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169表达水平的小鼠脾红髓巨噬细胞分型研究
【部分图文】:
为了验证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部分RpMΦ表达CD169分子,本研究先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WT小鼠和CD169 KO小鼠脾中RpMΦ的比例,再比较RpMΦ中CD169分子的表达情况。根据已有的研究[22-23]表明,F4/80+ CD11b-可作为RpMΦ的表面标志物。因此,如流式细胞术策略(图1A)所示,在圈选了脾细胞并去黏连后,F4/80+ CD11b-细胞群即为RpMΦ。结果显示,CD169 KO小鼠脾内RpMΦ的比例与WT小鼠相似(图1B),2组小鼠RpMΦ占脾细胞的比例均在0.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1C);但以CD169 KO小鼠作为阴性对照,在WT小鼠RpMΦ中可明显地观察到部分RpMΦ表达CD169分子(图1B、D)。2.2 CD169+ RpMΦ的空间分布
为进一步确认CD169在小鼠脾RpMΦ中的表达,本研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脾RpMΦ上CD169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图2)显示,在白色虚线内侧边缘(边缘区)存在一圈高表达CD169(红色)的MMMΦ;在脾红髓中CD169呈散在分布,并与部分F4/80+的RpMΦ有很好的共定位。由此再次证实,部分RpMΦ可表达CD169分子。同时,结果还发现F4/80主要分布于圆形区域以外的红髓区域,在边缘区有微量的表达,但其荧光强度明显低于红髓区域。2.3 CD169+和CD169-红髓巨噬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为探究CD169+ RpMΦ与CD169-RpMΦ在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富集RpMΦ,分选出CD169+和CD169-2个亚群,提取RNA并进行测序分析。在CD169+ RpMΦ群中检测到9 234个基因,CD169-RpMΦ群中检测到9 812个基因,其中共同表达的基因有8 866个(图3A)。主成分分析显示,2群细胞可以被很好地区分开(图3B)。对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共有485个差异表达基因,且相比于CD169+ RpMΦ,在CD169-RpMΦ中的上调基因为427个,下调基因为58个(图3C)。如表达量差异散点图所示,Siglec1(编码CD169的基因)在CD169+ RpMΦ群中高表达(图3D),认为RNA测序结果与分选策略一致;同时,2群细胞共同表达小鼠脾RpMΦ的特征基因,如Vcam1、Axl、Spic、Cd68和Ccr3等,表明这2群细胞均属于RpMΦ。2.4 CD169-红髓巨噬细胞的促进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清杰;朱琳楠;丁文军;赵勇;;巨噬细胞极化与细胞代谢的相互调控[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年03期
2 田媛;刘起会;朱迅;闫东梅;;巨噬细胞极化信号通路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15年05期
3 方陵生;;巨噬细胞——身体里的食“废”者[J];科学24小时;2016年01期
4 陈孔;曾高峰;唐朝克;;巨噬细胞增殖和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年09期
5 熊思东;;疾病发病中的巨噬细胞极化:机制与作用[J];现代免疫学;2010年05期
6 霍霞,朴英杰;巨噬细胞的发育生物学特性[J];解剖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7 冯沁;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抗原[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6年05期
8 田文华;缝合线水溶性因素对体外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6年05期
9 张坚;;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性遗传控制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79年03期
10 王自求,丁训杰;巨噬细胞泳动试验与肿瘤诊断(综述)[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西宝;MEF2C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及Th1细胞反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李发科;结核分枝杆菌ESAT6调控巨噬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9年
3 张婧;巨噬细胞在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4 魏秀芳;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5 李华;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人巨噬细胞蛋白质组研究及快生菌构建探索[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6 杜蓬;问号钩端螺旋体FasL样脂蛋白和脂多糖通过Fas/FasL-caspase-8/-3信号通路协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7 惠兆元;CFP1在GM-CSF诱导的巨噬细胞中潜在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8 徐邦浩;整合蛋白质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调节U937衍生的巨噬细胞从M2极化为M1表型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9 郭乐;肠上皮细胞参与抗HIV的天然免疫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10 刘国科;泛素连接酶Nedd4l对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一琳;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2 贺静荣;肌动蛋白解聚对巨噬细胞TLRs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3 肖海荣;α7烟碱型胆碱能受体对IL-4诱导巨噬细胞M2型极化影响的初步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4 周彦兵;酯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对BCG诱导巨噬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5 徐雅楠;LncRNA-Cox2对BCG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坏死调控作用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6 田超;TRPA1在THP-1来源巨噬细胞上表达及调控LPC诱导的炎症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7 梁志娜;M2巨噬细胞的前期诱导和microRNA作为布病诊断标记的可行性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19年
8 张锋;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a)在M2型巨噬细胞极化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9 罗玉;DENV-2感染的HUVECs和人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对主要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D];贵州医科大学;2019年
10 来涛;DENV-2感染的HUVECs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对主要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D];贵州医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5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845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