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急性脑梗死动脉留置导管连续给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13 07:32

  本文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留置导管 给药途径 首过效应 出处:《吉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突发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对于脑梗死的治疗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除了要注意药物的合理搭配,即“鸡尾酒疗法”,还应关注药物发挥作用的途径。住院患者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应用。静脉给药是传统的给药途径,方便直接、创伤小,药物主要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并受到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严重影响,进入大脑实质病灶处的药量有限。而经动脉注入相应的药物,脑内病灶处则可达到较高浓度,生物利用度高,产生脑部“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 FPE)”,并可减轻药物对全身的不良作用,有人将这一给药方式称为经动脉局部给药。脑梗死经动脉途径给药最常见的是超急性期动脉血管内介入溶栓,基础研究及临床报道较多。但经动脉留置导管于病灶处,局部应用纤溶、改善微循环及脑保护剂的报道较少。在脑梗死的治疗上,途径决定了药物到达靶部位前是否经过了代谢、再分布,也就决定了靶部位的药物浓度,继而决定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故临床疗效的好坏也受到影响。在许多基础及临床领域,人们正在积极地研究如何局部用药及其效果。 本课题选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对比急性脑梗死经动脉导管给药1次,动脉留置导管连续给药3天、7天及单纯静脉用药4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相关化验指标(PLT、APTT、PT、FIB、BUN、CRE、ALT)、体内炎性因子(IL-1β、hs-CRP、TNF-α)的影响,分析动脉留置导管给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体内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最佳给药途径及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介入科被诊断为首次发病12-72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住院病人。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治疗(调整血压、血糖、血脂、口服阿司匹林、尼莫地平等药物,脑水肿病人适当应用20%甘露醇治疗)。各组每日均给予纤溶酶200u、舒血宁注射液20ml、依达拉奉30mg。 2.实验分组本实验共分为4组:①对照组共32例,静脉给药组;②处理组1共32例,早期经动脉导管超选给药1次,此后每日同对照组静脉给药;③处理组2共35例,经动脉留置导管连续给药3天,3天后拔管,继续同对照组静脉给药;④处理组3共32例,经动脉留置导管连续给药7天,7天后拔管,继续同对照组静脉给药。总疗程均为14天。 3.疗效观察通过对比各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对上述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4.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每日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患者PLT、APTT、PT、FIB、BUN、CRE、ALT以及头部MRI、心电图。随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5.炎性因子监测通过检测第7、14天时各组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IL-1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探讨各组治疗方法对体内炎性反应的影响。 结果: 1.通过对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对比,各个处理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其中处理组2和处理组3疗效相当,但疗效均优于处理组1。 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PLT、PT、APTT、FIB、BUN、CRE、ALT均未见明显变化。但处理组2的35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局部加压后未特殊处理;处理组3的32例患者中2例发热、2例局部血肿,对症治疗后均未特殊处理;对照组和处理组3中各出现1例病情加重。 3.各组治疗方法中各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炎性因子减低,,统计学有差异(P<0.05),处理组3较处理组2TNF-α、hs-CRP、IL-1β水平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本实验通过对比观察4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知,各处理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处理组2和处理组3疗效最佳,但处理组3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增加。 2.通过监测生命体征及常规化验指标(PLT、PT、APTT、FIB、BUN、CRE、ALT)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留置导管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的。通过观察各组间炎性因子(IL-1β、hs-CRP、TNF-α,监测治疗第0天、第7天、第14天数值)变化,各个处理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处理组3中IL-1β、hs-CRP、TNF-α较处理组2略升高,提示合理时间内(留置导管3天)的动脉留置导管安全且不增加机体炎性反应。处理组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危及生命并发症。 3.动脉留置导管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其中处理组2是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4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殿波,赵永生,杨海山,王天庭;动脉留管介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体会[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潘初,王敏;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J];放射学实践;2001年03期

3 尹俊雄;曾宪容;程远;程媛媛;万鹏程;任泗昌;王普;代红源;郭富强;;纤溶酶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年02期

4 李子渊;郑振文;杨雄;;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9年05期

5 刘尊敬,杨期东,刘运海,黄晓松,张宁;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sICAM-1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6 张爱华;;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年09期

7 陈文忠,钟粤明,胡沁松,郭曼,向彪;经皮股动脉植入药盒治疗盆腔中晚期恶性肿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年02期

8 齐立;李慎茂;俸军林;唐永刚;焦力群;;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年03期

9 冯永进;武向阳;李玲;赵丽萍;;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荟萃;2012年03期

10 刘晓梅,何志义;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7期



本文编号:1507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507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2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