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肺解窘合剂治疗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
本文选题:脓毒症 + 急性肺损伤 ; 参考:《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保肺解窘合剂对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发现其能截断病势,阻止病情向ARDS和MODS发展,从而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并为防治非典、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14年01月至2015年02月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急诊科以及呼吸科的住院病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脓毒症致ALI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及单纯西医治疗组(简称对照组),对照组按照脓毒症和ALI的指南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保肺解窘合剂,每次鼻饲或口服60m1,每6小时1次。以治疗前和治疗第3、7天作为评价时间点,观察炎症反应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l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血乳酸、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全身性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肺损伤的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肺损伤评分(LIS评分)、血管外肺水以及7天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基线齐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感染灶,治疗前白细胞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性指标分析:(1)治疗7天西医综合疗效及病死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7天病死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及中医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天,第7天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①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白细胞总数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白细胞总数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④两组患者治疗前IL-8、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3天、第7天IL-8、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指标比较①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SOF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第7天MODS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肺损伤指标的比较①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3天、第7天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血管外肺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管外肺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L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第7天ARDS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⑤两组治疗过程中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安全性指标分析: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24%,对照组10.71%,均未作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患者可坚持治疗。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05)。结论1.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降低脓毒症致ALI患者的7天病死率和提高西医综合疗效有效率的趋势。2.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提高中医疗效和改善脓毒症致ALI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炎症反应指标、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血乳酸除外)、肺损伤指标(LIS除外)的优势。3.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够减少脓毒症致ALI患者ARDS以及MODS的发生率,并能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aofei ' s embarrassing mixture on acute lung injury ( ALI ) caused by sepsis by mean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ethod , in order to find out that it can cut off the condition and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ARDS and MODS . The control group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sepsis and ALI . Methods The indexes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 : blood routine , C - reactive protein ( CRP ) , calcitonin ( PCT ) , interleukin - 8 ( IL - 8 )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 伪 ( TNF - 伪 ) l organ dysfunction index were observed .
Results 1 . Baseline homogeneity analysis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ex , age , combined basic disease , infection range , pre - treatment white blood cell value , neutrophil percentage , 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 urea nitrogen , blood creatinine and partial activated prothrombin time ( P0.05 ) .
In the treatment group , the mortality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0.05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05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17.24 %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10.71 % in the control group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宝军 ,赵艺亭 ,白桂云;急性肺损伤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01年12期
2 ;全球首个急性肺损伤治疗药西维来司他在日本获得许可[J];中国新药杂志;2002年07期
3 ;急性肺损伤治疗药西维来司他在日本获得许可[J];中国新药杂志;2002年12期
4 郑鹏,杨径,申群喜;沐舒坦对急性肺损伤患者保护作用的研究[J];华夏医学;2002年03期
5 陈朝辉,赵文韬;角化细胞生长因子与急性肺损伤[J];广西医学;2003年09期
6 马晓薇,曹相原;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与急性肺损伤[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赵中江,孟新科,杨径;沐舒坦对急性肺损伤肺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22期
8 王殿华,刘旭,凌亦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与急性肺损伤[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年06期
9 吴穗晶,杜欣,陆泽生,钟立业,龙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致急性肺损伤1例[J];白血病.淋巴瘤;2004年06期
10 顾怀金;;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1例[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庆平;金胜威;刘东;桂平;尚游;冯丹;姚尚龙;;急性肺损伤研究新思路抗炎和促炎症消退相结合[A];2010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祝胜美;张红刚;;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A];2004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张寒钰;谢苗荣;;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及其新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4 蒋龙元;;抗凝、抗炎双向调节治疗在急性肺损伤的应用前景[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高冬娜;张_g;;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梁子敬;黄伟青;;表皮生长因子对内毒素型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7 潘鹏飞;于湘友;;侧卧位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复张容积的影响[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伍峻松;王沈华;周文;陈金明;张茂;徐少文;干建新;赵小纲;;严重创伤合并急性肺损伤恶化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高冬娜;张_g;;核因子-κB与急性肺损伤治疗[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胡宗风;孙海晨;邵旦兵;李百强;聂时南;;急性肺损伤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熊学莉邋通讯员 曾理;急性肺损伤早诊早治降低病死率[N];健康报;2008年
2 郭姜宁 常亮 王晓静;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损伤防治难题攻克[N];科技日报;2003年
3 郭姜宁 常亮 王晓静;急性肺损伤防治难题攻克[N];医药导报(中药报);2003年
4 ;Calfactant在儿科急性肺损伤中的疗效[N];医药经济报;2005年
5 张国民;首个治疗“非典”新药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记者 张晓松;治非典新药首次获批临床试验[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邹争春 记者 陈磊;我国学者发现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新病因[N];科技日报;2013年
8 李山;德发现致命性输血并发症致病机理[N];保健时报;2010年
9 李山;德找到致命性输血并发症致病机理[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亮;ANGPTL4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宫国华;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心房应力调节和抗炎作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孙建斌;双链核糖核酸(dsRNA)的产生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在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苏玉杰;保肺解窘合剂治疗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朱耀斌;部分液体通气技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刘东;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吴海青;间充质干细胞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宋琳;携带缺氧诱导有丝分裂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晓锋;肺动脉—左心房无泵肺辅助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李建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安;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3年
2 何鑫敏;氦氧通气对急性肺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及机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任鸿昌;MMP-9、AQP-1、AQP-5在胰蛋白酶导致的急性肺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宣国平;Ang2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侯林义;抗CD14单克隆抗体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内NF-κB(p65)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冯迪;PPAR γ通路参与电针预处理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D];苏州大学;2015年
7 焦艳;PGC-1α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8 庄佩佩;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及MgSO_4对其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9 江伟哲;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NF-κB活性及细胞因子的影响[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李君;原儿茶酸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D];滨州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848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84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