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心肌梗死 + 死亡 ; 参考:《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3年在我院住院期间,确诊为AMI的患者61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62例)和存活组(552例),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方法与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62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6.58±12.87)岁,男性39例(62.9%),院内死亡率为10.10%(62/61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AMI院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3.065,95%CI:1.188~7.915)、女性(OR=2.775,95%CI:1.200~6.419)、心率(OR=2.836,95%CI:1.405~5.722)、血糖(OR=1.943,95%CI:1.186~3.184)、Killip IV级(OR=1.744,95%CI:1.211~2.513)、3支或左主干病变(OR=3.157,95%CI:1.244~8.014),P0.05~0.01。结论:高龄、女性、心率增快、入院血糖水平高、KillipIV级、3支或左主干病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614 patients diagnosed as AMI during the hospitalization of 2011~2013 in our hospital was divided into 62 cases (552 cases) and the death group (552 cases) according to the survival of the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hospitalization, with the single an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tu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ati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atment and hospital mortality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62 cases of death (66.58 + 12.87), male 39 (62.9%), and hospital mortality was 10.10% (62/614).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MI hospital death were selected by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ge (OR=3.065,95%CI:1. 188~7.915), women (OR=2.775,95%CI:1.200~6.419), heart rate (OR=2.836,95%CI:1.405~5.722), blood glucose (OR=1.943,95%CI:1.186~3.184), Killip IV grade (OR=1.744,95%CI:1.211~2.513), 3 or left main disease (OR=3.157,95%CI:1.244~8.014), P0.05~0.01. conclusion: age, female, heart rate increase, high blood glucose level, KillipIV, 3 or left The main lesion may be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作者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
【分类号】:R54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国伟,孙宝贵,温沁竹,张建军,金炜,张国兵,王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院内死亡原因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年04期
2 谢扬;饶邦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策略[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06期
3 何疆春;杨晔;;慢性心率加快的危害与处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白生;;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09年07期
2 张新梅;胡允兆;陈样新;王景峰;;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3年02期
3 王学涵;胡兰英;周玉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B型尿钠肽水平的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12期
4 吴福连;王美兰;丁恒;;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亚急性心脏破裂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年09期
5 梁芳;张伟;沈春莲;;PCI术后患者夜间非勺型心率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年02期
6 彭剑;徐承义;王刚;王琛;刘入源;刘成伟;苏f^;;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壁破裂51例临床特点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年04期
7 卢鑫;胡桃红;高国杰;丁力平;刘胜林;马会利;靳志涛;;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临床荟萃;2013年10期
8 饶志荣;方快发;刘文兵;张亦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4年13期
9 罗林佳;潘建强;余振威;;血压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年33期
10 王娇;王立祥;马文君;刘亚华;薛沩淼;张红玲;;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测定β_2微球蛋白评价肾功能的价值[J];临床误诊误治;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翟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过程心肌力学及MMP-9变化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少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莹;Hsp25基因缺失致小鼠心梗后心脏破裂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况刚;老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胜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5 谢应欢;固定日期间断利尿对慢性心力衰竭门诊患者心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6 张秋林;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滨州医学院;2012年
7 朱晓晴;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8 苏笑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冠脉造影血管特点与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晗;程晋芳;倪国华;赵伊遐;李非;杨天伦;;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达标情况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的现况调查[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3期
2 张保敏,郭艺芳;心率变异性的昼夜节律及临床意义[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年03期
3 潘祝平,顾茵,单慧敏,李文华,宋志芳,王树云;2001年度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彤,朱娅萍,马勇波,朱景玉;男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探讨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09期
2 王雪涛,张慧秋,冯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的变化及黄芪对其影响[J];临床荟萃;2000年08期
3 王远方;以右肩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J];临床荟萃;2000年08期
4 宋丽绚;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5期
5 朱少群;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二例[J];上海医学;2000年02期
6 郝恒剑,胡大一,边延涛,贾三庆,秦明照,陈方,许毓申;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7 李运香,李永峰;急性心肌梗死与发病季节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0年S1期
8 冯晓霞;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莫美容,李雪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10 郑心田,尚小明,姜玉如,葛健,卢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2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0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抒扬;;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抒扬;;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苑慧;;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修红;;心理干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翟晓波;;9例可能与药物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分析[A];第四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心血管药物安全应用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会刊[C];2012年
6 隋欣炯;刘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陆江;姜荣钦;;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体会[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王婉云;;急性心肌梗死监测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刘培良;郝艳丽;苗磊;李伟光;董庆峰;洪飞;吴波;;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郜俊清;赵德强;金惠根;刘宗军;;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多元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虹;急性心肌梗死后该怎样锻炼?[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杨步月;防急性心肌梗死,专家提醒警惕“魔鬼时间”[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本报记者 曹玉祥;炎夏尤须防急性心肌梗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关爱;防急性心肌梗死注意魔鬼时间[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霞;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须“救急”[N];医药经济报;2012年
6 周颖;北京5所中医院联合攻研急性心肌梗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程守勤 蒋廷玉;“晨练不当”频频引发急性心肌梗死[N];新华日报;2006年
8 记者 张淑会;石市成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心[N];河北日报;2009年
9 记者 田雁;我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低龄化趋势[N];大同日报;2011年
10 记者王淑军;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作用显著[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广慈;血清松驰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和预后中的诊断价值[D];山东大学;2014年
2 扎西多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齐晓云;丹参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栾云;机械打孔复合缓释支架联合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倪玉霞;冠心Ⅱ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6 农一兵;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杨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孙帅;体外心脏震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猪心肌病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10年
9 焦阳;入院临床特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丽华;抗血小板药物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变化趋势调查2001-2011[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四海;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林丽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152例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刘小青;冠心Ⅱ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韩森;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德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调查及近期预后多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6 彭继仁;269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7 赵昕;珲春地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对比观察[D];延边大学;2007年
8 井雷;饱和氢盐水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D];泰山医学院;2011年
9 潘凌云;降低血白细胞计数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刘房春;经静脉或冠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37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03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