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头部组穴对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神经—血管共生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艾灸头部组穴对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神经—血管共生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血管性痴呆 头部组穴 认知功能 神经新生 艾灸 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复制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以艾灸模型大鼠“大椎”、“百会”、“神庭”穴,经3个疗程后,跳台实验测试学习记忆成绩,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治疗前后对照、组间对照,验证灸法治疗VD的效果,获取艾灸疗效的证据。通过艾灸治疗VD大鼠并进行组间对照,经3个疗程后,腹腔注射Brd U液,Brd U免疫双标激光共聚焦追踪NSCs的增殖、迁移、分化等过程的特异蛋白表达,获取艾灸促进“神经新生”证据;同时Brd U/CD34双表达检测新生神经元周围血管密度,获取艾灸促进神经新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血管新生”。方法:实验一:选用体重250~300g的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80只,经跳台实验对其进行筛选,动物在造模前随机分出8只作为假模型组(假手术组),其余经筛选合格的大鼠采用四血管阻断(4-vessle occlusion,4VO)法复来制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并经行为学记忆成绩测试,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验证造模成功。从造模成功的动物中随机挑选出24只用作艾灸对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然后将24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艾灸组8只、西药组8只、模型组8只,并与假模型组对照。艾灸组在动物造模后4天开始,艾灸VD大鼠的“大椎”、“百会”、“神庭”穴,每天1次,14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7d,共治疗3个疗程;西药组给予大鼠西药(吡拉西坦溶液)灌胃,每天2次,疗程同灸法组;模型组的治疗时间也同灸法组,仅将大鼠作鼠板固定,却不作任何相关处理;假模型组不作任何相关治疗。各组大鼠经3个疗程后,跳台实验测试学习记忆成绩,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来验证灸法的疗效。实验二:所造VD模型方法同实验一,即从造模成功的动物中随机挑选出18只大鼠用于艾灸对VD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共生影响的研究,然后将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艾灸组、西药组、模型组,每组6只。治疗方法同实验一,各组大鼠于3个疗程结束后24h处死,处死前12h内,每4h腹腔注射Brd U(50mg/kg)1次,共3次,进行Brd U标记,动物于最后一次注射Brd U后4h,用6%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深度麻醉,再用肝素化生理盐水与多聚甲醛溶液行脑灌注取材(脑组织),制片、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Brd U双表达检测NSCs增殖、分化以及神经元成熟情况,同时Brd U双表达检测新生神经元周围血管密度,研究艾灸促进VD大鼠脑内神经新生作用,以及“神经新生”与“血管新生”的依从关系。实验一与实验二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得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x±),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学习记忆成绩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模型组与假模型组相比,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的错误次数增加,潜伏期缩短,神经行为学评分提高(P0.01),说明造模成功;各组大鼠经1~2个疗程治疗后,西药组、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的错误次数、潜伏期与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艾灸组与西药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经第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西药组、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的错误次数、潜伏期与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与西药组相比,艾灸组各指标数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艾灸、西药在对V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改善上均有显著的作用,且艾灸的疗效要优于西药治疗。(2)VD大鼠缺血海马区Brd U/Nestin、Brd U/Neu N双染细胞计数:西药、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Brd U/Nestin及Brd U/Neu N双染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在相同的治疗时段内艾灸组的Brd U/Nestin及Brd U/Neu N双标阳性细胞表达要优于西药组(P0.05)。这说明:经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艾灸、西药治疗VD模型大鼠中对其缺血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且艾灸的疗效比西药疗效突出。(3)VD大鼠缺血海马区Brd U/CD34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VD模型组相比,西药、艾灸组的Brd U/CD34双标阳性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均增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艾灸组Brd U/CD34双标阳性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均增多(P0.05)。这说明:经3个疗程治疗后,艾灸与西药的方法均可以增加VD模型大鼠缺血海马区微血管密度,从而促进血管新生,且艾灸疗效要优于西药疗效。结论:(1)艾灸可以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是治疗VD的一种有效手段;(2)艾灸可以提高VD大鼠缺血海马区Brd U/Nestin、Brd U/Neu N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3)艾灸可以提高VD大鼠缺血海马区Brd U/CD34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增加微血管密度,促进血管新生。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头部组穴 认知功能 神经新生 艾灸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R-332
【目录】:
- 中文摘要8-11
- 英文摘要11-15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简表15-16
- 前言16-18
- 实验研究18-31
- 实验一 艾灸头部组穴对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18-24
- 1 材料18
- 1.1 实验动物18
- 1.2 主要试剂及器材18
- 2 实验方法18-20
- 2.1 动物初筛与复筛18-19
- 2.2 VD大鼠模型建立与评测19
- 2.3 动物分组19
- 2.4 各组治疗方法19-20
- 2.5 行为学记忆成绩测试20
- 2.6 神经行为学评分20
- 2.7 统计学处理20
- 3 结果20-24
- 3.1 模型评定的学习记忆成绩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20-21
- 3.2 治疗1疗程后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21-22
- 3.3 治疗2疗程后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22
- 3.4 治疗3疗程后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22-24
- 实验二 艾灸头部组穴对VD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共生影响的研究24-31
- 1 材料24-25
- 1.1 实验动物24
- 1.2 主要试剂及器材24-25
