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7 08:39

  本文关键词: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年

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

陈城  

【摘要】:目的:评价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验方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以及氧化应激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中的作用,根据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特点,探讨脑络欣通颗粒对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90例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常规组给予西医神经内科常规处理,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脑络欣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络欣通颗粒。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 LAB)、血管粘附蛋白(VAP-1)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观察指标数值的变化,评价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14天的总有效率为90%,优于通心络组和常规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脑络欣通颗粒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脑络欣通颗粒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后7天、14天均优于常规组和通心络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组较通心络组和常规组降低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临床指标:(1)血液流变学: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患者血液流变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其中脑络欣通组变化最为明显(P﹤0.01),常规组各项指标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治疗14天优于常规组(P﹤0.05),脑络欣通组治疗前后及不同时间、与通心络组、常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比值变化: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三组NO、ET-1均有变化,常规组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组相比,通心络组和脑络欣通组NO、ET-1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或P﹤0.01),脑络欣通组又明显优于通心络组(P﹤0.05),说明脑络欣通颗粒可以促进神经细胞修复,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与常规组相比,通心络组和脑络欣通组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或P﹤0.01),脑络欣通组又明显优于通心络组(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SOD、MDA二者的变化呈负相关,说明脑络欣通颗粒可以提高SOD活性,减少自由基产生,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如MDA的增加,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组织。(4)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 LAB),血管粘附蛋白(VAP-1)和C反应蛋白(CRP):这一组指标,脑络欣通组、通心络组、常规组三组均有变化,常规组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组相比,通心络组和脑络欣通组均有明显的改变(P﹤0.05或P﹤0.01),脑络欣通组又明显优于通心络组(P﹤0.05),说明脑络欣通颗粒降低可以明显以上理化指标。上述指标与神经组织缺血程度、炎症坏死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依据。说明脑络欣通颗粒降低可以通过降低炎症介质含量,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安全指标: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且在治疗观察期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病理过程与自由基代谢、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神经保护等多种机制密切相关;2、脑络欣通颗粒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优于通心络胶囊,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组方;3、脑络欣通颗粒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自由基代谢、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神经保护等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发挥作用,体现了中医药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中的较好优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张伯礼,申春娣,陈启光;中风病中医危险因素研究——回顾性与现场研究资料的比较和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么桂兰;王煜;段丽;李丽;;9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可控性及复发性危险因素的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18期

3 瞿浩;易彦;黄盛文;罗振元;王树辉;张华;;240例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2011年09期

4 张玉梅;郑亚安;郭治国;马青变;;急诊脑梗死患者发病与期前感染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34期

5 陈艳;王灿;崔凌凌;李鑫德;王雪峰;李长贵;;血尿酸水平与大面积脑梗死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4年17期

6 朱勇;孟翔凌;陈伟;;胰腺癌中Tenascin-C蛋白和微血管密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7 戚跃勇;邹利光;陈轶;帅杰;孙清荣;周政;梅文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部多排螺旋CTA诊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8期

8 郑超;孙晓川;;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潘相安;;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01期

10 龙海泳;崔宏建;;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1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巨新;伍彩云;;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4期

2 郑超;吴海涛;周荣福;黄效东;马书明;陈明锐;孙晓川;;3D-CT血管造影与2D-数字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3 孙晓丽;曹奕;;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11期

4 贺哲锋;李海霞;赵耀;宋海燕;王海临;;尿激酶联合甘露醇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陈城;杨文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年02期

6 吕铭新;;低频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年06期

7 林瑞声,余昌明,张顺开;脑出血继发癫痫发作(附82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1年04期

8 陈潮钦;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附50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1年08期

