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肺炎支原体生物膜形成分析及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1:06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neumoniae)是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已发现多种支原体存在与感染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结构,而M.pneumoniae在这个方面尚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完善M.pneumoniae生物膜形成理论及探索其功能对进一步了解M.pneumoniae感染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1.通过结晶紫染液微孔法和玻片法验证M.pneumoniae是否具有在非生命物质表面粘附聚集能力;2.通过培养法结合超声波震荡技术破坏生物膜结构并检测其中活菌数。绘制P1-1型标准株M129,P1-2型标准株FH游离和生物膜中M.pneumoniae生长曲线及同步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M.pneumoniae生物膜形成过程;3.通过临床采样分离获得M.pneumoniae临床耐药菌株,同时对其采用双序列PCR验证,23SrRNAV区耐大环内酯类耐药突变测序,多位点短阵重复序列分型,体外药敏试验确定其相关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4.对P1-1型标准株M129,P1-2型标准株FH及临床耐药株Strain 9形成的生物膜,检测其在不同浓度的阿奇霉素影响下对M.pneumoniae的保护功能,同时对比不同阶段的M.pneumoniae生物膜功能强弱;5.通过50℃,不同时长的加热评估M.pneumoniae生物膜对其抵御高温的影响。结果:1.通过玻片法和微孔法发现,存在具有活性的M.pneumoniae可使玻片和聚苯乙烯经结晶紫染色后吸光度值明显增高(M129组、FH组vs死菌组、肉汤培养基组:玻片 0.798±0.148、0.807±0.129 vs 0.403±0.058、0.415±0.034;聚苯乙烯 0.284±0.041、0.288±0.025vs0.240±0.033、0.245±0.030;p均0.05),且两种方法中 M129组和FH组间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085,0.-226,对应p为0.936,0.825);死菌组和肉汤培养基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两组t=-0.293,t=0.-152,p分别为0.784,0.882);2.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比超声波震荡处理与否的玻片可见大量M.pneumoniae聚集形成的数百层“塔”样结构经超声波震荡处理后仅余数层松散结构。M.pneumoniae在37℃,5%CO2环境中生长繁殖呈“S”型曲线,无论游离状态还是在生物膜中,都在96h~120h间达到浓度高峰,随后迅速下降,游离状态在168h,生物膜状态在192h时全部死亡。整个过程中生物膜形态随时间变化,有粘附,成熟,消散阶段,M.pneumoniae单体构成M.pneumoniae生物膜主体,且P1-1型标准株M129和P1-2型标准株FH的形成过程形态存在差异;3.分离到94株来自门诊和13株来自学区的M.pneumoniae临床菌株,选取其中的Strain 9作为临床耐药株代表,测得菌株为P1分型1型,MLVA分型为U型(5/4/5/7/2),耐药位点测序显示为23SrRNAV区2063A→G突变,体外药敏实验显示其对除麦迪霉素外大环内酯类高度耐药(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MIC均256μg/ml,麦迪霉素 MIC=64μg/ml);4.在早期生物膜72h状态组中,游离M.pneumoniae和生物膜中M.pneumoniae均受到1×MIC~4×MIC浓度的阿奇霉素影响而随时间活菌数越来越少,其中2×MIC~4×MIC组中在最终96h时均无法检测到活菌,无论游离状态M.pneumoniae还是生物膜中的M.pneumoniae,两者在各浓度各时段下降速度未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在晚期生物膜168h状态组中,同样游离M.pneumoniae和生物膜中M.pneuoniae均受到1×MIC~4×MIC浓度的阿奇霉素影响而随时间活菌数越来越少,但在Oh~48h间,游离状态活菌下降速度显著快于生物膜中(0h~24h:-0.52±0.20 vs-0.14±0.09,p=0.040;-1.27±0.19 vs-0.34±0.25,p=0.007;-1.43±0.05 vs-0.98±0.05,p0.001)(24h~48h:-0.53±0.10 vs-0.27±0.08,p=0.021;-1.01±0.18 vs-0.72±0.06,p=0.055;-1.43±0.40vs-0.55±0.10,p=0.021)。生存时间上,在 1×MIC浓度下,游离状态M.pneuoniae存活不足96h,而生物膜中M.pneumoniae则存活至96h以后,在2×MIC浓度下,游离状态存活不足72h,而生物膜中M.pneumoniae则存活至72h~96h之间,在4×MIC浓度下,两者均未存活至72h。5.无论是游离状态,还是生物膜中的M.pneumoniae,在50℃,持续10min的加热下,活菌数没有明显变化(p均0.05)。当连续加热时间达到20min时,无论是游离还是生物膜中的M.pneumoniae都会明显失活,存活比例为1/104.01±0.18 vs 1/102.67+0.14,具有显著性差异(t=10.116,p=0.001)。而降温后再次进行同样加热时,其存活率开始增高1/101.95±0.17 vs 1/101.49±0.14,仍具有显著性差异(t=3.615,p=0.022)。当连续加热时间达到30min时,大部分游离和生物膜中的M。pneumoniae都会死亡,存活比例 1/105.72±0.10 vs 1/105.87±0.31,未及显著性差异(t=-0.407,p=0.721)。当连续加热时间达到40min时,M.pneumoniae无论是游离状态,还是藏躲于生物膜,都无菌存活。结论:1.在适宜条件下,M.pneumoniae可以在玻片表面形成生物膜,且形态随时间和环境变化,且P1-1型标准株M129和P1-2型标准株FH的形成过程形态存在差异;2.M.pneumoniae生物膜由M.pneumoniae菌体而非胞外基质构成其主体,有别于常见的细菌等微生物;3.M.pneumoniae生物膜对M.pneumoniae保护有限,仅能在抗生素浓度较低、高温持续时间较短时延长其中M.pneumoniae生存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75.2
【图文】:

