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利用转基因小鼠筛选全人源炭疽致死因子中和抗体

发布时间:2017-07-05 11:13

  本文关键词:利用转基因小鼠筛选全人源炭疽致死因子中和抗体


  更多相关文章: 炭疽致死因子 转基因小鼠 流式分选 单细胞PCR 记忆B细胞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


【摘要】: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分布。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依据感染途径不同,炭疽可分为皮肤炭疽、胃肠炭疽和肺炭疽三种类型。肺炭疽致死率高达90%以上,我国将其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炭疽芽孢杆菌的致病因子由三种毒素蛋白和一种聚-D-谷氨酰荚膜组成,其中三种毒素蛋白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这三种蛋白是: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水肿因子(edema factor,EF)和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LF)。三种蛋白单独存在不具有毒性,当PA与EF结合可形成水肿毒素(edema toxin,ET),PA与LF结合可形成致死毒素(lethal toxin,LT)。由于LT在感染者损伤及死亡中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在炭疽感染晚期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难以发挥疗效,治疗性中和抗体成为目前最有效的炭疽治疗药物。目前国外获得的炭疽毒素抗体多为炭疽PA抗体,美国FDA已批准瑞西巴库(人源PA单抗)用于吸入性炭疽的治疗。一旦炭疽芽孢杆菌被人为改构或PA中和表位发生突变,针对PA单一表位的抗体将可能失效,而针对LF的抗体将成为炭疽治疗的有效补充。目前文献中已报导的LF抗体多为鼠源抗体和嵌合抗体,由于鼠源单抗和嵌合单抗免疫原性高,易引起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反应从而很难应用于临床。全人源单抗避免了鼠源单抗免疫原性高等缺点,具有半衰期长、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单个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的兴起,单细胞PCR技术被用于体外克隆和表达单个B细胞的抗体基因,单细胞PCR技术避免了多轮筛选过程,能够快速高通量获得抗体基因且保持抗体重、轻链天然配对,因此单细胞PCR技术将成为获取人源单抗的最新研究方法之一。由于LF抗原不能直接用于免疫志愿者从而获得人抗体基因,而转基因小鼠技术可以克服无疫苗免疫或病患血样等缺点,可用于直接免疫抗原,筛选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因此可利用转基因小鼠技术与单细胞PC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快速获得全人源抗体基因。鉴于此,本课题将利用转基因小鼠技术、流式分选技术和单细胞PCR技术,筛选全人源炭疽致死因子中和抗体。首先,制备炭疽LF毒素蛋白,用于后续免疫转基因小鼠、体外细胞毒素中和试验及体内大鼠毒素攻毒研究。通过制备及纯化LF抗原,并利用小鼠巨噬细胞J774A.1对LF的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获得了纯度高、活性好、具有天然序列的LF,为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和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提供了保证。在对转基因小鼠进行免疫前,首先对其体液免疫特性进行了分析。鉴于转基因小鼠与普通小鼠免疫应答存在区别,将三只转基因小鼠作为实验组,三只普通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在第0、2、4周免疫LF,分别在免疫前及免疫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鼠尾静脉采血,ELISA法测定血清中LF抗体滴度。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抗体效价整体水平与普通C57BL/6小鼠存在差别,转基因小鼠免疫抗原后抗体效价上升速度比C57BL/6小鼠缓慢;且抗体效价低于C57BL/6小鼠。通过研究转基因小鼠的免疫特点,找到其合适的免疫方式、免疫周期对于筛选全人源单抗至关重要。将弗氏佐剂与抗原LF按比例混合并在第0、2、4周再次免疫2只转基因小鼠,在免疫前及免疫后7 d、14 d、28 d、42 d尾静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LF结合抗体水平,TNA法检测血清中LF中和抗体水平。由于记忆B细胞表面存在BCR受体,因此可以通过标记LF抗原特异的记忆B细胞筛选炭疽LF单克隆抗体。根据前期文献调研及实验得知,小鼠在最后一次免疫后第14天至21天记忆B细胞数量相对较多,适合进行分选。取最后一次免疫第14天的转基因小鼠脾脏,经研磨获取脾细胞悬液,对脾细胞悬液中特异的记忆B细胞进行荧光染色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288个记忆B细胞,经单细胞反转录PCR和巢式PCR扩增抗体基因,最终获得了48对重、轻链配对的抗体可变区基因,单细胞PCR的阳性率约为17%。通过重叠延伸PCR,构建由启动子、前导序列、抗体全长基因、多聚A尾(poly(A)tail)组成的线性表达框,构建48对抗体线性表达框基因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进行表达。ELISA法对转染上清进行结合活性测定,获得结合单抗2株,分别为1D7和2B9。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2株LF单抗均为全人源单抗。构建LF单抗表达质粒,瞬时转染Expi 293F细胞,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柱对细胞上清进行纯化,对获得的2株抗体采用SPR技术测定其亲和力大小,1D7单抗亲和力高于2B9单抗。