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床旁超声联合被动抬腿试验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3 21:42

  本文选题:感染性休克 + 床旁超声 ; 参考:《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危重疾病之一。早期、合理的液体复苏方案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过度的液体治疗反而会导致患者病情的恶化。在评估时,容量状态指的是心脏的前负荷状态。而容量反应性则是指快速扩容后,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或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能随之明显升高的现象。近年来研究则发现,通过进行被动抬腿(passive leg raising,PLR)试验结合测定每搏输出量或是其它的替代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可以预测机体的容量反应性。经胸心脏超声的发展使得临床工作中也可对重症患者进行床旁超声评估,以获取患者的每搏量和心输出量的变化,使得通过被动抬腿试验判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更为准确和方便。目的:探讨通过床旁超声评估被动抬腿试验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的容量反应性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5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液体复苏结果(补液扩容后SV较基线提升是否超过15%)将患者分为容量反应性组(n=27)和无容量反应性组(n=24)。监测两组患者被动抬腿试验开始前后和扩容结束后的超声评估的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被动抬腿试验后容量反应性组患者的每搏输出量(62.12±11.31 vs.71.14±8.09(ml),P=0.004)、心输出量(6.24±1.07 vs.6.82± 1.52(L/min),P=0.026)和中心静脉压(10.81±4.13vs.14.12±3.51(mmHg),P=0.001)均明显增加,在患者完成被动抬腿试验后,上述指标有所下降(P0.05)。容量反应性组患者接受补液扩容后,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再一次明显增加(P0.05)。但以上变化在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中并未出现。当患者接受被动抬腿试验后,其SV变异率为7.95%时,对患者补液试验后容量反应性阳性有最高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此时,ROC曲线下面积为 0.878(P=0.006)。结论:被动抬腿试验联合床旁超声评估血流动力学可有效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时的容量反应性。
[Abstract]:Background: septic shock is one of the critical diseas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n the early stage, rational fluid resuscit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treatment for septic shock patients, but excessive fluid therapy will lea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t the time of evaluation, the volume state refers to the preload state of the heart. Volumetric reactivity is a phenomenon in which stroke volume or cardiac output volume increase after rapid dilatation.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volume reactivity of the body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passive leg lifting leg raisinging-PLR test combined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stroke output or other alternative indicat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bedside ultrasound can also be used in the clinical work to obtain the changes of stroke volume and cardiac output. It makes it more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to judge the patient's volumetric reactivity by passive leg lifting tes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hemodynamic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passive leg lifting test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during fluid resuscitation by bedside ultrasound. Methods: 51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fluid resuscitation (whether SV was more than 15 after resuscitation compared with baseline elevation) and non-volumetric reactivity group (n = 27) and no volume reactivity group (n = 24). The changes of hemodynamics were monitored before and after passive leg lifting test and after dilatation. Results: after the passive leg lifting test, the volume output per stroke was 62.12 卤11.31 vs.71.14 卤8.09 vs.71.14, the cardiac output was 6.24 卤1.07 vs.6.82 卤1.52L / min P 0.026) and the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was 10.81 卤3.51mm 4.13vs.14.12 卤3.51mmHg P0.001). After the patients completed the passive leg lifting test, the above indexes were decreased (P 0.05). After the volume reactivity group received fluid infusion expansion, the above hemodynamic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gain (P 0. 05). However, these changes did not occur in the variation rate of inferior vena cava diameter. When the patients received passive leg lifting test, the SV variation rate was 7.95 and had the highest predictiv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volumetric reactivity positive after the fluid rehydration test, and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was 0.878 P0. 006. Conclusion: passive leg lifting test combined with bedside ultrasound can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volume reactivity of septic shock patients during early fluid resuscit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4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细众;33例感染性休克的救治[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陈剑英,廖成蓉;1例术中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体会[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3 林国通;恙虫病并发感染性休克一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年05期

4 曹艳军,曹丽君;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0期

5 ;腹膜炎与感染性休克测验题[J];成都医药;2001年03期

6 唐晓勇;感染性休克一例惨痛教训[J];海南医学;2002年03期

7 刘洪,李群英,张弛;青年人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年03期

8 伏珏钧;感染性休克54例临床救治体会[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9 张坤;钟桂华;林华;江艺;谢海英;;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致严重感染性休克1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23期

10 陈霞;;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治疗[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桂华;;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理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孙小泉;刘健;陈兵;;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及临床意义[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杨志兰;余屯德;;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治疗[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4 王志强;;肉苁蓉成分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多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赵保记;;321例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析(摘要)[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6 李惠;;中西医结合抢救感染性休克7例[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魏淑媛;高晓阳;;感染性休克的护理体会[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邱海波;刘大为;;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邱海波;杨毅;;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第三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连庆泉;;《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A];2005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雪敏;感染性休克:激素选择问答[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安徽安庆市皖河农场 曾开叶;农村感染性休克的应急处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4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要点[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雪敏;感染性休克问答:补液选择[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7 刘玉君 朱丽琴;血液净化技术救活感染性休克患者[N];大众卫生报;2005年

8 刘锦;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二)[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9 李水银;感染性休克的中医急救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克亮;感染性休克T 多糖包被降解与组织灌注的关系[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赵美玲;微循环监测联合乳酸,,ScvO_2对感染性休克危重性及预后的评估意义[D];山东大学;2017年

3 杨荣利;感染性休克所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杨艳丽;感染性休克时“血管瀑布”的血流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李素玮;感染性休克中左心室—动脉偶联关系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王小亭;感染性休克相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7 杜微;感染性休克时心脏和微循环的功能变化及β受体阻滞剂的血流动力学效应[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史克勇;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大鼠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9 张宏民;严重感染心功能抑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10 谢志毅;感染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治疗与抑制PARP过度活化对组织能量代谢失衡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迪;心血管彩超对休克患者病情与疗效评估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殷俊;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郭云状;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依从性调查及预后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孙波;应用呼气末正压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郭志利;主动脉瓣速度时间积分变化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中指导作用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陈维;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治疗中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业明;右美托咪定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5年

9 仇先明;感染性休克患者多巴酚丁胺应激试验阳性与微循环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宋佳;重症超声与PiCCO对比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15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015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2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