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STVNa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4 06:45

  本文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STVNa 神经保护 炎症抑制 出处:《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脑缺血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脑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目前临床上的治疗药物有限,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溶栓剂rt-PA,但是它的保护时间窗大约为4.5h,同时溶栓会造成再复灌损伤。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适合临床需要的神经保护剂。虽然有研究报道了异甜菊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的保护作用,但是其给药方式为预防给药,同时评价药物脑保护作用的标准存在不足。并且STVNa对已造成急性脑缺血损伤的部位是否仍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仍是不明确的。在本研究中,研究的对象是STVNa,它是异甜菊醇的一种可注射型钠盐,更符合临床给药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探讨了STVNa对缺血再复灌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另外通过构建体外缺氧葡萄糖剥夺再复灌模型以及小胶质细胞体外神经炎症模型,探讨了STVNa的神经保护的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建立稳定的大鼠急性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着重研究了STVNa对大鼠急性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量效关系,并对临床意义重大的保护时间窗和大鼠脑永久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也做了初步探索。量效关系实验结果发现脑缺血1h后静脉滴注给予5、10、20 mg/kg STVNa后,脑梗塞体积和行为学较溶剂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10 mg/kg STVNa最为有效(P0.01),比溶剂组的梗塞体积减少了45%。通过对组织学的分析,发现和溶剂组比较10 mg/kg STVNa可明显改善由缺血再复灌损伤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及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另外还发现了10 mg/kg的STVNa可明显抑制缺血复灌损伤造成的脑水肿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在时间窗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在缺血后6小时静脉滴注给予10 mg/kg STVNa仍然具有保护作用。在大鼠永久缺血实验研究表明,永久缺血4小时后给予10 mg/kg STVNa,相比于溶剂组的脑梗塞体积和行为学较溶剂组都显著下降。由上述结果可以推算,STVNa的保护时间范围大概在缺血后4~6h。2.通过SH-SY5Y神经元细胞的体外缺氧无糖再复灌模型,研究了STVNa对神经保护的作用的初步机制。结果表明,10h缺氧无糖24h再复灌模型可造成SH-SY5Y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而给予10μM STVNa后SH-SY5Y细胞的活性和模型组相比显著提升;采用Hoechst33342/PI双染色发现10μM STVNa给药组的细胞凋亡和模型组相比明显得到抑制,同时STVNa可提高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维持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发挥抑制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另外通过LPS诱导体外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模型来研究STVNa抗炎作用,研究表明10μM STVNa可明显抑制小胶质细胞NO、TNF-α、IL-1β的释放和TNF-α、IL-1β的mRNA的表达。结论:STVNa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神经元抗凋亡因子的表达,保护线粒体的损伤,并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诱发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脑水肿和保护血脑屏障,最终从抗凋亡和抑制炎症反应两个方面来发挥其神经保护的功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鸿生;吴国祯;;自血心麻痹液复灌对缺血后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观察[J];云南医药;1993年06期

2 李永芳;线粒体在抗缺血复灌中的重要作用[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孙国铨;崔洁;叶治国;钱令波;王会平;夏强;;乙酰胆碱对离体大鼠缺血/复灌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4 孙忠东,池一凡,杨辰垣,杜心灵,董念国,杨铁南,侯文明;酸性复灌液对家兔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4期

5 于影;李正红;胡杰;叶红伟;关宿东;高琴;;远距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复灌损伤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04期

6 周忠泉;杨沙宁;杨学新;金立军;彭水先;余兆新;陈锦明;易绪英;;不同浓度2,3-丁二酮单肟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的保护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年04期

7 张敏,伍贻经,张振刚;酸性复灌液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7年03期

8 孙忠东,池一凡,杨铁南,侯文明,夏家红,杨辰垣,唐子龙;酸性复灌液对未成熟心肌间质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3年06期

9 孙忠东,宋玉娥,夏家红,杨铁南,池一凡,杨辰垣;酸性复灌液对未成熟心肌内皮素和羟脯氨酸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4期

10 范礼理,李华,范明杰,张润东;羟苯氨酮对离体鼠心停灌-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明杰;范礼理;曾宪可;张日清;;用核磁共振仪研究离体鼠心停灌-复灌损伤时心肌能量代谢的动态变化及药物作用[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王秀静;张世忠;曹阳;李从德;;精胺在心肌缺血/复灌损伤中的作用[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林琳;吴莉萍;龚洁芹;胡芳芳;蒋惠娣;夏强;;黄花总黄酮显著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的损伤[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徐策;郭海东;刘强强;王莉;李宏霞;;肢体远距后处理:一种有效的脑缺血复灌损伤的治疗方法(英文)[A];低碳生活与健康损害论坛——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第5次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黄宜娥;谢巍;赵战芝;姜志胜;;内源性硫化氢介导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海峰;董建文;朱卫中;丁海雷;周兆年;;ATP敏感钾通道参与间歇性低氧抗心肌细胞缺血复灌引起的钙超载[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张彩梅;高];杨黄恬;;小檗胺预处理对缺血/复灌心肌保护的机制探讨[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8 夏敬生;董建文;朱海峰;朱卫中;周兆年;;线粒体K_(ATP)通道对间歇性低氧抗缺血/复灌心律失常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孙国铨;崔洁;王珏;叶治国;夏强;;乙酰胆碱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涉及线粒体机制[A];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韦玲;王世强;;冬眠动物黄鼠抗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耐受机制[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阳;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与溶酶体通透性改变在大鼠全脑缺血/复灌损伤中作用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胡辉;STVNa对急性局灶性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沈佳;间断性复灌干预对缺血脑的保护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褚克昙;P2X7受体在全脑缺血复灌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伟;Urocortin I后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2 曹丽娟;小鼠脑内TIGAR水平与缺血复灌损伤耐受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于影;远距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复灌损伤的影响及线粒体渗透性转换机制的初探[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4 欧颖;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新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5 郭晶晶;持续低流量复灌注后处理对兔睾丸不全扭转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6 梅迪森;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复灌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毛红娇;缝隙连接参与缺血后处理和Heptanol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8 姜翠荣;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探讨[D];蚌埠医学院;2011年

9 焦若男;浅低温对离体及在体心脏的保护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10 傅琛;肿瘤坏死因子-α对缺血/复灌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29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529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7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