生长曲线,生物膜,菌株,生长曲线


表1.4邋FH菌株游离M逦及生物膜中M/wew7wom_ae数量逡逑培养时间(h)游离邋M.邋pneumoniae邋(10x/ml)生物膜中邋M邋/wewwcw/fire邋(10x/cm2)*逡逑0逦4.74±0.06逦0逡逑24逦5.37±0.12逦4.47±0.15逡逑48逦6.54±0.26逦6.47±0.48逡逑72逦7.34±0.39逦7.30士邋0.68逡逑96逦8.21±0.19逦9.25±0.07逡逑120逦8.51±0.48逦9.39±0.05逡逑144逦7.85±1.13逦8.11±0.25逡逑168逦3.59±0.42逦3.79±0.69逡逑

生物膜,单体,菌株,空间结构


3.3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生物膜形成过程逡逑图1.3至图U3展现了生物膜从形成到消亡的全过程。从中可以发现,M逡逑/wewmon/w生物膜的形成的步骤类似于细菌,都起源于粘附,从24h开始,以单逡逑体的形态散在粘附于坡片的表面,此时M129和FH并无明显差异(图1.3)。逡逑至48h时,M/wewwom’oe开始聚集成团,形成数层形状不一的空间结构,此逡逑时M129与FH开始出现差异,前者以球型的单体聚集为主,而后者在形成生物膜逡逑过程中,个体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聚团的单体开始变得细长弯曲,其中一逡逑段膨大,呈“蝌蚪”样,相互交联紧密,形成多层的空间结构,结构外仍紧贴坡逡逑片的单体形态又有所不同,同样细长但主体却更为挺直,弯曲呈折角,类似于“竹逡逑枝”样,相互之间交联成网状(图1.4)。逡逑

密度图,活菌数,照片图,扫描电子显微镜


逦第一部分实验结果逡逑步增高,出现类似M129中的表面物质(图1.6)。同时从放大1000倍的图像中可逡逑以得见由中央向周围辐散的结构形态。M129呈中央密集向周围圆形辐散的特点,逡逑密度随中央向周围逐渐减弱至消失,存在边界。而FH则除中央结构外,底层向外逡逑辐散成网状,覆盖整个底面(图1.7)。逡逑在120h左右,尽管M/wew/Mom'ae生物膜中活菌数检测达到最高,但部分位逡逑置已经开始出现破坏降级现象。M129中聚集形成的结构开始不再保持一致以来圆逡逑柱状形态,表现出类似最初的多种形态,单体也从球型逐渐变为椭圆等类球型状逡逑态,少数单体破损严重,仅残留少量膜状物质。FH较前变化不明显,周身的表面逡逑覆盖物质也增多,单体形态较前变化不明显(图1.8)。逡逑临近144h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展;袁春丽;李青凤;汪水城;王本旭;;肺炎支原体的分离鉴定与药敏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12年06期

