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体外抑菌效果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2:19

  本文关键词: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体外抑菌效果及分子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随着癌症放、化疗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医学植入装置如导尿管、人工心瓣膜和置换关节等医学材料使用的增多,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代表的念珠菌感染率和病死率均逐年快速增长,约占医源性感染的50%。生物被膜是粘附于活体或非活体组织表面,由自身产生胞外多聚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包裹的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菌细胞群体。生物被膜是微生物主要的生存方式,和浮游细胞相比,80%的微生物感染是由生物被膜引起的。生物被膜作为天然屏障可显著降低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产生高度耐药和持续感染。研究表明,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对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存在明显的耐药性,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特比萘芬、制霉素等。生物被膜形成后药物的50%抑菌浓度可增加到原来的10倍,而80%抑菌浓度将增加到原来的30到2000倍,极大地限制了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防治。与治疗细菌感染相关的庞大的、多门类的抗生素家族不同,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唑类在浅表性真菌感染的应用极为广泛,但自身的毒性作用不容忽视,而且真菌对其耐药性已广泛存在。以卡泊芬净为代表的棘白菌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胞壁p-1,3-葡聚糖的合成,虽然对生物被膜感染极为有效,但也存在抗真菌谱窄的缺憾。因此寻找高效、广谱、无毒的抗真菌药物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乳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益生菌,它广泛存在人体胃肠道、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口腔等。乳酸杆菌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等产生多种代谢物。其中,乳酸、过氧化氢及细菌素具有抗菌作用。据文献报道,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有抑菌作用,并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因此,乳酸杆菌代谢物非常有潜力开发作为治疗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感染的非抗生素类药物。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体外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抑菌效果和抑菌途径的报道。本实验将检测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是否对体外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具有抑菌作用,并且通过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研究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的抑菌机制。方法1.将含有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的固体培养基捣碎,通过萃取、蒸馏的方式浓缩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2.采用XTT减低法测定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游离态及生物被膜态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o)。3.定量检测不同浓度的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成熟阶段的体外代谢活动的影响。4.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检测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的影响。5.在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的刺激下,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白假丝酵母菌酵母相向菌丝相的形态学转变。6.梯度微量稀释法(棋盘法)检测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与两性霉素B的联用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的体外抑菌效果。7.实时定量PCR检测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中ALS1、ALS3、 HWP1、BCR1、EFG1、TEC1六种基因的差异表达。8.采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对比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处理前后白假丝酵母菌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利用MALDI-TOF-TOF质谱仪对差异蛋白进行分析,通过BioTools软件搜索NCBI数据库,明确蛋白质的名称和作用。结果1.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作用于白假丝酵母菌浮游细胞、生物被膜的MIC80分别为1:256和1:128。菌株YEM30对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敏感,代谢物的体外抑菌活性较强。2.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的生物被膜,抑菌效果与代谢物的浓度正相关。3.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明显抑制生物被膜中白假丝酵母菌的代谢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抑菌作用明显增强。4.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可以阻断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学的转变并呈现出浓度依赖性。随着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浓度的升高,白假丝酵母菌量减少、菌丝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5.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单用或与AMB联用时,药物的抑菌率从50%提升至84%。两药联用能够减少AMB的使用剂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6. ALS1、ALS3、HWP1、BCR1、EFG1、TEC1六种基因在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处理前后的表达量并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无统计学意义。7.从双向电泳图谱上获得6个显著蛋白斑点,对其中4个进行鉴定。在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的刺激下,烯醇酶(Eno1)、苹果酸脱氢酶(Mdhlp)、泛素连接酶(Ubrl)表达升高,己糖激酶(HK)表达下降。结论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两个阶段均存在抑制作用,并能干扰白假丝酵母菌酵母相向菌丝相的转变。表达量上调的烯醇酶、苹果酸脱氢酶、泛素连接酶和下调的己糖激酶通过参与免疫应答、群体感应、菌丝生长的途径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综上所述,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作为非抗生素类抗真菌药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白假丝酵母菌 生物被膜 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 抑菌作用 双向电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79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符号说明13-15
  • 前言15-18
  • 实验材料18-22
  • 实验方法22-31
  • 实验结果31-36
  • 讨论36-39
  • 结论39-40
  • 综述40-49
  • 参考文献49-56
  • 致谢56-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7-58
  • 附件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芸;赵铁梅;王睿;;中国生物被膜相关研究文献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2 刘彤;陈晶瑜;韩北忠;李春雷;;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控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02期

3 叶枫,陈顺存,钟淑卿;呼吸道的生物被膜病[J];实用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4 郭生玉,李胜岐,刘勇,孙继梅,周秀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豚鼠后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年04期

5 李鸿雁,夏前明,李福祥,全燕;呼吸道生物被膜病[J];西南军医;2005年01期

6 王玎;李兴禄;;生物被膜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防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7 张连波;高庆国;张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01期

8 梁歌宏;宋诗铎;孙二琳;王哲;祁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1年08期

9 金城;;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9期

10 梁林慧;刘德稳;;生物被膜与细菌相关感染的机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中秋;赵光举;;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研究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赵善良;;生物被膜与生物被膜病——呼吸系统致病细菌耐药的又一个问题[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6年

3 卜倩倩;伍勇;;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早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芸;柴栋;梁蓓蓓;白楠;王睿;;细菌生物被膜研究文献计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刘原;柯蕊;和平;潘双;李亚明;赵玉杰;杨芬;;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与耐药性及外排泵系统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金卉;周锐;康名松;罗锐;蔡旭旺;陈焕春;;副猪嗜血杆菌地方分离株和标准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周颖;曲迪;侯征;薛小燕;罗晓星;;RIP衍生物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10 邹彬彬;漆涌;伍勇;;粪肠球菌相关基因,QS-frs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北京朝阳医院 张洪玉教授;生物被膜病在作怪[N];健康报;2000年

2 张洪玉;生物被膜病与慢性肺部感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曾立明;细菌盖“棉被”药物难显效[N];大众卫生报;2004年

4 李聪然 钱皎;密度感知系统研究——为控制PA耐药提供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记者 董敬民;北京局科研工作再传捷报[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光琪;Shewanella oneidensis呼吸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侯博;TolC在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陆秀红;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转录后全局调控蛋白RsmA_(Xcc)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4 张连波;密度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崔冬清;氧浓度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6 孔晋亮;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和体内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7 董洪燕;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鉴定、缺失株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8 王瑛;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9 达来宝力格;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物被膜突变体的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李妍;双联苄化合物riccardin D抗念珠菌生物被膜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佳;双J管生物被膜细菌耐药及其相关基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黄卫锋;以群感效应分子为靶点的鱼腥草素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机制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冯凡;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体外抑菌效果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孟祥朋;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噬菌体裂解酶对生物被膜的降解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梁歌宏;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的鉴定和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6 尚俊丽;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转录水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红波;生物被膜分散活性物质与抗生素联合消除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8 康秀敏;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功能基因组学筛选和调控分子机理[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白宁;细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重组溶葡球菌酶对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体外清除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陈秋云;生物被膜引起食品生物危害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体外抑菌效果及分子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76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