细胞毒性试验(TNA)测定2株单抗体外中和活性,两株LF单抗均对细胞起到了100%的保护作用;Fisher 344大鼠模型测定2株单抗体内中和活性,两株LF单抗均能延长大鼠存活时间。最后,本课题也对LF单抗与PA单抗的联合使用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2株LF单抗均能与炭疽PA单抗发挥一定的协同作用,并且2株LF单抗与无保护活性的PA单抗8A7联合使用时,无论对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还是体内大鼠攻毒试验,均可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用LF抗原免疫人抗体转基因小鼠,筛选获得了抗LF的全人源单抗,同时探索了转基因小鼠的免疫特点以及单抗联合使用的效果。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利用了转基因小鼠、流式分选技术和单细胞PCR技术相结合的优势,不仅快速获得了全人源炭疽LF单克隆抗体,也为快速筛选其他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炭疽致死因子 转基因小鼠 流式分选 单细胞PCR 记忆B细胞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92
【目录】:
  • 主要缩略词表6-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4
  • 前言14-18
  • 第一章 全人源炭疽致死因子单抗的筛选与鉴定18-48
  • 第一节 炭疽毒素致死因子的制备与检测18-22
  • 1. 材料和方法18-19
  • 1.1 材料18
  • 1.2 方法18-19
  • 1.2.1 炭疽毒素LF的诱导表达及抽提18
  • 1.2.2 炭疽毒素LF的纯化及纯度分析18-19
  • 1.2.3 炭疽毒素LF的细胞毒性试验19
  • 2. 结果19-21
  • 2.1 LF纯化效果19-20
  • 2.2 LF的细胞毒性分析20-21
  • 3. 讨论21-22
  • 第二节 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及体液免疫特性分析22-27
  • 1. 材料和方法22-23
  • 1.1 材料22
  • 1.2 方法22-23
  • 1.2.1 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及血液采集22
  • 1.2.2 血清中LF结合抗体的ELISA检测22-23
  • 1.2.3 TNA法检测小鼠血清LF中和抗体水平23
  • 2. 结果23-26
  • 2.1 转基因小鼠体液免疫特性分析23-24
  • 2.2 血清中LF结合抗体水平检测24-25
  • 2.3 小鼠血清LF中和抗体水平25-26
  • 3. 讨论26-27
  • 第三节 流式分选记忆B细胞获取LF单抗基因27-36
  • 1. 材料和方法27-32
  • 1.1 材料27
  • 1.2 方法27-32
  • 1.2.1 转基因小鼠脾细胞的分离27-28
  • 1.2.2 抗原特异的记忆B细胞表面抗原的染色28
  • 1.2.3 流式细胞仪分选单个抗原特异的记忆B细胞28
  • 1.2.4 单细胞反转录PCR扩增抗体基因28-31
  • 1.2.5 单细胞巢式PCR扩增抗体基因31-32
  • 2. 结果32-34
  • 2.1 转基因小鼠脾细胞的分离32
  • 2.2 流式分选单个记忆B细胞32
  • 2.3 LF单抗重、轻链基因的获取32-34
  • 2.4 抗体基因序列分析34
  • 3. 讨论34-36
  • 第四节 全人源LF单克隆抗体的筛选36-48
  • 1. 材料和方法36-42
  • 1.1 材料36
  • 1.2 方法36-42
  • 1.2.1 单抗基因线性表达框的构建36-41
  • 1.2.2 单抗基因线性表达框的表达41
  • 1.2.3 ELISA法筛选LF结合单抗41
  • 1.2.4 LF中和单抗的TNA筛选41-42
  • 2. 结果42-46
  • 2.1 单抗基因线性表达框构建与表达42-44
  • 2.1.1 线性表达框各基因片段的扩增42-43
  • 2.1.2 重叠延伸PCR构建单抗线性表达框43-44
  • 2.2 单抗基因的表达与LF单抗的鉴定44-46
  • 2.2.1 结合单抗的筛选44-45
  • 2.2.2 中和单抗的筛选45
  • 2.2.3 LF单抗基因序列比对45-46
  • 3. 讨论46-48
  • 第二章 全人源炭疽LF中和单抗的功能研究48-64
  • 第一节 全人源LF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研究48-56
  • 1. 材料和方法48-50
  • 1.1 材料48
  • 1.2 方法48-50
  • 1.2.1 LF中和单抗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纯化48-49
  • 1.2.2 SPR法测定LF单抗亲和力49-50
  • 1.2.3 TNA法测定LF中和单抗体外中和活性50
  • 1.2.4 大鼠攻毒实验测定LF中和单抗体内中和活性:50
  • 2. 结果50-54
  • 2.1 获取LF中和单抗50-52
  • 2.1.1 LF单抗全长基因克隆至pc DNA3.4 表达质粒50-51
  • 2.1.2 LF单抗的表达和纯化51-52
  • 2.2 LF中和单抗的亲和力测定52-53
  • 2.3 LF中和单抗的体外中和活性测定53
  • 2.4 LF中和单抗的体内中和活性测定53-54
  • 3. 讨论54-56
  • 第二节 全人源LF单抗与PA单抗的协同作用研究56-64
  • 1. 材料和方法56-57
  • 1.1 材料56
  • 1.2 方法56-57
  • 1.2.1 LF中和单抗体外协同作用的TNA测定56-57
  • 1.2.2 LF单抗和PA单抗体内协同试验57
  • 1.2.3 单抗协同作用评价57
  • 2 结果57-62
  • 2.1 LF单抗与炭疽PA单抗 2A6的协同作用分析57-60
  • 2.2 LF单抗与炭疽PA单抗 8A7的协同作用分析60-62
  • 3 讨论62-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 主要溶液配制70-72
  • 个人简历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轲,古柏燕;转基因小鼠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02年04期