2 寿晓雯;李健慧;;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109例诊疗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23期

3 程春;老年人支原体肺炎26例诊治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2005年06期

4 黄金文;李如凯;焦继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分离的肺炎支原体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05期

5 贺晨飞;Riaz Mustafa;陈颖钰;晁金;陈焕春;郭爱珍;;牛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奶牛;2015年16期

6 丁小兰;刘春霞;顾猛;;肺炎支原体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11例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8年03期

7 高仕瑛;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凝聚血液反应检查实验动物组织中的支原体抗原[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6年04期

8 辛九庆;李媛;郭丹;宋念华;胡守萍;陈超;裴洁;曹培丽;;国内首次从患肺炎的犊牛肺脏中分离到牛支原体[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年09期

9 吴惠;;肺炎支原体致儿童急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袁明;;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青;史_g;梁慧;唐文伟;赵德育;;肺炎支原体相关肺脓肿4例[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2 赵爱菊;庄敏;;浅析阿奇霉素与小剂量激素在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2015年

3 叶晓敏;陆春;;支原体生物膜研究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刘全忠;;支原体研究进展与临床焦点[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胡娟;李能章;周伟;夏天;彭远义;;牛支原体外膜蛋白的提取及其免疫活性分析[A];中国奶业协会第26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肉牛牦牛/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第3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糜祖煌;秦玲;;五种支原体联合分子检测在支原体病诊断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辛德莉;马红秋;王斯;韩旭;马少杰;陈小庚;;肺炎支原体耐药株的临床病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8 金芳;陈志敏;;肺炎支原体与儿童喘息关系的研究[A];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4年

9 王辉;王玮蓁;孔繁荣;段逸群;琳.吉尔伯特;;反向线点杂交同时检测和鉴定十种常见的细胞污染和致病支原体[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会议、全国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成果与技术交流大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治疗新技术临床推广应用高级研修班文献汇编[C];2004年

10 高公民;黄玮;鲁彦;;支原体/衣原体的实验室检测[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医学院二附院 主任医师 俞景明;同是支原体用药不一样[N];家庭医生报;2003年

2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赵颖丽;鸡支原体的诊断与防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3 盘和林 王薇;支原体阳性到底治不治[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4 江西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王水湘;能引起疾病的支原体有哪些[N];家庭医生报;2003年

5 ;支原体特效合剂[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6 ;支原体阳性 到底治不治[N];广州日报;2004年

7 河北威远动物药业有限公司;重视支原体对猪的危害[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

8 袁士奇;支原体侵犯孕妇危害大[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谭立明;如何进行支原体化验[N];新疆科技报(汉);2002年

10 陈佳宾;对支原体敏感的药物排行[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华;肺炎支原体生物膜形成分析及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李佳禾;牛支原体表达载体的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袁聪俐;猪嗜血支原体病原特性、流行特点及与宿主互作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郭子晟;鸭和鸽支原体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魏顺;衣阿华支原体与滑液支原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杨;肺炎支原体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包世俊;滑液支原体膜表面丙酮酸脱羧酶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李雪辉;肺炎支原体及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估应用及探索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9 徐春光;丝状支原体PG3株和绵羊肺炎支原体内蒙分离株基因组测序及可变表面脂蛋白基因克隆表达[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10 张秀英;单诺沙星在健康和支原体-大肠杆菌感染鸡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晨龙;中药对猪嗜血支原体体外抑制效果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胡娟;牛支原体主要外膜免疫蛋白分析及间接ELISA的建立[D];西南大学;2012年

3 王伊丽;新疆部分地区牛支原体的血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鉴定[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利;牛支原体遗传稳定性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蒋勇;牛支原体免疫原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孙文静;牛支原体硫辛酰胺脱氢酶的蛋白质组学筛选及其功能鉴定[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范媛;牛支原体生长特性及其致病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孟纪萍;抗猪嗜血支原体单味中药的体外筛选[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9 王帅彪;猪嗜血支原体的猪体感染试验和小鼠感染试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10 金云云;致犊牛肺炎和关节炎牛支原体诊断方法的建立[D];石河子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2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782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