- 2 实验方法25-27
- 2.1 动物造模25
- 2.2 动物分组25
- 2.3 各组治疗方法25
- 2.4 Brd U标记与脑组织取材25-26
- 2.5 制片26
- 2.6 免疫荧光染色26-27
- 2.7 图像分析27
- 2.8 统计学处理27
- 3 结果27-31
- 3.1 艾灸对VD大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7-28
- 3.2 艾灸对VD大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28-29
- 3.3 艾灸对VD大鼠海马区新生神经元周围血管密度(MVD)的影响29-31
- 讨论31-50
- 1 祖国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31-35
- 1.1 病名与病位31
- 1.2 病因病机31-32
- 1.3 中医治疗32-35
- 2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35-37
- 2.1 VD的致病因素与类别35-36
- 2.2 VD的病理机制36
- 2.3 VD的诊断标准36-37
- 2.4 VD的防治37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趋势37-42
- 3.1 VD脑缺血后的神经发生研究37-38
- 3.2 神经血管小生境与神经新生38-39
- 3.3 针灸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的影响39-40
- 3.4 针灸对脑缺血损伤的促神经新生机理研究40-42
- 4 本课题研究的基础42
- 5 实验设计的依据42-48
- 5.1 VD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的选取42-43
- 5.2 穴位的选取43-44
- 5.3 指标的选取44-47
- 5.4 实验结果分析47-48
- 6 结论48
- 7 启示与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5
- 附录55-58
- 综述58-64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长鸿;艾灸治疗热病验案2则[J];江西中医药;2001年05期
2 张丽颖,王晶,尹丽曼;体针配合艾灸治疗癃闭1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06期
3 徐宓宓;艾灸治疗失眠79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年10期
4 王玉红;艾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5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09期
5 王玉红;艾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8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03期
6 袁志明,徐清波;艾灸治疗瘰疬65例[J];中国针灸;2004年09期
7 费景兰;刘姝;冯宝荣;;艾灸治疗术后呃逆28例[J];中国临床医生;2006年02期
8 刘春华;孙春红;马保贤;;艾灸治疗术后腹胀[J];浙江中医杂志;2006年03期
9 朱静;李俊霞;;电针加艾灸治疗难治性面瘫6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10 张燕超;杨威;;艾灸过敏1例[J];北京中医;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艳冰;;实测经络电针配合艾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6例[A];第8届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暨安徽省针灸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志杰;张福会;黄丽娜;姚益龙;;蕲艾灸治疗产后排尿异常54例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王庆雷;路聚更;李中堂;樊翠红;王红全;陈红旗;陈书秀;;艾艾灸治疗艾滋病效果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铁雷;;艾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伟;刘梅;王立公;;多功能艾灸治疗床的研制意义及临床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周春姣;杨丽明;李莉;胡琼;;腧穴热敏化艾灸早期干预术后病人便秘的疗效观察[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新进展培训班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王静;黄穗平;邝宇香;;中药配合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8 成玉;勒怨悛;;艾灸治疗白癜风22例疗效观察[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思成;曹烈虎;李卓东;张前进;扶小明;苏佳灿;张春才;;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晓泓;韩毳;张露芬;郭顺根;;艾灸抗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星海;艾灸流行:新时代的迷信[N];北京科技报;2010年
2 靳朝辉 王丽霞;开创艾灸新疗法 拓展行业新坐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周颖;小艾灸 防大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宋南昌;艾灸治疗带状疱疹[N];家庭医生报;2007年
5 安徽省中医院 秦黎虹;艾灸治疗糖尿病足[N];健康报;2009年
6 早报记者 肖婷;家庭保健艾灸将展开首轮推广[N];东方早报;2011年
7 宋南昌;艾灸治疗急性尿潴留[N];家庭医生报;2008年
8 杨慎峭 刘旭光 余曙光;艾灸治疗关节炎机制与细胞因子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宋南昌;艾灸治疗支气管哮喘[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宋南昌;艾灸治疗荨麻疹[N];家庭医生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耀;基于胆碱能抗炎通路的艾灸治疗实验性RA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罗荣;交感神经在艾灸治疗实验性RA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3 郑欣;膝三针配合艾灸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杨馨;艾灸调控RA滑膜细胞功能的JAK-STAT信号通路负反馈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马文彬;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HPAA节律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刘献祥;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宇晨;艾灸对调控IL-17的佐剂型RA大鼠足趾肿胀度与形态学的影响变化[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黎海军;艾灸治疗实验性RA关节骨破坏的破骨细胞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耿煜;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血浆HPLC-MS代谢组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何蛟龙;基于光声断层扫描成像系统的艾灸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徐骁;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性评价及其治疗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何道有;艾灸头部组穴对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神经—血管共生影响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冯淑仪;艾灸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马洪举;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吴章荣;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胡子衡;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2-3期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0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800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