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血脂水平及其与出院后不良结局关系
本文选题:缺血性卒中 切入点:血脂 出处:《中国公共卫生》2017年10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血脂水平及其出院后不良结局的关系,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5年1月1日—2015年8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丹东市第一医院、辽阳县医院和大洼县医院收集1 614例入院治疗、出院第一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分析其血脂水平及其与出院后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 1 61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高总胆固醇(TC)、高甘油三酯(TG)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率分别为37.7%、36.9%和31.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率为19.0%;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得分为(1.46±1.79)分,出院不良结局比例为23.3%;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为1.00~1.39 mmol/L和LDL-C为2.95~3.53 mmol/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短期不良结局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较高TG和LDL-C水平可以减少短期不良结局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lipid levels and advers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discharge,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January 1, 2015 to August 31, 2015 at Anshan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the first Hospital of Dandong City, Liaoyang County Hospital and Dawa County Hospi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ipid levels and adverse outcomes after discharge was analyz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Results the high total cholesterol (TC), high triglyceride (TG)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rates in 1 61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37.7% and 31.0%, respectively, and th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rate was 19.0%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score of modified Rankin scale was 1.46 卤1.79.After controlling for gender, age, smoking, drinking,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other mixed factors,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G was 1.00 卤1.39 mmol/L and LDL-C was 2.95 ~ 3.53 mmol/L, which had a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short-term advers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discharge from hospital.Conclusion the high levels of TG and LDL-C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t admission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hort-term adverse outcomes.
【作者单位】: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鞍山市铁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丹东市元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赞峰,胡发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出血[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6期
2 夏平光,杨卫红,陈兴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出血性转变[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4期
3 程鸿,于树森;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恶化[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5期
4 黄盘冰,戴耀曾;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J];医学综述;2000年08期
5 林峗;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11期
6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7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液稀释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8 王永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年04期
9 Ovbiagele B.;Saver J.L. ;陈晨;;吸烟-溶栓悖论与急性缺血性卒中[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11期
10 李宏建;;美国增加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经济效益[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任;郝子龙;陶文丹;孔繁一;刘鸣;;8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宇航;;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及治疗策略[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涛;;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理念对中医的启示[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李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中β-淀粉样肽的变化[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倪秀石;凌茹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声溶栓治疗[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唐洲平;;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流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雷;王翠兰;;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李敬诚;杨清武;杨红;张莉莉;方传勤;王景周;向静;;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开通技术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思睿;章军建;;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蔡定芳;;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结合神经保护治疗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牧;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临床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蔡必扬;线粒体DNA单倍型类群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杨瑞晗;人尿激肽原酶对大鼠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曹心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5 刘慧勤;SWI不对称静脉低信号及磁敏感血栓征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x-LDL水平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翟明锋;醒后卒中的病因与早期临床预后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博;胱抑素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4 郑斌;血糖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的相关性[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杨伟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强化内科治疗的早期再灌注特点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高海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7 宋小娜;血清尿酸水平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8 程启燕;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陈小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认知调查及延迟就诊相关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10 陈明丽;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94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69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