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乐观的结构:传统因素模型与双因素模型
本文关键词:特质乐观的结构:传统因素模型与双因素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特质乐观 结构 单因素模型 两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
【摘要】:目的:在行为科学的测量模型的研究中,双因素模型近年来再次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双因素模型比起单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以及二阶因子模型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双因素模型,并利用双因素的模型结构再一次检验特质乐观的测量模型。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整群取样的方法抽取377名大学生,施测Scheier等修订的生活取向量表(LOT-R)。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单因素模型、两因素模型以及双因素模型的特质乐观结构。结果:特质乐观的双因素模型比两因素模型以及单因素模型都拟合得更好,各项拟合指标都是最优的。结论:在特质乐观的结构模型中,可以考虑选择双因素模型。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关键词】: 特质乐观 结构 单因素模型 两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支持(11YJA880177)
【分类号】:R395
【正文快照】: 1前言1.1特质乐观及其结构1.1.1特质乐观的概念美国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人们的积极品质,对于乐观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1]。研究者们从多个方面给乐观下定义,并用相应的方式去评估和测量乐观的水平,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理论就是Scheier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兵;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电化学行为[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年11期
2 陶霞,缪朝玉,诸敏娟,楚正绪,苏定冯;去窦弓神经大鼠的肾脏组织结构改变[J];高血压杂志;1998年04期
3 陈利玉;淋巴细胞的胞外酶:CD26的结构与功能[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0年02期
4 郭甫坤;白细胞介素-1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7年05期
5 林建银;血吸虫糖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9年06期
6 陈克敏;Clq分子生物学[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5年05期
7 程湘,程天民;锚蛋白分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7年04期
8 杨天德,杨宗城;哺乳类动物磷脂酶A_2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8年06期
9 贾天军,李萍;MBL及其补体激活的LECTIN途径[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6期
10 李欣,王春艳;Smac/DIABLO对凋亡激活作用的结构和生化基础[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大龙;韩文玲;;新细胞因子CKLF的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效应[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张海林;;钾离子通道的结构、功能与调节[A];2003’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转导专题研讨会专辑[C];2003年
3 屈良鹄;周惠;陈月琴;;基因的结构进化:rRNA与snoRNA[A];全国生物进化理论研讨会论文与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李云庆;王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内神经加压素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构的突触联系[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宋今丹;陈誉华;陈澄;赵迎辉;王秋雨;吴一迪;邴楠;王芸庆;;正常与癌细胞内质网结构及其合成的某此分子伴侣的特性[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分会第十次形态科学与显微注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刘志国;王博;屈伸;;计算机辅助分析预测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构[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李云庆;王丹;李辉;;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NK3受体和PPTB阳性结构的突触联系[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8 陈仁涉;鲍利民;周惠琼;李东民;高芳坤;;Ⅱ型胶原自身抗体种属间的交叉反应与抗原分子结构的均一性[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杨蓬勃;王唯析;靳辉;;SS神经元在Meynert核损毁大鼠海马结构内的变化及其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10 杨蓬勃;王唯析;靳辉;;CCK神经元在Meynert核损毁大鼠海马结构内的变化及其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u&民;1.结构分枝杆菌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 2.结构分枝杆菌DNA指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01年
2 黄耀江;IL-6相关新基因的克隆鉴定、表达纯化及结构功能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3 张文波;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与信号转导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邱明国;侧颅底区临床解剖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豆玉新;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对卵清蛋白改性机理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张林;Toll样受体2胞外结构域的结构—功能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董玉琳;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上二、三级核团内PV样阳性结构及DNPI样、GAD样阳性终末与PAG样阳性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4 孙迪;α-1B糖蛋白前体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5 孙雨;肺泡衬里层表面活性膜超微结构的研究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62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86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