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C-EPO对创伤性脑水肿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08 17:13

  本文选题:创伤性脑水肿 切入点: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 出处:《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全身的创伤性疾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发病率较高、病情危重、预后差等特点,给整个社会与家庭均造成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颅脑创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存在,是颅脑创伤患者早期死亡或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疾病预后重要原因。创伤性脑水肿的机制探索及新的、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积极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近二十年大量的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但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且有着非常有效的抗凋亡、抑制炎症、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等保护作用。而EPO相关衍生物——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carbamylated erythropoietin,C-EPO)更是保留了EPO广泛、有效的神经保护功能,又无促进红细胞生成的副作用。C-EPO的发现,为寻找确切有效并且安全可靠的颅脑创伤神经保护药物提供了新方向。但目前,C-EPO是否能减轻创伤后脑水肿及其具体分子机制,国内外尚无深入研究及报道。 本研究拟在建立稳定可靠的SD大鼠重型颅脑创伤模型、体外氧糖剥夺/复氧星形胶质细胞水肿模型的基础上,①观察C-EPO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脑水肿、神经功能、水肿相关蛋白(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和信号通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等的影响,从行为学,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探讨C-EPO抑制创伤性脑水肿的作用及可能参与的机制;②在体外实验,进一步观察C-EPO对氧糖剥夺/复氧后星形胶质细胞水肿、AQP4及PKC信号通路等的影响,从细胞形态学,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深入探讨验证C-EPO抑制创伤性脑水肿的具体分子机制。 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C-EPO对大鼠急性重型脑外伤后脑水肿和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旨在研究其是否有抑制创伤性脑水肿的保护作用。 方法:1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创伤组,C-EPO治疗组。大鼠重型TBI模型造模成功后每天采用腹腔注射100ug/kg的C-EPO或者等体积生理盐水,于伤后6h、24h、3d和7d获取脑组织;采用mNSS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E-B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HE染色检测伤灶脑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①脑含水量:C-EPO治疗组大鼠的脑含水量在第6h和1、3d时较脑创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B染色:C-EPO治疗组大鼠脑EB含量较脑创伤组大鼠伤后1、3d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 E染色:rhEPO组与脑创伤组比较,神经细胞水肿减轻,伤灶中心神经细胞受损及坏死区缩小。④mNSS评分:C-EPO治疗组的mNSS评分较脑创伤组在伤后3、7和14d时出现显著性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EPO能显著减轻大鼠重型颅脑创伤后脑水肿,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大鼠创伤后神经功能的障碍。初步证实了C-EPO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保护作用。 第二部分:C-EPO对大鼠颅脑创伤后PKC信号通路酸化和AQP4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C-EPO对SD大鼠急性重型脑外伤后伤灶周边PKC磷酸化及AQP4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研究探讨其抑制创伤性脑水肿保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1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创伤组,C-EPO治疗组。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急性重型TBI后伤灶周边脑组织中AQP4mRNA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KC的磷酸化水平和AQP4蛋白的表达水平;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伤灶周边脑组织中AQP4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①Real-time PCR:脑创伤组伤灶周边脑组织中AQP4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EPO治疗组AQP4mRNA的表达水平在伤后6h和1、3d时较脑创伤组均明显降低(P<0.05)。②WesternBlot法:脑创伤组AQP4蛋白的表达在创伤后出现显著升高(P<0.05),C-EPO治疗组AQP4蛋白在伤后第1、3和7d时较脑创伤组表达明显降低,(P<0.05)。PKC磷酸化水平在伤后有明显下降(P<0.05),C-EPO治疗可以显著升高创伤后PKC磷酸化的水平(P<0.05)。③免疫荧光:脑创伤组AQP4蛋白的荧光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C-EPO治疗组AQP4蛋白的荧光表达明显低于脑创伤组。 结论大鼠重型颅脑创伤后PKC磷酸化水平出现显著下降,同时AQP4的表达明显增高;C-EPO治疗能显著提高伤后PKC的磷酸化水平,降低颅脑创伤后AQP4的高表达水平。本部分结果充分提示AQP4及PKC信号通路参与了C-EPO抑制创伤性脑水肿的神经保护作用。 第三部分:C-EPO对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后细胞水肿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C-EPO对体外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在氧糖剥夺/复氧(oxygene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OGD/R)后细胞水肿及损伤情况的影响,旨在研究C-EPO是否能够减轻氧糖剥夺/复氧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 方法体外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组、OGD/R损伤组和C-EPO治疗组。建立氧糖剥夺/复氧细胞水肿模型,使用C-EPO(10ng/ml)预处理星形胶质细胞。在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后0.5h,2h,8h和24h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等超细胞微结构变化,[3H]-3-氧-甲基-D-葡萄糖摄法测定细胞体积变化,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漏出率检测细胞损伤及恢复情况。 结果①光学显微镜: C-EPO治疗组星形胶质细胞在伤后胞体及足突的肿胀情况较OGD/R损伤组明显减轻。②电子显微镜:C-EPO预处理后细胞线粒体肿胀及溶酶体增高等情况明显缓解。③细胞体积:星形胶质细胞在氧糖剥夺/复氧后体积明显增加(P<0.05),C-EPO预处理组的细胞体积明显低于OGD/R损伤组(P<0.05)。④LDH漏出率:给予C-EPO预处理后细胞在氧糖剥夺/复氧后的LDH漏出率较OGD/R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本部分实验结果证实了C-EPO预处理能明显减轻体外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减轻细胞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构的改变。以上实验提示C-EPO能够抑制颅脑创伤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 第四部分:C-EPO对氧糖剥夺/复氧后水肿星形胶质细胞中PKC磷酸化和AQP4的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C-EPO及PKC阻断剂(H-7)对氧糖剥夺/复氧后星形胶质细胞水肿、PKC磷酸化及AQP4的表达的影响,旨在研究C-EPO是否是通过调节PKC信号通路磷酸化,降低AQP4表达水平,以减轻氧糖剥夺/复氧后星形胶质细胞水肿。 方法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OGD/R损伤组、C-EPO组和C-EPO+H-7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氧糖剥夺/复氧后各组细胞PKC的磷酸化水平和胞膜AQP4蛋白的表达水平;用细胞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细胞AQP4蛋白的表达水平;用RT-PCR法检测相应细胞AQP4mRNA的表达水平;测定各组细胞体积和LDH漏出率的变化。 结果OGD/R损伤组细胞PKC磷酸化水平在氧糖剥夺/复氧后明显下降(P<0.05),同时胞膜AQP4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EPO治疗组后细胞PKC磷酸化的水平明显回升(P<0.05),胞膜AQP4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下降(均P<0.05)。与C-EPO组相比,C-EPO+H-7组胞膜AQP4的表达水平则出现明显升高,细胞体积及LDH漏出率明显增加(均P<0.05)。 结论本部分实验证实了C-EPO可通过提示氧糖剥夺/复氧后PKC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抑制AQP4的高表达,减轻氧糖剥夺/复氧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证实了PKC信号通路和AQP4在C-EPO抑制创伤脑水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651.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良;孙仁华;;EPO心肌保护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陈天;李法琦;;促红细胞生成素激活新的细胞信号途径发挥心脏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06年20期

