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08:49
   目的模拟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手术方法,验证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用示、中、环指共24指,解剖观测指浅屈肌腱及中央腱、伸肌腱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12指(示、中、环指各4指)新鲜成人手指标本进行模拟手术,均人为设计中央腱止点断裂。将指浅屈肌腱两侧部分腱束从中节掌侧止点处经指骨钻孔后引至背侧,与背侧中央腱断端编织缝合重建中央腱止点,测量不同缝合间距的PIP(近指间关节)被动伸直角度和被动屈曲角度。结果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大时,被动伸屈角度大,但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松弛明显;指浅屈肌腱缝合间距小时,被动伸屈角度小,且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大,均不能保证手指被动伸屈活动。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在1.5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75°,缝合间距在1.0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30°,缝合间距在1.0~1.5 cm时,即切取到Camper腱交叉时,PIP被动伸直和屈曲角度最接近手指功能位时的角度。结论切取转移的指浅屈肌腱至Camper腱交叉时可以完成中央腱止点重建,供腱损伤小,重建止点是相对安全和可行的。
【部分图文】:

指浅屈肌腱束经骨隧道重建中央腱止点的解剖学研究


手术操作

模型图,模型,屈肌,指骨


切除手指近、中节掌背侧皮肤、皮下组织后暴露腱鞘,切开从A2(附着于近节指骨干的环形滑车)到A4(中节指骨的环形滑车)滑车之间的腱鞘,找到指浅屈肌腱,观察并测量指浅屈肌腱止点的形态及位置,观察中央腱、伸肌腱的连接处及相关解剖结构。于中央腱止点连接处横形切断,并切断中央腱与侧束之间的联系,制作中央腱止点断裂模型,将指浅屈肌腱及中央腱近端呈功能位固定于近节近端指骨上。将指浅屈肌腱两侧束纵行剖开(图1-A),从止点起始剖开的肌腱长度约5 cm,其内侧一半用肌腱线穿过固定备用。取1枚直径2.0 mm克氏针于中央腱两侧束止点中间垂直中节指骨颈部进针穿透指骨,背侧穿出点为中央腱止点处,用1.2×38 TWLB针头从背侧穿至掌侧,固定备用的肌腱线从掌侧将指浅屈肌腱内侧一半引至背侧(图1-B),记号笔从肌腱穿出点开始每0.5cm做一标记(图1-C),在穿出肌腱的不同间距点采用编织缝合法与中央腱近断端缝合(图1-D),测量不同缝合间距的PIP被动伸直角度和被动屈曲角度。我们将PIP被动伸直角度定义为被动伸直指浅屈肌腱最大强度后放松形成的PIP伸直角度。PIP被动屈曲角度定义为被动屈曲中央腱最大强度后放松形成的PIP屈曲角度。对收集到的PIP被动伸直和被动屈曲角度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2 结果

角度,屈肌,间距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越大,PIP被动伸直角度越大,被动伸直角度最大时,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明显松弛;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越小,PIP被动伸直角度越小,缝合间距为0.5 cm时,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最大(表1)。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越大,PIP自然屈曲角度越大,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明显松弛;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越小,PIP自然屈曲角度越小,缝合间距为0.5 cm时,中央腱和指浅屈肌腱张力最大(表2);指浅屈肌腱的缝合间距在1.5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为75°(图2-A),缝合间距在1.0 cm时,PIP的被动屈曲角度约为30°(图2-B),缝合间距在1.0~1.5 cm时,即切取到Camper腱交叉时,PIP被动伸直和屈曲角度最接近手指功能位时的角度。图3 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魏长月,郭德亮;指浅屈肌腱止点变异一例[J];解剖与临床;1998年01期

2 郭炜,张峰;中指指浅屈肌腱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年03期

3 汤锦波,谢仁国,顾宇彤,崔志明;指浅屈肌腱止点的位置及其与A4滑车的关系[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年02期

4 王建;张文龙;张净宇;孙文弢;;阶梯状修复指屈肌腱Ⅱ区损伤的解剖学研究[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年02期

5 范启申,王增涛,周祥吉;手的应用解剖[J];人民军医;1998年05期

6 蒲勇华;奉玲;钟光明;;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前角异常腱束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年03期

7 蒲勇华;吴波;;胸大肌止点处异常腱束止于肩关节囊一例[J];解剖学杂志;2017年04期

8 宋修军,潘达德,吴鸿昌,曲永明,孙立高,于洪文;侧腱束延长术治疗手内在肌挛缩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5年09期



本文编号:2852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852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2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