2 王洪;六周龄转基因小鼠的消耗与死亡[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2年03期

3 赵四海;楚雍烈;郑华东;杨鹏辉;陈正兰;朱虹;范江霖;刘恩岐;;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2转基因小鼠的制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2期

4 吴连连;袁红花;朱孝荣;;脑组织特异性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基因小鼠制备[J];实验动物科学;2012年06期

5 汪兆琦,章静波;转基因小鼠的研究及其遗传学意义[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87年04期

6 李永清,杨敬,魏财文;转基因小鼠在麻疹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兽药杂志;2002年09期

7 刘红,姚玉成,何金,李文林,李建秀,苏小平,张钦宪,胡以平;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转基因小鼠的建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刘克;;四种转基因小鼠研制成功[J];科学咨询;2003年09期

9 唐军;徐海伟;周光纪;李达兵;杨利;;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2期

10 杜静;全雄志;赵海平;董伟;张连峰;秦川;;脑组织特异表达胆囊收缩素转基因小鼠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雄志;董伟;曹兴水;张连峰;;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基因转基因小鼠血生化指标分析[A];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黄黎珍;刘光泽;李秀梅;胡莲美;顾为望;;HBV蛋白在乙肝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冬梅;李万波;袁树民;全雄志;张海涛;马春梅;曹兴水;张连峰;;APP695K595N/M596L突变转基因小鼠建立和病理表型动态分析[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岳美;刘素芳;段萍;韩雪飞;许燕;鄢文海;邢莹;;APP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4.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A];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9年

5 訾晓渊;张南;熊俊;巴月;姚玉成;黄洁;李建秀;朱海英;王新民;马凤云;张树忠;胡以平;;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的生物学特性[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宁云山;周明乾;王小宁;黄淑帧;曾溢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转基因小鼠乳腺中的表达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康爱君;田枫;郑杰;董宇红;王美华;郭长占;周淑佩;王兆绰;;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病理学观察[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8 张庆玲;杨玉芳;丁彦青;;构建荧光转基因小鼠模型整体水平观察B-LMP1基因功能的相关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贾永林;贾延R,

本文编号:521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521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a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