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法制作的视网膜切片内核层神经元的形态和电学特性
发布时间:2021-02-18 01:29
目的:探讨低温琼脂包埋振动切片机切片法制作的大鼠视网膜切片内核层神经元的形态和基本电生理学特性。方法:采用低温琼脂包埋振动切片机切片的方法制作大鼠视网膜切片,对内核层的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同时在胞内液中加入荧光黄观察记录细胞的形态。结果:该方法制作的视网膜切片切面平整、细胞活性好、保留了细胞之间的突起联系,能够根据细胞胞体的大小、位置初步辨别细胞的种类。在视网膜切片上荧光黄显示的细胞形态表明,双极细胞胞体呈梭形,突起主要沿纵向延伸;而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分别位于内核层的最外层和最内层。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静息膜电位(RMP)和膜电容(Cm)明显高于双极细胞。给予时程40ms,步阶10mV从-60mV至+40mV的电压刺激,41.7%的视锥双极细胞和64.7%的无长突细胞表现出内向钠电流和外向钾电流,其他细胞则只表现出外向钾电流。结论:采用低温琼脂包埋振动切片机切片的方法操作简单,制作的切片质量稳定可靠,使得在视网膜切片上对包括水平细胞在内的不同内核层神经元进行膜片钳记录成为可能。进一步研究视网膜内核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有助于揭示视觉信号的发生、...
【文章来源】:国际眼科杂志. 2020,2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视网膜切片的形态以及切片上细胞之间的突起联系
图1 视网膜切片的形态以及切片上细胞之间的突起联系表1 内核层神经元的被动膜学特性 x ˉ ±s 指标 水平细胞组(n=7) 视杆双极细胞组(n=15) 视锥双极细胞组(n=12) 无长突细胞组(n=17) F P RMP(mV) -51.2±4.25a -47.3±2.76 -42.3±5.53 -59.8±3.15c 2.814 0.032 IR(MΩ) 296±17.8 317±40.3 303±24.5 341±24.1 7.98 0.762 Cm(pF) 35.6±4.79a 28.5±6.12 25.7±3.26 39.3±1.37c 3.54 0.042 注:RMP:静息膜电位; IR:膜输入阻抗; Cm:膜电容。aP<0.05 vs 视杆双极细胞; cP<0.05 vs 视锥双极细胞。
Euler等[7]根据胞体的位置、轴突形态以及轴突终末的位置将大鼠视网膜双极细胞分为10种类型,包括1种视杆双极细胞和9种视锥双极细胞。Golgi镀银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8-9]表明视杆双极细胞胞体大多位于内核层靠近外丛状层的部位,轴突较长, 深达内丛状层的最内层,末端呈瘤样膨大。内丛状层平均分为五等分,靠近内核层的两等分被称作a亚层,靠近节细胞层的三等分被称为b亚层,分别对应为ON和OFF亚层,视杆双极细胞的轴突末梢终止于b亚层[10]。在大多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中[11-12],根据轴突末梢的分支模式和终止的部位划分存在9种视锥双极细胞。 其中轴突末梢终止于内从状层b亚层的属于ON型视锥双极细胞,终止于a亚层的属于OFF型视锥双极细胞。在膜片钳记录的胞内液中加入0.02%荧光黄,记录完毕后观察细胞形态,由于双极细胞的轴突主要沿纵向延伸,在视网膜切片上可根据以上标准进一步鉴定记录细胞所属的亚型。在活性较好的视网膜切片上,双极细胞胞体大多成梭形,视杆双极细胞较视锥双极细胞略大,更靠近外丛状层,有时可见较长的轴突深入内从状层。大多数脊椎动物视网膜包含两种基本类型的水平细胞,一种是没有轴突的A型水平细胞,含有相对大而分支少的初级树突,另一种是有轴突的B型水平细胞,有较多的树突。在形态和活性较好的视网膜切片上,根据水平细胞位于INL最外层的特点,不难找到水平细胞,但是由于该类细胞的突起只在OPL内横向延伸,故难以在切片上进一步区分A型和B型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的分型更为复杂[13-14],在视网膜切片上难以确切区分其亚型,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铺片中的形态来进一步区分。