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线粒体转录因子A及其相关疾病

发布时间:2017-10-01 19:34

  本文关键词:线粒体转录因子A及其相关疾病


  更多相关文章: 线粒体 线粒体转录因子A 线粒体DNA 线粒体疾病


【摘要】: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也称为mTFA)是由核基因编码的高迁移率族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TFAM在调节线粒体DNA(mtDNA)的复制和转录及维护mtDNA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TFAM的缺失可导致mtDNA的突变及其拷贝数的减少,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的紊乱和疾病的产生。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已表明了TFAM的多态性及其蛋白水平变化对相关疾病的影响,但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该文将简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TFAM与其相关疾病上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 温州医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温州医学院Attardi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院;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关键词】线粒体 线粒体转录因子A 线粒体DNA 线粒体疾病
【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批准号:2011R413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1070710、31171345) 浙江省钱江人才B基金(批准号:2010R10045) 温州医学院科研启动基金(批准号:QTJ09010)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Y2110097)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R362
【正文快照】: 线粒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类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参与细胞内能量(ATP)的合成、自由基生成和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线粒体基因组能独立进行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的合成,但必须在核基因组编码的各种蛋白质因子的参与调控下才能完成[1]。其中,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tr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珊珊;李钰;;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基因的转录与调控[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叶赛·尼加提;程祖亨;;长寿机制探讨——线粒体基因多态性[J];医学综述;2008年18期

2 李继霞;王钜;刘一农;;mtDNA A3243G点突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致病机制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长命百岁的根源:线粒体DNA上的一个遗传变异[J];医学情报工作;2003年02期

4 ;我国发现全新人类线粒体DNA基因突变[J];现代医院;2004年05期

5 张岚,蔡美琴;线粒体氧化损伤与衰老[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年04期

6 陆雪;封江彬;陈德清;刘青杰;;一种快速分离纯化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方法的建立[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年12期

7 李冬玲;;线粒体病的母系遗传[J];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川原弘;姚月歌;;线粒体DNA基因变异[J];日本医学介绍;2007年04期

9 刘昱圻;王士雯;李泱;高磊;李宗斌;王琳;文毅;管敏鑫;;线粒体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对携带线粒体DNA A4263G突变的细胞株线粒体钙循环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9年05期

10 冯国英;;人类线粒体DNA多态性检测及其在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青杰;;线粒体DNA 4977 bp缺失及其检测方法[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刘仲荣;刘荣卿;张国威;;8-MOP/UVA作用下体外培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线粒体DNA复制控制区点突变研究[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封江彬;陆雪;刘青杰;陈德清;陈晓穗;;用PCR方法检测人外周血线粒体DNA 4977bp缺失初探[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彭卫东;袁铿;周宪民;彭国华;戴志芳;袁芳;胡银英;Min Hu;胡宁燕;Robin Gasser;;我国蛔虫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宿主寄生特异性差异[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仁丰;线粒体DNA影响放疗敏感性[N];健康报;2000年

2 张田勘;生命“共同体”怎样链接[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郭新秀;研究课题填补国内空白[N];科技日报;2005年

4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傅文庆;治疗性克隆将走向临床[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科学家发现长寿者有同种基因变异[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胡德荣;体细胞重编程分子机制研究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美讯;长寿可能源于基因突变[N];医药经济报;2003年

8 麻建丽;像体检一样检测基因[N];温州日报;2008年

9 ;科学家首次证明克隆器官可克服排异反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10 崔大涛;符合中国国情的AAID分子诊断新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振诚;人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点突变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2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克军;人线粒体DNA缺失突变检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孙青菊;利用细胞衰老模型探讨线粒体与衰老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3 张丽;我国中华白蛉的鉴别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杨欢;Mito28,一个线粒体F_1-ATP合酶新亚基[D];中南大学;2010年

5 冯国英;潮汕人群mtDNA遗传多态性及与其他人群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6 郑必霞;MUTYH基因AluYb8MUTYH多态性对人线粒体DNA(mtDNA)影响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55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ichuyixue/955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e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