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11 21:21

  本文关键词: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蝶鞍区的范围小、结构多、毗邻关系复杂,是垂体肿瘤等病变的好发部位。蝶鞍区病变常易侵袭鞍周神经的视交叉等结构,造成视交叉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位置、形态的变化;构成大脑动脉环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血管瘤易压迫蝶鞍区结构,造成神经受压等相应的临床表现。熟悉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毗邻关系,对该区病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利用显微解剖和断层及影像技术,获取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解剖学资料,为视交叉及其周围结构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以及外科微创手术等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人湿性尸体头部标本20例,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及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解剖观测;选取20例成人湿性尸体头部标本制成连续横断、矢状、冠状断层标本,观察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在断层标本上的标志结构、典型表现、位置及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选取郑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施行蝶鞍区MRI扫描的检查者影像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23-61岁,观测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的影像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视交叉位于蝶鞍上方,呈“X”形;正常型75%,前置型15%,后置型10%视交叉的左右径(12.75±1.85)mm,前后径(8.07±1.58)mm,上下径(3.17±0.62)mm;视交叉的前角(70.4°±9.0°),左侧角(123.4°±11.4°)、右侧角(121.7°±11.2°),后角(74.4°±7.4°)。视交叉的血供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垂体上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其中双源型5%,多源型95%。2.视神经颅内段的左、右侧呈对称性,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度、左右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0.53±2.44)mm、(4.91±0.80)mm、(3.42±0.67)mm。3.后交通段起始部至视交叉外侧角的水平距离(3.36±1.03)mm、垂直距离(2.91±0.85)mm。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至视交叉的最短距离左侧(3.48±0.75)mm、右侧(3.66±1.03)mm;前交通动脉至视交叉的垂直距离(2.90±1.11)mm。4.横断层能同时显示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和视束起始段;冠状断层的视交叉分隔第三脑室底的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其上方是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毗邻垂体柄和灰结节,两侧为颈内动脉C2段。视交叉的横径(13.20±2.14)mm,前后径(7.90±1.23)mm,上下径(3.48±0.64)mm;视交叉的前角(68.8°±8.4°),左侧角(120.2°±12.3°),右侧角(122.3°±13.0°),后角(73.5°±7.1°),断层数据和显微解剖数据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MRI影像能清楚显示视交叉及其周围毗邻结构,左右侧、男女性和MRI影像与断层标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影像视交叉的横径、前后径、上下径分别为(13.41±2.75)mm、(7.68±1.83)mm、(3.58±0.41)mm,双侧视神经间、双侧视束间、视神经与视束间角度分别为(65.85°±5.31°)、(71.11°±6.930)、(111.52°±10.34°)。6.大脑前动脉Al段的形状不同,可分为水平形22%(44/200侧)、上斜形19%(38/200侧)、下斜形46%(92/200侧)、波浪状或螺旋形13%(26/200侧)4种。前交通动脉多走行于视交叉的上方86%(86/100侧),走行于视交叉前方8%(8/100侧)、视交叉外侧3%(3/100侧)和视交叉后方3%(3/100侧)。结论1.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为临床不同鞍上肿瘤术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2.临床施行蝶鞍区手术时,应注意保护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等血管发出的穿支,防止手术后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3.连续横断、矢状、冠状断层与影像解剖,获取了视交叉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定性、定量数据,为视交叉及其周围结构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微创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关键词】:视交叉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显微解剖 断层影像解剖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51;R322.8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3
  • 1 材料与方法13-16
  • 2 结果16-26
  • 3 讨论26-35
  • 4 小结35-36
  • 附图36-48
  • 参考文献48-51
  • 综述:蝶鞍区鞍周神经视交叉的解剖学研究进展51-61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2-63
  • 致谢63-64
  • 个人简历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书汉,吕衡发,周炳华,李波;人体视交叉的血管构筑[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5期

2 刘环海;廖建春;党瑞山;胡国汉;邓彬华;张晖;王君玉;范静平;;鼻内镜下经蝶窦蝶鞍区手术中蝶窦前壁的应用解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龚阿芳;苗莹莹;范锡印;李银生;付升旗;;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09期

4 吴任国,王振常,鲜军舫,满凤媛,佟亚健,牛延涛;视交叉的MRI解剖[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年02期

5 廖建春,施小恬,石明,范静平,陆书昌;垂体与鞍隔孔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8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蝶鞍区鞍周神经、血管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300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