65例[J];医药导报;2005年12期
9 金声扬;外耳道真菌病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J];北京医学;2003年02期
10 吴志学,郭伟,陈玉;力康霜治疗外耳道真菌病54例[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贾贤浩;梁琴;迟放鲁;;外耳道真菌病108例临床分析[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林洪斌;沈川;樊慧红;付建芬;;聚维酮碘联合微波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疗效观察[A];2005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樊军;徐广森;;微波加达克宁联合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感染疗效观察[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文娟;外耳道真菌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TLR2和TLR4的表达[D];青岛大学;2019年
2 曹琳;外耳道真菌病大鼠模型的建立[D];青岛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
2716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71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