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鱼精蛋白-DNA复合物的制备及对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诱导
本文关键词:脂质体-鱼精蛋白-DNA复合物的制备及对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诱导
更多相关文章: 脂质体-鱼精蛋白-DNA复合物 树突状细胞 成熟诱导
【摘要】:目的研究脂质体-鱼精蛋白-DNA复合物(LPD)的制备方法及对树突状细胞(DC2.4)的成熟诱导作用。方法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空白的阳离子脂质体,再与鱼精蛋白-DNA复合物室温孵育形成LPD;测定其粒径和电位。流式细胞仪检测鼠源树突状细胞系DC2.4的甘露糖受体表达水平;用DC2.4表面标记分子CD80、CD40、CD86和MHC-2的表达水平,考查LPD对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诱导作用。结果 LPD的最佳比例为DDAB-鱼精蛋白-DNA(2∶1.5∶1);LPD粒径为84.28±0.56 nm,Zeta电位为27.33±1.23 mV。通过FITC-ManBSA的结合作用检测到DC2.4表面有83%的甘露糖受体表达。LPD明显上调DC2.4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LPD制备工艺简单,是一个良好的疫苗佐剂。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脂质体-鱼精蛋白-DNA复合物 树突状细胞 成熟诱导
【分类号】:R392
【正文快照】: 近年来,基因疫苗由于纯度高、特异性强,能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一些长期困扰人类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遗传病、感染性疾病的预治带来了希望。目前,广泛使用的基因载体主要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1]。脂质体-聚阳离子-DNA复合物(LPD)是一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洁;;AIDS和AIDS相关综合征患者末梢血树突状细胞:高强度Ⅱ类抗原表达和功能的表达[J];国际免疫学杂志;1988年06期
2 杨希峰 ,陈璋;B细胞功能研究的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1989年03期
3 宗铁生;芮菊生;陈海明;陈顺华;;免疫功能研究的形态学原理——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组织化学观察[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90年01期
4 许化溪,刘恭植;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鉴定[J];现代免疫学;1991年03期
5 ;巨噬细胞和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在胚胎胸腺同种移植排斥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5年03期
6 孙兆黎;树突状细胞与移植排斥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7年03期
7 朱学军,曹雪涛,于益芝,雷虹,万涛,陈国友,马施华;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鉴定[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7年03期
8 陈蕴颖,步宏;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其免疫学意义[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8年04期
9 于益芝;王建莉;曹雪涛;;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6期
10 常凌爱,路士华,杨莉;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学中的作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茜;陆江阳;王晓红;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酵母多糖致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PD-1、PD-L1的表达及意义[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茜;陆江阳;王宏伟;曲冰杰;李韶然;康佳蕊;;PD-L1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李么明;叶静;杨晓红;陈龙;陈焕春;曹胜波;;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黎衍敏;;Survivin在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张明徽;郭振红;安华章;郭军;陈涛涌;修方明;于益芝;曹雪涛;;脾基质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逆向诱导作用及机制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王宏伟;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小鼠肺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4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5 钱铮;日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免疫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6年
6 冯卫东;美研制Ⅰ型糖尿病防治新疫苗[N];科技日报;2008年
7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郭宁 施明;我国免疫学研究再攀新高峰[N];健康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柴永忠 本报特约记者 唐向东 本报特约通讯员 肖鑫;发现免疫学“新大陆”[N];解放军报;2005年
9 吴军 杨太成;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肿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记者 张亮;治疗性艾滋新疫苗初试成功[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全兴;非成熟型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3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4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5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徐述雄;IL-15和树突状细胞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邹丽云;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Rab分子的筛选及Rab3b,,3c,32参与抗原交叉递呈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8 韩从辉;霉酚酸酯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同种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9 韩澍;吲哚胺2,3-过氧化酶基因修饰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徐东亮;核因子-κB寡聚脱氧核苷酸诱骗剂处理的供受者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2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成芳;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5 沈娟;α-黑素细胞刺激素在实验性心脏移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刘铮;RNAi抑制Smad6并在TGF-β1作用下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陈进;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组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卢琳;人IL-24的重组表达、纯化及其对人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控[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蒲骁麟;细胞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10 郭楠;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鉴定[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54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95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