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肝衰竭前期血清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肝衰竭前期血清代谢组学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4年
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肝衰竭前期血清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李小芬
【摘要】:研究目的 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的方法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患者的血清代谢物谱,寻找可用于ACLF和CLF诊断的潜在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和肝衰竭前期(Pre-ACLF)患者的血清代谢物谱,揭示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评估代谢组学对肝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果,探索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研究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ACLF(57例)、CLF(56例)、Pre-ACLF(49例)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20例,对其血清样本行UPLC-MS检测。用Simca-P等软件进行多变量数据分析,建立ACLF和CLF代谢组学诊断模型,研究ACLF与Pre-ACLF的代谢轮廓差异,建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代谢组学模型,鉴定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结果 ACLF与CLF的血清代谢物谱明显的不同,建立了ACLF和CLF诊断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该模型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都很好(R2=0.972,Q2=0.917),对分组贡献较大的物质进行鉴定,发现磷脂酰胆碱(PCs)、溶血磷脂酰胆碱(LPs)在ACLF和CLF中都较健康组显著下降,结合胆汁酸(GCDCA、GUDCA)、游离胆汁酸(CDCA)在ACLF和CLF中都较健康组显著升高,这些物质在ACLF与CLF组具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可作为肝衰竭诊断的共同生物标志物,亚油肉碱在CLF组较健康组显著升高,而ACLF组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亚油肉碱可作为ACLF与CLF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ACLF与Pre-ACLF的代谢物谱也有明显差异,发现PCs、 LPs在Pre-ACLF显著高于ACLF组,而CDCA在Pre-ACLF显著低于ACLF组,认为PCs、LPs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CDCA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研究结论 通过对ACLF和CLF的血清代谢物谱分析,建立的用于区分ACLF和CLF的PLS-DA模型,其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都很好,代谢组学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对ACLF于Pre-ACLF代谢物谱的比较,鉴定了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的标志物,部分揭示了肝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12.62;R57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Metabonomic 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s-induced liver failure: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diagnostic biomarkers by fuzzy support vector machine[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An 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8年06期
2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年01期
3 ;Analyses of prognostic indices of chronic liver failure caused by hepatitis viru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年18期
4 李兰娟;段钟平;;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祥,渠彦;自创黄芪复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0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2 郑传运;自拟参芪六草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3 杨通宝;软肝化纤汤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功能作用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4 张茂根,张茂荣;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黄疸48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5 付月箫;张振强;谷灿立;李文现;田中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103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6 吴福宁;李猛;李振前;朱幼芙;;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7 张鸣;金晓东;;不同证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7期
8 张照如;朱立雨;陈红;;亮菌甲素对慢性乙肝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J];安徽医学;2008年03期
9 邬丽娜;丁玮玮;李素文;许建明;苏菲;;105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0年04期
10 吴娟;胡乃中;;肝硬化合并糖尿病9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刚;肖影群;尹燕跃;吴宝灵;余海滨;;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2 涂相林;;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3 刘鸿彬;张衍强;张桃凤;吴沁聿;;拉米夫定及联合大黄蟅虫丸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4 聂广;;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分级[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5 冯建德;;苦参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6 席启辉;于强;彭伟明;;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阿拓莫兰治疗活动性肝硬化48例疗效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7 赖丽霞;王桂良;文萍;文剑波;徐林芳;龚敏;韩明;;拉米夫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肝后肝硬化120例疗效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8 汤雄;袁涛;陶冶;;拉米夫定单药及其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血清标记与病理评价[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熊德琴;谢南;敖琴芳;;异甘草酸镁联合丹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李雪芬;叶波;杨先知;陈瑜;鲁海峰;吴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应答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瑾华;核苷类似物治疗早中期HBV-ACLF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张爱民;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李维娜;乙型肝炎病毒编码蛋白对宿主炎性基因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丽凤;应用DNA pooling发现GRIN2A基因多态性影响中国汉族慢性HB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立新;丙型肝炎病毒5’非编码区及非结构蛋白5A的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辉;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王鲁文;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1年
