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耶尔森菌气溶胶发生与采样过程的生物活性损伤研究
【部分图文】:
将5个(编号Ⅰ、Ⅱ、Ⅲ、Ⅳ、Ⅴ)AGI-10采样器中,在采样器I中倒入菌液10 m L(菌液理论浓度均为106cfu/m L),其余4个采样器中各倒入10 m L无菌氯化钠采样液,然后连接带滤膜的过滤器及采样泵(图1)。启动抽气泵采样10 min(采样流量为6 L/min)后关闭所有气路。测试结束后对各级采样器内采样液体积进行测量,采样液涂布培养基平板培养计数检测浓度。以公式1计算的细菌存活率,公式2计算级联采样后的鼠疫耶尔森菌相对粘质沙雷菌的生物活性损伤率,以公式3计算第一级采样器(I)的细菌气溶胶逃逸率。(公式中:CA为采样前采样液I浓度(cfu/m L),VI为采样前采样液I体积(m L),CA’为采样后采样液I浓度(cfu/m L)…C"V为采样后采样液V浓度(cfu/m L),V"A为采样后采样液I体积(m L)…V"V为采样后采样液V体积(m L)。Sy为鼠疫耶尔森菌存活率,Ss为粘质沙雷菌存活率。)
试验比较了鼠疫耶尔森菌在6种采样液中进行5 min或30 min的液体冲击式采样后,其生物活性的保持程度即校正存活率(图2)。3种采样液对于鼠疫耶尔森菌的保护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BHI(脑心浸液丙酮肉汤)作为采样液为鼠疫耶尔森菌提供营养导致采样样本浓度偏高,生理盐水(Saline)作为采样液有明显的生物损伤导致采样样本浓度偏低,PBS(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采样液基本没有生物损伤;30 min采样的细菌活性损伤明显高于5 min采样(P<0.05)。随着采样时间延长鼠疫耶尔森菌活性会不断下降;吐温80和橄榄油等添加剂的加入可对长时间采样(30 min)的鼠疫耶尔森菌活性提供有效的保护(P<0.05),同时也可以抑制鼠疫耶尔森菌在BHI中的增殖(P<0.05)。结果提示,在进行鼠疫耶尔森菌的气溶胶采样试验中应选择PBS作为采样液,若长时间采样样本可在采样液中加入100 mg/L吐温80和50 mg/L橄榄油。3 讨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丽生;祁芝珍;吕瑞辰;宋凯;陈荣;王敏;吴海莲;赵海红;宋亚军;;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无痕修饰方法的建立[J];军事医学;2017年03期
2 古文鹏;景怀琦;;耶尔森菌致病机理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年09期
3 王红娅;刘月淑;王玲;王翠兰;徐锡;张桂芳;;耶尔森菌选择培养基在鼠疫耶尔森菌分离培养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4 江凌晓,郭兆彪,周冬生,杨瑞馥,俞守义;鼠疫耶尔森菌外膜蛋白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12期
5 万马,樊振亚;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9年06期
6 陈邬锦;李泽慧;张海鹏;丁奕博;段然;梁俊容;景怀琦;王鹏;;丽江市动物感染致病耶尔森菌调查及其病原学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年05期
7 黄海,马文丽,郑文岭;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年02期
8 白雪薇;张懿辉;杨晓燕;牛艳芬;刘合智;史献明;李玉贵;杜国义;;河北省鼠疫耶尔森菌生化性状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年05期
9 李可维;景怀琦;;致病性耶尔森菌感染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年01期
10 梁俊容;景怀琦;;耶尔森菌抵抗宿主免疫并诱导吞噬细胞凋亡机制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映霞;鼠疫耶尔森菌在进化的过程中丢失O抗原以及保留ail基因在其致病机制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江凌晓;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分析鼠疫耶尔森菌致病相关蛋白抗体表达谱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胡静;EAggEC携带的耶尔森菌HPI毒力的功能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4 曹叶;鼠疫耶尔森菌外膜蛋白J参与宿主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楚楚;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外膜蛋白A功能初步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2 陈妤煌;致病性耶尔森菌外膜蛋白A同源性分析及免疫学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
3 李可维;致病性耶尔森菌外膜蛋白A基因多态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4 王鑫;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5 梁俊容;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生猪中的分布及传播方式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6 陈邬锦;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及其病原学研究[D];大理大学;2016年
7 罗敏红;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检测腹泻患者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孙文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学特性和分子分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王增国;我国部分地区携带ystB基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10 李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中国宿主动物间分布特征与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stA基因功能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本文编号:2870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287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