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及不同液体复苏后对其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24 13:10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脓毒性休克早期经不同液体(0.9%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复苏后不同时间(6h、12h、24h)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IL-10、IL-4)表达水平。 方法:将11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各组大鼠做不同处理,分别在不同观察时间段(6h、12h、24h)采血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IL-10、 IL-4)浓度,并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分组及处理:(1)正常对照组24只(对照组,n=24):不做任何手术处理,作为本实验的正常对照值。(2)脓毒性休克组18只(休克组,n=18):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ecalligation and perforation,简称CLP)制作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3)假手术组18只(假手术组,n=18):仅将盲肠翻出并还纳,不进行穿孔处理。(4)液体干预组54只(其中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18只):采用CLP法制作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3h后分别给予不同液体进行复苏干预治疗,①生理盐水复苏组(生理盐水组,n=18):生理盐水l0ml.kg-1,鼠尾静脉20min缓慢推注。②低分子右旋糖酐复苏组(低右组,n=18):低分子右旋糖酐10m1.kg-1,鼠尾静脉20min缓慢推注。③清蛋白复苏组(清蛋白组,n=18):人血清蛋白10m1.kg-1,鼠尾静脉20min缓慢推注。 另外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休克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低右组和清蛋白组5组(每组n=8),处理方法同上,观察休克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低右组、清蛋白组大鼠7d生存情况,计算各组大鼠7d生存率。 结果:(1)与对照组大鼠比较,休克组大鼠6h、12h、24h时血清TNF-α、IL-6、IL-1β、IL-10水平均升高(P0.05),且12h达到高峰水平,休克组大鼠血清IL-4水平各观察时间点无差别(P0.05)。(2)生理盐水组、低右组、清蛋白组大鼠6h时血清TNF-α水平有所升高与休克组大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推移12h、24h时TNF-α水平逐渐回落,较休克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降低(P0.05),且表现为高峰提前出现,峰值降低,但三个液体复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生理盐水组、低右组、清蛋白组大鼠12h、24h时血清IL-6水平回落,低于休克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P0.05),三个液体复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理盐水组、低右组大鼠6h、12h、24h时血清IL-1β水平与休克组大鼠比较均降低(P0.05),清蛋白组大鼠早期(6h时)血清IL-1β水平与休克组大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进展,12h、24h时血清IL-1β水平低于休克组大鼠(P0.05)。三组干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低右组大鼠6h、12h、24h时血清IL-10水平与休克组大鼠比较均升高(P0.05),清蛋白组大鼠早期(6h时)血清IL-10水平较休克组高(P0.05),生理盐水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与休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在各干预组间,清蛋白组大鼠早期(6h时)血清IL-10水平升高最明显(P0.05),低右组大鼠晚期(24h时)血清IL-10水平升高最明显(P0.05)。(6)三个干预组大鼠6h、12h血]1清IL-4水平与休克组大鼠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期(24h)各干预组血清IL-4水平均高于休克组大鼠(P0.05),但三组干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从7d生存率来看,各干预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高于休克组大鼠(P0.05),各干预组间大鼠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均有表达,随着脓毒性休克的发展,促炎因子升高越明显;不同液体复苏(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人血清白蛋白),促炎因子可逐渐下降到正常,抗炎因子逐渐升高,特别是IL-10水平呈较高水平的表达。晶体液与胶体液(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人血清白蛋白)复苏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无明显差别。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能降低脓毒症大鼠的死亡率。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5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冬竹,余佩武;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8在大鼠脓毒血症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01年03期

2 史克勇;马秀娟;曹颖林;张伟;沈甫明;;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对盲肠结扎穿孔致脓毒症大鼠生存率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3 熊q,

本文编号:2552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552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b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