3 林菁艳;闵苏;;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心脏保护[J];重庆医学;2006年21期

4 史志勤;王维平;于江华;郭力;蒋国会;王海祥;范亚林;;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p-Akt和XIAP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5期

5 许哲通;王志禄;杨小芳;熊建文;王锋;谈丽丽;崔丽君;张丽;;ERK1/2信号通路在CEPO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9期

6 吴锦波;吴平生;张宏斌;王月刚;;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王维平;史志勤;于江华;郭力;王乐;韩东亮;袁栋才;臧颖卓;;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p-Akt和caspase-9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史志勤;王维平;于江华;范亚林;刘瑞春;;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经PI3K/Akt途径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诱导的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年01期

9 吴兴利;王士雯;;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8年03期

10 王金华;杜冠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信号传导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姿慧;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水通道蛋白3、4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王茜;cAMP和NO信号分子在心肌缺血后适应保护机制中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张郁青;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4 杜玉君;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肾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定国;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6 杨迪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周菲;后适应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郭晋村;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9 马宝新;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衍生物抗癫痫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史志勤;实验性癫痫大鼠凋亡机制的探讨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栋敏;第一部分: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和HAMI3379在大鼠皮层神经元缺血性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 第二部分:原代小胶质细胞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表达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潘纯钰;急性低氧肺损伤发病机制网络通路解析[D];青海大学;2015年

3 张天宇;蝙蝠葛碱透过血脑屏障反向滞留机制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4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584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d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