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临床中跨区切取皮瓣常常引起皮瓣远端坏死。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新的三血管体远端潜在区非生理性增压模型。并探讨潜在区存活机制。同时将其与超引流技术进行比较。从而明确手术优选方式,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穿支皮瓣远端坏死率。方法:1.对6只大鼠进行显微镜下胸背静脉(TDV)和旋髂深静脉(DCIV)解剖、测量,并以临床静脉留置针内芯作为镜下参照,对比两者镜下管径直径。予以统计学处理,明确两者管径大小对比情况。以大鼠背部一侧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为基础,设计旋髂深血管(DCIA/DCIV)为蒂,皮瓣向大鼠头部扩展至肋间血管(ICA/ICV)区和胸背血管(TDA/TDV)区。设计胸背血管(TDA/TDV)为蒂,皮瓣向大鼠头部扩展至肋间血管(ICA/ICV)区和旋髂深血管(DCIA/DCIV)区。12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以胸背动脉(TDA/TDV)穿支为蒂,B组:以旋髂深动脉(DCIA/DCIV)穿支为蒂。术后测量皮瓣成活率并进行组间比较。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血流显影情况和明胶-氧化铅动脉造影显示血管形态情况。比较两种模型后期用于增压实验的优劣。2.以大鼠背部一侧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为基础,设计胸背血管(TDA/TDV)为蒂,皮瓣向大鼠头部扩展至肋间血管时CA/ICV)区和旋髂深血管(DCIA/DCIV)区。分离并保留旋髂深静脉(DCIV)。分离鼠尾动脉。12只实验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不做吻合鼠尾动脉吻合,于血管旋转点处将鼠尾离断、结扎血管;B组为皮瓣远端非生理性增压组,将鼠尾动脉分离后,经皮下隧道与旋氃深静脉(DCIV)吻合。术后测量皮瓣成活率并进行组间比较。进行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血流显影情况和明胶-氧化铅动脉造影显示血管形态情况。比较两者差异。3.96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皮瓣设计同第二部分。分别于术后1h、3h、6h、12h、1d、3d、5d和7d进行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观察皮瓣choke vessel区有无血流信号阻碍现象,及其持续、解除时间。以上述时间点大鼠行明胶-氧化铅造影,观察皮瓣血管形态变化和choke vessel区血管形态变化时间。对比两组有无差异。4.以第三部分大鼠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检测图片为研究对象。分组遵循第三部分。利用moorLDI Review V6.1软件,分析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图,测量皮瓣术后1h,3h,6h,12h,1d,3d,5d及7d血量情况。对比组内相邻时间点choke vessel Ⅱ区/Ⅰ区情况,和DICA、ICA血流量变化情况。检测结果将两组间潜在区、动力区的血流量分别除以解剖区的血流量,得出相应比值进行组间各时间点的对应比较。同时对比各时间点两组间choke vessel Ⅱ区/Ⅰ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非生理性增压对于皮瓣各区血流量,特别是早期皮瓣血流量的影响。5.皮瓣模型同第二部分。24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组情况同第二部分。利用苏木素-伊红(HE)对皮瓣进行染色观察。观察潜在区微细结构,同时对choke vessel Ⅱ区进行血管计数,比较增压与否对皮瓣远端微细结构和choke vessel Ⅱ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对两组皮瓣choke vessel Ⅱ区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两组VEGF的表达情况。从而从分子水平评价大鼠皮瓣远端增压与否对组织血管新生情况的影响。6.以大鼠18只,作为实验动物,皮瓣模型在第二部分基础上保留旋髂深静脉(DCIV),作为远端增压静脉。术后7天,对其进行皮瓣大体观察及成活率检测、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明确坏死区域。同时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并检测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明确VEGF表达情况。结合之前部分数据,对比其与皮瓣远端非生理性增压技术对三血管体穿支皮瓣远端存活影响的差异。结果:1.镜下检测TDA管径直径为0.427±0.10,DCIV管径直径为0.632±0.06,p=0.002,两者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皮瓣成活率为(81.2±6.3)%,B组皮瓣成活率为(88.8±5.3)%,两组间成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激光多普勒血流显影图和明胶-氧化铅造影均显示两组远端缺血性改变。2.A组皮瓣成活率为(81.9±5.4)%,B组皮瓣成活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光多普勒血流显影图和明胶-氧化铅造影均显示A组远端缺血性改变,而B组远端血流正常、血管显影良好。3.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示A组可见choke vessel I区出现血流阻碍现象,阻碍现象在6-12h后消失。choke vessel Ⅱ区血流3d才通过。B组可见choke vessel Ⅰ区出现血流阻碍现象,阻碍现象在6-12h后消失。而choke vessel Ⅱ区非生理性增压后,术后1d内潜在区血流信号较弱。1d后血流已通过choke vessel Ⅱ区,随着时间推移,血流信号明显增强。