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1型心肾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1型心肾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1型心肾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白细胞介素-18 β2微球蛋白 危险因素
【摘要】:研究目的1.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白细胞介素-18(IL-18)及β2微球蛋白(β2-MG)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成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1型心肾综合(CRS1)早期诊断价值。2.分析AMI患者发生CRS1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和预防CRS1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AMI就诊湖南省人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42例,检测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h、4h、6h、8h、12h、24h、48h血清肌酐(Scr)值以确定发生急性肾损伤(AKI)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KI将病人分为CRS1组和无CRS1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h、4h、6h、8h、12h、24h血NGAL、Cys-C、IL-18及β2-MG水平,观察各指标的动态变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价4项指标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AMI合并CRS1的早期诊断价值。2.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316例因AMI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KI将病人分为CRS1组和无CRS1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RS1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血NGAL、Cys-C、IL-18、β2-MG对AMI合并CRS1的早期诊断价值1.1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中共28例合并AKI,CRS1发生率约19.7%;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ACEI/ARB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CRS1组相比,CRS1组平均年龄大、造影剂剂量多、门球时间长,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CRS1组Scr在术后24h显著升高,48h达到峰值,血NGAL、Cys-C、IL-18、β2-MG分别在术后2h、6h、2h、6h明显升高,峰值时间分别为2h、12h、4h、24h,四项指标升高及峰值时间均明显早于Scr(P0.05,P0.01)。1.3 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于CRS1诊断价值发现,血NGAL、Cys-C、IL-18、β2-MG均是早期预测CRS1发生的理想指标,AUC值分别为0.93、0.90、0.85、0.83;四项指标联合监测,早期诊断CRS1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提高,AUC值达0.91。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1型心肾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2.1在316例AMI患者中发生CRS1共75例,发生率约为23.7%。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糖尿病、心功能Kiliip分级、基础肌酐值、基础e GFR、尿素氮、尿酸、左室射血分数、前降支病变、血清Na+、急诊PCI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CEI/ARB)药物应用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基础e GFR、低钠血症、前降支病变、未行急诊PCI、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AMI患者发生CRS1的高危因素。研究结论1.血NGAL、Cys-C、IL-18、β2-MG可作为AMI患者并发CRS1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其诊断时间均早于常规指标Scr,且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CRS1早期诊断率。2.CRS1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年龄、糖尿病史、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基础e GFR、低钠血症、前降支病变、未行急诊PCI、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AMI患者发生CRS1的高危因素,应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检测,以降低CRS1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1型心肾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白细胞介素-18 β2微球蛋白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2.22;R6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0-11
- 引言11-13
- 一、急性心肌梗死合并1型心肾综合征早期诊断研究13-21
- 1 资料和方法13-15
- 2 研究结果15-21
- 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1型心肾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21-24
- 1 资料和方法21
- 2 研究结果21-24
- 三、讨论24-31
- 四、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7
- 综述37-53
- 参考文献46-5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53-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新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Ⅰ型心肾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17期
2 王玲;俞兴群;;心肾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年10期
3 韩义;梁亮;;中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05期
4 徐伟华;李臣文;葛志明;;心肾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年04期
5 袁伟杰;边琪;;心肾综合征的发病及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年06期
6 阳永扬;戴万亨;常征辉;;心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内科;2006年02期
7 蒋建平;郭涛;向文海;;心肾综合征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4期
8 赵蕾;顾勇;;心肾综合征[J];上海医学;2008年02期
9 郭华;马行一;王伟;;心肾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年06期
10 尤晓青;包蓓艳;;13例心肾综合征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力宁;;心肾综合征的再认识[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C];2010年
2 侯凡凡;;心肾综合征及其临床处理[A];2008年浙江省肾脏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楼天正;;心肾综合征的治疗[A];重症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2012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杨雪卿;李雪峰;王显;;重视心肾联合损害—心肾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臧彬;;心肾综合征:孰因孰果?[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重症心脏全国学术大会暨第二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2013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沈汉超;;心肾综合征研究进展[A];2006年浙江省肾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黄曼;须欣;;心肾综合征[A];首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暨2011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陈炜;盛博;古旭云;王锁柱;李丽娟;于恺英;;连续性血液滤过在心肾综合征抢救的治疗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华罗刚;翟建华;;急性心肾综合征合并心源性肝硬化1例[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黄素慧;;探讨心肾综合征的ICD10编码[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卢长林;心肾综合征 病因复杂诊疗不易[N];健康报;2014年
2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血管二科主任医师 骆雷鸣;关心护肾齐上阵[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教授 刘国树;心病要“肾重”,肾病要“留心”[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志峰;心肌梗死导致的慢性心肾综合征中免疫激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赵宇;心肾综合征不同亚型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3 杨雪卿;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的络风宁2号方对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曹龙兴;硫酸吲哚酚与硫酸对甲酚在心肾综合征中的潜在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苗苗;以AKIN标准评估Ⅰ、Ⅱ型心肾综合征住院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陈琳;四种不同类型心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彭翔;急性心肌梗死合并1型心肾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肖磊娟;心肾综合征患者心脏改变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瑞育;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症心肾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6 徐峥;血瘀证在Ⅱ型心肾综合征中的作用及预后价值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费文民;超敏C反应蛋白在心肾综合征中的表现及其意义[D];泰山医学院;2012年
8 蔡璐;Ⅰ型心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不同诊断标准及蛋白尿对其预后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冯剑锋;尿微量蛋白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发生早期心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黎敏;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肾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调查及与hsCRP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17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01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