在本实验活性较好的视网膜切片上,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前者位于INL的最外层,后者位于INL的最内层。在实验中对INL-无长突细胞记录完毕观察形态时,发现节细胞层有一细胞着色,且可见二者之间的突起联系,这更进一步说明该切片方法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细胞之间的突起联系,更接近生理状态。与脑片不同,由于视网膜组织疏松,有些细胞胞体较小,全细胞记录完毕后移走电极通常会把细胞带走,电极保持原位稍影响细胞形态的观察。
本文编号:3038841
【文章来源】:国际眼科杂志. 2020,2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视网膜切片的形态以及切片上细胞之间的突起联系
图1 视网膜切片的形态以及切片上细胞之间的突起联系表1 内核层神经元的被动膜学特性 x ˉ ±s 指标 水平细胞组(n=7) 视杆双极细胞组(n=15) 视锥双极细胞组(n=12) 无长突细胞组(n=17) F P RMP(mV) -51.2±4.25a -47.3±2.76 -42.3±5.53 -59.8±3.15c 2.814 0.032 IR(MΩ) 296±17.8 317±40.3 303±24.5 341±24.1 7.98 0.762 Cm(pF) 35.6±4.79a 28.5±6.12 25.7±3.26 39.3±1.37c 3.54 0.042 注:RMP:静息膜电位; IR:膜输入阻抗; Cm:膜电容。aP<0.05 vs 视杆双极细胞; cP<0.05 vs 视锥双极细胞。
Euler等[7]根据胞体的位置、轴突形态以及轴突终末的位置将大鼠视网膜双极细胞分为10种类型,包括1种视杆双极细胞和9种视锥双极细胞。Golgi镀银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8-9]表明视杆双极细胞胞体大多位于内核层靠近外丛状层的部位,轴突较长, 深达内丛状层的最内层,末端呈瘤样膨大。内丛状层平均分为五等分,靠近内核层的两等分被称作a亚层,靠近节细胞层的三等分被称为b亚层,分别对应为ON和OFF亚层,视杆双极细胞的轴突末梢终止于b亚层[10]。在大多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中[11-12],根据轴突末梢的分支模式和终止的部位划分存在9种视锥双极细胞。 其中轴突末梢终止于内从状层b亚层的属于ON型视锥双极细胞,终止于a亚层的属于OFF型视锥双极细胞。在膜片钳记录的胞内液中加入0.02%荧光黄,记录完毕后观察细胞形态,由于双极细胞的轴突主要沿纵向延伸,在视网膜切片上可根据以上标准进一步鉴定记录细胞所属的亚型。在活性较好的视网膜切片上,双极细胞胞体大多成梭形,视杆双极细胞较视锥双极细胞略大,更靠近外丛状层,有时可见较长的轴突深入内从状层。大多数脊椎动物视网膜包含两种基本类型的水平细胞,一种是没有轴突的A型水平细胞,含有相对大而分支少的初级树突,另一种是有轴突的B型水平细胞,有较多的树突。在形态和活性较好的视网膜切片上,根据水平细胞位于INL最外层的特点,不难找到水平细胞,但是由于该类细胞的突起只在OPL内横向延伸,故难以在切片上进一步区分A型和B型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的分型更为复杂[13-14],在视网膜切片上难以确切区分其亚型,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铺片中的形态来进一步区分。在本实验活性较好的视网膜切片上,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前者位于INL的最外层,后者位于INL的最内层。在实验中对INL-无长突细胞记录完毕观察形态时,发现节细胞层有一细胞着色,且可见二者之间的突起联系,这更进一步说明该切片方法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细胞之间的突起联系,更接近生理状态。与脑片不同,由于视网膜组织疏松,有些细胞胞体较小,全细胞记录完毕后移走电极通常会把细胞带走,电极保持原位稍影响细胞形态的观察。
本文编号:3038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303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