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显示A组术后3小时choke vessel Ⅰ区血管以choke vessel相连为主,其间含少量细小真性吻合,其后至1天时间内皮瓣氧化铅造影均表现为细小真性吻合为主,其间出现大量纤细血管结构。3-7天内出现粗大真性吻合,纤细血管逐渐消失。B组术后choke vessel Ⅰ区血管明胶氧化铅造影显示与A组基本相同。A组术后choke vessel Ⅱ区主要为choke vessel血管,12h出现少许细小真性吻合,1d时出现较多细小真性吻合,并持续至7d。B组术后3h内,第二血管体和第三血管体间choke vesselⅡ区血管表现为choke vessel。术后6h时,出现细小真性吻合,12h时转为以大量的细小真性吻合。术后1d、3d、5d和7d出现以少量的粗大真性吻合血管连接两个血管体间。4.通过两组组内各个时间点choke vessel Ⅱ区/Ⅰ区血流量对比发现,两组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趋势存在差异。A组12h内增长平缓,12h和1d间增长存在差异(p0.05),而3d至7d,增长趋于平缓。B组1h和3h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12h至1d,相邻各组间血流量对比无明显差异。而1d和3d间存在显著差异(pp0.01),其后增长趋于平缓。其他相邻时间间比较未见差异。通过组内不同时间点血流量的曲线图观察发现,A组和B组各个血管体区域内血流量均呈上升趋势。并于3d-7d增长区域平稳。而A组DCIA血管体增长缓慢。A组ICA区3h和6h间、12h和1d、1d和3d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余各区相邻时间点间未见明显差异。B组TDA相邻时间点间未见明显差异。ICA区3h和6h间、12h和1d、1d和3d间存在显著差异(pp0.01),其余相邻时间点间未见明显差异。DCIA区1h和3h、6h和12h、12h和1d、1d和3d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余相邻时间点间未见明显差异。通过两组组间各个时间点choke vesse1 Ⅱ区/Ⅰ区血流量对比发现,B组1h至3d内各个点血流量比值均明显高于A组(p0.01)。5d和7d B组仍高于A组(p0.05)。通过两组皮瓣ICA区/TDA区各时间点对比柱状图发现,B组ICA区/TDA区于1h、3h、6h和12h时均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d后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皮瓣DCIA区/TDA区各时间点对比柱状图发现,DCIA区/TDA区各时间点均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p0.05)。5.HE染色示A组和B组新生血管计数分别为(25.83±5.62)/mm和(54.88±7.80)/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B组皮瓣VEGF表达较A组高(p0.001)。6.皮瓣成活率检测,C组皮瓣成活率为(92.8±4.1)%,其与A组(81.9±5.4)%和B组(100%)分别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多普勒血流显影图和明胶-氧化铅造影均显示A组、C组远端缺血性改变,而B组远端血流正常、血管显影良好。HE染色示新生血管计数为(37.14±7.49)/mm2,与 A 组(25.83±5.62)/mm2和 B 组(54.88±7.80)/mm2分别比较,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C组皮瓣中VEGF的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高;B组中VEGF的表达较C组上调。结论:以TDA为蒂时,DICV更为粗大、适于吻合,加之远端坏死面积更大,便于观察,其更适合作为大鼠背部三血管体穿支远端非生理性增压模型。该模型构建后证实,这种非生理性增压方式能改善穿支跨区皮瓣远端血运,促进其存活。本组实验证实,潜在区内静脉在动脉化增压后,choke vessel Ⅰ区的形态变化未因增压作用而发生明显的形态学变化。而choke vessel Ⅱ区粗大的真性吻合较对照组出现时间明显提前。通过非生理性增压方式,choke vessel Ⅱ区12h才缓慢开放,动力区与潜在区建立血流信号连接,3天后潜在区的血流量才与近端趋于平衡。前期潜在区仍处于低灌注的状态。特别是1天内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及氧化铅造影均证实choke vessel Ⅱ区血流灌注不佳。而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测量可发现,尽管潜在区血流量较近端两区血流量要低,但仍能明显的改善皮瓣远端血流量。同时3h时choke vessel Ⅱ区即有明显的血流增加。可见通过开放部分细小血管即可使潜在区增压后血液得到回流,从解决了早期皮瓣臃肿情况、缓解皮瓣的血流瘀滞。促进皮瓣的早期存活。这种增压方式亦能通过血管新生,结合choke区血管重塑、扩张,有效改善皮瓣整体血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增压血管闭塞,仍能有效的维持皮瓣远端血运。这成为皮瓣远期存活的重要机制。通过比较发现超引流能部分改善潜在区血流灌注,超引流能促进皮瓣远端潜在区单一血管体内一定区域范围的皮瓣组织血流灌注改善,存进一定范围的皮瓣存活。单非整个血管体。而相较下,通过实验证实,对皮瓣远端潜在区内穿支静脉的伴行静脉进行非生理性增压,能获得整个穿支体的存活。临床工作中,其可作为存进远端灌注的优选术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87;R-332