9 吴垦 ,张勇;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2年06期

10 邱小严;西比灵治疗急性脑梗塞8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灵芝;青中年脑梗死的OCSP分型、证候分布及其与影像学结果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梁静涛;气虚血瘀证MCAO大鼠子代的同种证候及疾病趋势诱导形成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周莉;基于循证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研制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升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综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郎建英;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姬令山;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中风二级预防患者MMPs、TIMPs及HDL-C调节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钞建峰;益气活血养阴中药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朱蔓佳;中风偏瘫左属血右属气病机理论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毛天杰;颈动脉分叉形态对血流的影响及其与斑块形成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邓明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及动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遗传性危险因素筛查[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景;正常人群和失语症患者听觉语义启动效应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金景;基底节区卒中患者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对比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孙昊;AL0X5A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华东地区脑卒中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4 张爱玲;Hcy代谢酶MTRR基因及Cystatin C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5 线滟;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冯丽媛;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陶然;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郇靖;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背伸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周围;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屈曲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姜海霞;夹脊电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轶;孙清荣;廖翠薇;戚跃勇;;CTA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22期

2 杨华;邹利光;余世勇;陈轶;马琼英;彭燕;;多层螺旋CTA与超声对比在颈部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6期

3 李英;王鑫;;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1年11期

4 吴亦;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41例疗效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5 朱瑞;周农;;脑卒中急性期血脂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11期

6 李澎涛,王永炎,黄启福;“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高建国,周农,翟金霞;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年01期

8 薛新红;曲松滨;;尿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6年04期

9 邓丽;刘晓冬;张拥波;李继梅;;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8期

10 薛茜;赵宝民;邹玉安;;C反应蛋白水平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立新;气虚血瘀证浅谈[J];现代中医药;2003年05期

2 陈瑾;气虚血瘀证与循环系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3 罗尧岳;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述评[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刘海玲;中医血疗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36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生物磁学;2005年03期

5 刘洪;李荣亨;;气虚血瘀证的实验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05年06期

6 张娅;陈慧;李灿东;吴红霞;林云钗;;冠脉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对抗栓疗效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9期

7 杨艳玲;曹雪滨;解亚楠;王祥贺;何建成;张刚;胡元会;李俊峡;;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研究[J];中医杂志;2014年07期

8 李明贵;参芪芎通脉散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32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年01期

9 扈新刚;张允岭;柳洪胜;娄金丽;郑宏;闫妍;黄启福;;气虚血瘀证大鼠表征观察与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10 赵慧辉;侯娜;王伟;黄秀兰;;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全福;张敏州;王磊;杨广;;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年龄组之间危险因素与气虚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袁肇凯;黄献平;莫莉;胡志希;孙贵香;陈清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实验指标的临床研究[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任建勋;林成仁;王敏;刘建勋;;双参通冠方对复合因素诱导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的干预作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王键;胡建鹏;赵辉;李净;李玉梅;;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A];首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任建勋;刘建勋;林成仁;苗阳;陈可远;;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比较分析[A];北京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汪维红;万晓凤;鄢毅;;中药制剂治疗冠心病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比较研究[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李健;张敏州;王磊;林晓忠;张翔炜;李松;;益气活血法治疗冠脉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梁静涛;刘福友;;气虚血瘀证MCAO大鼠子代的同种证候及疾病趋势诱导形成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闵婕;毛兵;;“益气活血”法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姚民强;高晟;周静;;联合应用芪参益气滴丸及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艳 方素清 姜凯 宋婷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于涌;[N];中国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健;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刘涛;气虚血瘀证(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仇琪;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大鼠心肌缺血气虚血瘀证相关生物学标志分子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其其格;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及炎症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张娅;冠脉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与CYP2C19*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及脑心通胶囊干预作用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莫莉;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特征及益气活血法干预的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曹刚;脉络通瘀汤治疗脱疽气虚血瘀证对气体信号分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娅琼;益气活血通络方对慢性肾脏病3期、4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观察—血清PTX3、LP(a)、hs-CRP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陈城;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张楠;超声新技术观察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疗效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郭宇;基于文献研究与流行病调查的气虚血瘀证临床评价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唐艳梅;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生存质量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李晓旭;冠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项青;欣怡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原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梁红娟;参七苦碟饮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王晚霞;益气复元汤对气虚血瘀证的临床干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脑络欣通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6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16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6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