8 史华新;加味补肝散含药血清对肝细胞损伤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刘陈;HBV相关肝衰竭临床特征分析及其与CCL3L1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关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10 里进;HLA-DP多态性与中国南北汉族人群HBV相关性肝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婷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与乙型肝炎重症化相关的标志性免疫分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郭永征;经ALSS治疗的乙肝肝衰竭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黄燕;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原彤彤;hFgl2凝血酶原酶蛋白的表达与慢性重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癌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米俊杰;BMP5和BMP 6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杨芳;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ACE2及Ang-(1-7)的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孙瑛;中药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的系统综述以及序贯META分析检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李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和动态变化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黎凤娇;不同时期肝硬化中医证侯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马丽君;乙肝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无创诊断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饶慧瑛;郭芳;魏来;;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急性肝衰竭诊治和肝移植患者评价指南简介[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02期
2 ;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09期
3 孙艳玲,赵景民,周光德,王松山,李文淑,孟二红,张泰和,张玲霞,陈菊梅,朱传琳,皇甫玉珊;重型肝炎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长海;;对肝衰竭分类的新建议[J];传染病信息;2002年02期
2 曾伟导,王平,樊群;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应用基础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年03期
3 ;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09期
4 李兰娟;;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12期
5 ;肝衰竭诊疗指南[J];药品评价;2007年01期
6 陈从新;;解读《肝衰竭诊疗指南》[J];肝脏;2007年01期
7 唐克诚;李海;李谦;刘国旺;冯洪玲;袁桂玉;;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年02期
8 师潇雅;;重症肝衰竭破局之路[J];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06期
9 黄裕红;湛宁生;肖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36例[J];中医研究;2007年09期
10 张大志;;肝衰竭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微波;;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A];玉溪市第十三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宇明;;肝衰竭处理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肝衰竭诊疗指南[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黄建荣;;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士俊;陆宪中;宋修光;朱宝焕;张风鸣;;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45例[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士俊;陆宪忠;宋修光;朱宝焕;;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中毒性肝衰竭3例[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菊梅;;“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及临床体会[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邹正升;孙颖;陈菊梅;;肝衰竭的预后模型或标准[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宇明;;肝衰竭热点争议问题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蔡挺;胡爱荣;胡耀仁;叶俊茂;;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欣 张芸;[N];科技日报;2013年
2 段钟平;[N];健康报;2007年
3 王丽;[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4 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严晓慧;[N];健康报;2012年
5 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严晓慧;[N];健康报;2013年
6 孙国根;[N];中国医药报;2013年
7 通讯员 严晓慧 记者 孙国根;[N];健康报;2011年
8 麦迪信;[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刘慧;[N];健康时报;2006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禤影妍;[N];健康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南;肝衰竭预后临床研究及相关网络数据库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李雷;肝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与脓毒症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3 丁琳;自然杀伤细胞在病毒性肝衰竭中的作用及趋化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邱丽媛;组织工程化肝脏体外构建及体内移植治疗肝衰竭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5 魏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系统评价及愈肝解毒汤治疗肝损伤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邹勇;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在病毒诱导的肝衰竭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江敏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在治疗肝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苏州大学;2011年
8 王晓静;65例慢加急性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预后评估及中医辨证论治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阳乔;单核/巨噬细胞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郝绍瑞;人工肝治疗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的代谢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裕;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2 牛丹;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李蓥;影响肝衰竭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黄翩翩;儿童肝衰竭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刘永;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衰竭的治疗作用探讨[D];重庆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小芬;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肝衰竭前期血清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邱锦芳;血浆置换对于肝衰竭治疗作用的回顾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8 罗金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肝胆湿热证)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阮承兰;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10 陈亚军;不同剂量精氨酸对肝衰竭大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肝衰竭前期血清代谢组学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5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