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1-11-21 05:57
目的调查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采集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共获得338份标本(黄胸鼠234只,臭鼩鼱43只,其余61只),分离到2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8.58%(29/338),其中19株分离自黄胸鼠,分离率为8.12%(19/234),8株分离自臭鼩鼱,分离率为18.6%(8/43);4个乡镇全部有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遮岛镇分离率最高为16.13%(5/31);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2.0 mm)及小(≤1.0 mm)3种噬斑;2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黄胸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36(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梁河县4乡镇不同鼠种中分离鼠疫噬菌体地理图
表2 梁河县不同宿主动物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结果Tab.2 Results of Yersinia pestis phage isolation in different host animals in LiangHe County 宿主动物 标本数(只) 鼠疫噬菌体分离数 鼠疫噬菌体分离率(%) 黄胸鼠 234 19 8.12 臭鼩鼱 43 8 18.60 锡金小鼠 11 1 9.10 小毛猥 11 0 0 短尾鼩 10 0 0 斯氏家鼠 8 0 0 灰麝鼩 6 0 0 社鼠 4 0 0 滇绒鼠 3 0 0 齐氏姬鼠 3 0 0 针毛鼠 2 0 0 卡氏小鼠 1 1 100.00 板齿鼠 1 0 0 贝氏树鼩 1 0 0 合计 338 29 8.582.4 所分噬菌体的电镜照片
选取2株鼠疫噬菌体使用HT770透射电镜进行电镜扫描,放大200 000倍观察,如图3所示,这2株鼠疫噬菌体均为肌尾型鼠疫噬菌体,其中LHS143号鼠疫噬菌体头部直径大约71 nm,尾长129 nm,LHS250号鼠疫噬菌体头部直径大约50 nm,尾长86 nm。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J]. 钟佑宏,段存娟,郭英,董珊珊,张艳,安森玲,张海鹏,丁奕博,谭红丽,石丽媛,李伟,王鹏. 中国热带医学. 2018(12)
[2]鹤庆新发野鼠鼠疫疫源地中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裂解谱测定[J]. 王波,钟佑宏,丁奕博,郭英,段存娟,张海鹏,赵丹妮,谭红丽,李伟,王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8(12)
[3]鼠疫噬菌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 谭红丽,王鹏,李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04)
[4]噬菌体治疗研究进展[J]. 王盛,童贻刚. 微生物学通报. 2009(07)
[5]噬菌体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及研究[J]. 陈晓春,王继文,曹永长,毕英佐,马静云. 动物医学进展. 2005(01)
[6]梁河县人间鼠疫静息46年后首例腺鼠疫发生的原因分析[J]. 罗加丽. 中国热带医学. 2005(01)
[7]梁河县家鼠鼠疫的复燃与控制[J]. 董兴齐,熊孟韬,康浩昌,刘安沛,赵兴忠,罗佳丽,江家仙,罗启松,寸永葵.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93(03)
本文编号:3508915
【文章来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36(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梁河县4乡镇不同鼠种中分离鼠疫噬菌体地理图
表2 梁河县不同宿主动物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结果Tab.2 Results of Yersinia pestis phage isolation in different host animals in LiangHe County 宿主动物 标本数(只) 鼠疫噬菌体分离数 鼠疫噬菌体分离率(%) 黄胸鼠 234 19 8.12 臭鼩鼱 43 8 18.60 锡金小鼠 11 1 9.10 小毛猥 11 0 0 短尾鼩 10 0 0 斯氏家鼠 8 0 0 灰麝鼩 6 0 0 社鼠 4 0 0 滇绒鼠 3 0 0 齐氏姬鼠 3 0 0 针毛鼠 2 0 0 卡氏小鼠 1 1 100.00 板齿鼠 1 0 0 贝氏树鼩 1 0 0 合计 338 29 8.582.4 所分噬菌体的电镜照片
选取2株鼠疫噬菌体使用HT770透射电镜进行电镜扫描,放大200 000倍观察,如图3所示,这2株鼠疫噬菌体均为肌尾型鼠疫噬菌体,其中LHS143号鼠疫噬菌体头部直径大约71 nm,尾长129 nm,LHS250号鼠疫噬菌体头部直径大约50 nm,尾长86 nm。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J]. 钟佑宏,段存娟,郭英,董珊珊,张艳,安森玲,张海鹏,丁奕博,谭红丽,石丽媛,李伟,王鹏. 中国热带医学. 2018(12)
[2]鹤庆新发野鼠鼠疫疫源地中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裂解谱测定[J]. 王波,钟佑宏,丁奕博,郭英,段存娟,张海鹏,赵丹妮,谭红丽,李伟,王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8(12)
[3]鼠疫噬菌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 谭红丽,王鹏,李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04)
[4]噬菌体治疗研究进展[J]. 王盛,童贻刚. 微生物学通报. 2009(07)
[5]噬菌体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及研究[J]. 陈晓春,王继文,曹永长,毕英佐,马静云. 动物医学进展. 2005(01)
[6]梁河县人间鼠疫静息46年后首例腺鼠疫发生的原因分析[J]. 罗加丽. 中国热带医学. 2005(01)
[7]梁河县家鼠鼠疫的复燃与控制[J]. 董兴齐,熊孟韬,康浩昌,刘安沛,赵兴忠,罗佳丽,江家仙,罗启松,寸永葵.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93(03)
本文编号:3508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350891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