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控制对STBI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脑IRI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23 07:15
【摘要】: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外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血肿清除术后患者急性期7天内的体温干预,将体温控制在肛温36-37℃,观察患者颅内压、并发症、预后评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相关因子IMA、MDA含量的变化,从而了解控制体温于肛温36-37℃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否有效,并进一步探讨体温控制的脑保护作用是否与减轻脑外伤血肿清除术后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机制有关。 方法:符合亚低温治疗适应症的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体温控制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0)。治疗组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及冬眠药物将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6-37℃;对照组患者没有使用亚低温治疗仪控制体温,当患者体温超过38℃时,予以药物,冰敷等常规降温方法降温治疗维持正常体温。所有患者均行侧脑室外引流及颅内压监测(1次/2小时);收集术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即术后12小时,记为“0”)及治疗后第1、3、5、7天的血清标本,监测血清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因子IMA、MDA的含量变化;随访记录患者受伤治疗后3个月的GOS预后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1.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即术后12小时颅内压较高,两组间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天颅内压均达到峰值,治疗组治疗后第5天及第7天的颅内压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温控制治疗组在治疗前即术后12小时升高,治疗后第1天达到高峰,治疗后第3天、第5天下降,第7天最低,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颅内压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5天、第7天颅内压明显低于第1天,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即术后12小时升高,治疗后第1天达到高峰,第3天仍持续,第5天开始下降,第7天最低,对照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颅内压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7天颅内压明显低于第1天,P0.05。 2.两组患者血清中IMA浓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MA浓度均较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3、5、7天血清IM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温控制治疗组治疗后第1、3、5、7天各个时间点的血清IMA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第7天和第1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1、3、5、7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对照组治疗后第1、3、5、7天各个时间点的血清IMA浓度有下降趋势,各个时间点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各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3.两组患者血清中MDA浓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DA浓度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3、5、7天各个时间点血清MD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温控制治疗组治疗后第1、3、5、7天各个时间点的血清MDA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第5天和第1天以及第7天和第1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3、5、7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3、5、7天血清MDA浓度成缓慢下降趋势,第5天和第1天以及第7天和第1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5、7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体温控制治疗组血小板降低的发生率为4%、心律失常8%、消化道出血12%、低血钾20%、高血钠20%、肺部感染32%;对照组血小板降低的发生率为5%、心律失常5%、消化道出血10%、低血钾20%、高血钠20%、肺部感染30%,两组之间血小板降低、低血钾、高血钠、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5.两组患者GOS预后评分的比较:治疗组患者中良好占32%,中残占36%,重残占4%,植物生存的占16%,死亡的占12%,其中预后良好的比例为68%,预后不良的比例为32%;对照组患者中良好占25%,中残占10%,重残占35%,植物生存的占10%,死亡的占20%,其中预后良好地比例为35%,预后不良的比例为65%。两组间预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体温控制在肛温36-37℃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 2.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伴有缺血再灌注性损伤,表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指标IMA及MDA水平升高; 3.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行体温控制治疗可明显降低IMA及MDA的浓度; 4.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行体温控制治疗有脑保护作用,与降低IMA及MDA的浓度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651.15
本文编号:235073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651.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卿;王洪生;陈晓峰;赵佩林;;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脑微循环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2 司良毅,陈运贞;NO、NOS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年05期
3 陈勇;白小红;陈章;关静;;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自由基的改变及其与脑组织损伤的关系[J];西南军医;2009年03期
4 刘启锋;刘明;刘玉河;陆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年06期
5 陶运明,莫绪明,彭卫,戚继荣,钱龙宝,顾海涛;深低温停循环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现代医学;2004年03期
6 何志旭,周同甫,廖清奎,徐学聚,罗春华,李钦伯,王树人,李丰益;炎性细胞因子及脂多糖诱导产生的一氧化氮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9期
7 王华东,李楚杰;内源性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4年01期
8 吴国祥,李承晏,李涛,李晓清;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Bax和C-fos蛋白表达及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年10期
9 只达石,张赛;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提高颅脑创伤救治水平[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年03期
10 刘军锋;韩雪晶;郑大勇;尚子轶;唐红霞;贾克刚;孔祥荣;刘运德;;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冠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24期
,本文编号:2350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3507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