【图文】: 逑计算血管外径宽度。即测量血管外径宽度+测量留置针内芯宽度。血管测量宽度逡逑平面定于血管最扩张处外径。(见图1)。逡逑TDV逦DCIV逡逑图1胸背静脉和旋髂深静脉显微镜下以留置针为对照观察(比例尺=lcm)逡逑1.邋1.邋3皮瓣模型制作与分组逡逑A组:以胸背动脉(TDA/TDV)穿支为蒂(n=6);B组:以旋髂深动脉(DCIA/DCIV)逡逑穿支为蒂(n=6)。随机取健康的SD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脱毛,消毒,铺逡逑巾。以背部后正中线为内侧界线;旁开2.邋5cm做平行线为外侧界线;两侧髂脊连逡逑线为下界线;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为上界线。结扎旋髂深动静脉(DCIA/DCIV)或逡逑胸背动静脉(TDA/TDV)及肋间动静脉(ICA/ICV),以胸背血管体(TDA/TDV)或逡逑旋髂深血管体(DCIA/DCIV)为蒂,分离蒂部以外组织。结扎其他血管,彻底止血。逡逑在大鼠背部形成一约11邋X2.邋5cm大小单一血管蒂的轴型穿支皮瓣。以4-0医用慕逡逑丝缝线,将皮瓣原位缝合。创面涂抹金霉素软膏,预防术后感染。腹腔内注射生逡逑理盐水50ml/kg抗休克治疗。术后实验大鼠单笼喂养。逡逑1.邋1.邋4皮瓣的大体观察逡逑术后1-7天,肉眼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包括皮瓣的颜色、组织张力、毛细血逡逑管反应及水肿情况。逡逑1.1.5皮瓣坏死的标准及其成活率的计算逡逑皮瓣的坏死标准包括:皮瓣肤色变黑、结黑痂、质地变硬、无明显毛细血管逡逑反应及切缘无明显出血。将大鼠麻醉后,用数码相机(佳能5D-II、佳能EF邋24-70mm逡逑f/2.8L邋USM邋镜头)拍摄皮瓣全面积
1.2.1镜下TDV和DCIV血管外径与留置针内芯比值的大小比较逡逑镜下检测邋TDV邋比值为邋0.427±0.邋10,DCIV邋比值为邋0.邋632±0.邋06,邋;?=0.邋002,逡逑两者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见图2)逡逑19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墨天燕;张志芹;史玉婷;;21例移植皮瓣远端血液循环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5年12期
2 李娜;;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高压电烧伤的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2016年03期
3 杨庆华,庄洪兴,罗家麟,韩绢,赵延勇,何乐人;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02年08期
4 肖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10期
5 黄以添 ,魏明;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术后部分坏死5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4年01期
6 翁梅;;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9期
7 茹战锋,任永安,刘晓荣,陶谏;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6期
8 杨东岳;顾玉东;吴敏明;郑忆柳;;超长游离皮瓣的移植[J];上海医学;1979年05期
9 吴莉;沈江涌;杨美玲;杨桂珍;;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大鼠皮瓣不同部位作用的实验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10 刘明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处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徐永清;朱跃良;江慕尧;赵万秋;岳正华;;皮瓣远端坏死的原因分析与处理[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军;徐永清;朱跃良;江慕尧;赵万秋;岳正华;;皮瓣远端坏死的原因分析与处理[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3 ;临床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09年
4 江慕尧;;皮瓣坏死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的改进[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5 王快胜;陈彦X;柴益民;马心赤;王和驹;潘云川;林崇正;张燕翔;;小儿电击伤的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董巍;杜贵友;田志岗;张建林;陈敏亮;宋慧锋;;多个软组织扩张器在颈部整复的临床应用(附24例报告)[A];2002年烧伤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陈存富;张志华;吴信金;王永武;于丽秋;;腹部带蒂皮瓣转移治疗手部疤痕畸形的临床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8 陈忠勇;叶祥柏;王锡华;夏来启;沈运彪;李金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赵天兰;余道江;;一定长宽比狭长窄蒂与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关系的实验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10 邵洪波;姚月明;张庆富;冯建科;白永强;王车江;李娟;;随意皮瓣血流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大木;一种新的大鼠背部穿支皮瓣远端增压模型及其与超引流作用的比较[D];山东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郝丽文;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尹刚;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促进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柳;负压吸引法在静脉淤血皮瓣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4 张瑾;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刘翠萍;扩张后皮瓣缝合张力对其成活的影响[D];佳木斯大学;2009年
6 刘永红;不同位置的负压吸引法对静脉淤血皮瓣微血管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74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