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滇西南地区入侵埃及伊蚊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8 06:42
  埃及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起源于非洲,现已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地区和部分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孳生繁殖。虽然成蚊的飞行距离有限,平均扩散半径在1OOm以内,但是埃及伊蚊卵在胚胎发育成熟后可抗干旱,与成蚊、幼虫可以一起随着货运贸易和人类活动发生远距离被动扩散。我国80年代大规模的调查显示,埃及伊蚊的分布仅限于北纬22°以南的一些沿海地区,包括海南省,广西省的钦州地区、涠洲岛,广东省湛江地区,台湾省部分地区;云南省2000年以前的所有调查均没有发现埃及伊蚊,直到2002年,云南省瑞丽市边境检验检疫局在姐告口岸第一次捕获到埃及伊蚊以来,现已在瑞丽、芒市、勐腊、勐海、景洪、陇川、泸水、耿马等地发现埃及伊蚊的存在,埃及伊蚊已成为云南省的一个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世界上超过25亿人具有罹患登革热的风险且每年有约5000万的新发感染病例,是世界上传播最快的病毒性疾病。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历史上仅有少量输入性病例的云南省在2008年出现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后,于2013之后多次发生本地感染登革热的暴发流行。由于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手段,对登革热... 

【文章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滇西南地区入侵埃及伊蚊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图4-丨埃及伊蚊采样点分布图??Fig.4-1?Location?of?Ac.?r/ei〇y;//collection?sites??21??

分析图,分析图,种群,埃及伊蚊


??通过GenA丨Ex软件对17个种群进行主坐标分析,构建PCoA图(图4-5),可??以明显的看到与Structure聚类类似的结果,主要分为3个Cluster,瑞丽市(MML,??NAM,?R_IL,JGL)、陇川县(LYC)、耿马县(GEM)的埃及伊蚊种群聚集??在图的右上方,属于西双版纳景洪市(HHY,?NKK,GAZ,?FTC,?ZYY,CAJ)??和勐海县(DAL)的埃及伊蚊种群聚类到PCoA图的左边部分,右下角是勐腊县??(JGC,LBH)和广东、海南(LGD,L_的种群。??Principal?Coordinates(POo/^?????????gaeMm???R儿?y31-??//???HHY???DAL????n?^?nkk?^??'?rc?\??I?V,?.ZYY?.GA?之二??LGD??Goord.?1??图4-5?PCoA分析图谱??Fig.4-5?PCoA?analysis?map??从Genetix软件做的FCA图(图4-6)来看,虽然Cluster丨和Cluster2与之前的??聚类结果?样

图谱


图4-7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的Heatmap图谱??Fig.4-7?Heatmap?based?on?Nei's?genetic?distance??3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省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入侵扩散现状[J]. 石清明,赵彤言.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6 (03)
[2]云南省边境地区埃及伊蚊分布调查[J]. 杨明东,姜进勇,郑宇婷,周红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04)
[3]云南临沧市边境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分布调查[J]. 李华昌,杨贵荣,史爱军,施靖,杨平,李毅,王学忠.  中国热带医学. 2015(02)
[4]登革病毒和登革热[J]. 崔晓云,吴艳花,安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4(06)
[5]微卫星标记中的无效等位基因[J]. 文亚峰,Kentaro Uchiyama,韩文军,Saneyoshi Ueno,谢伟东,徐刚标,Yoshihiko Tsumura.  生物多样性. 2013(01)
[6]云南省芒市埃及伊蚊分布调查[J]. 董书华,番绍虎,马丽,雷剑,周红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06)
[7]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埃及伊蚊的研究进展[J]. 谢晖,周红宁,杨亚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02)
[8]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J]. 黄族豪,刘迺发.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1)
[9]云南省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的分布调查[J]. 王丕玉,周红宁,吴超,顾云安,董利民,朱国君,毛祥华,董学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06)
[10]微卫星分子标记在入侵生物学中的应用[J]. 褚栋,张友军,丛斌,娄蕴萍.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博士论文
[1]云南省埃及伊蚊种群遗传特征研究[D]. 石清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

硕士论文
[1]青檀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D]. 刘康.安徽师范大学 2014
[2]基于第二代测序的大鳞副泥鳅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 李彩娟.苏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04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3004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b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