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GDF-15、cTNI联合检测与心肺复苏患者心功能及其近期预后的关系
【图文】:
附图3组患者的生存曲线计学意义(F=97.263和116.672,均P=0.000);②3组不同时间的LVED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47和147.437,均P=0.000);③3组LVEDD、LVEF变化趋势有差异(F=52.632和136.685,均P=0.000)。见表4。2.4生存曲线的绘制及生存率的比较每15天进行1次随访,随访6个月,A组患者无死亡,B组患者死亡15例,C组患者死亡5例,其中11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5例死于再次猝死,2例死于呼吸衰竭。A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与B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38,P=0.001),A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高于B组;A组与C组6个月生存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0,P=0.097);B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与C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3,P=0.009),B组生存率较C组生存率低。见附图。表23组不同时间的GDF-15水平比较(ng/L,x±s)组别即刻12h24~48hA组(n=31)659.003±175.641667.324±151.8811)677.131±222.9781)2)B组(n=34)475.062±198.7641808.168±192.1321)3)3155.714±390.5821)2)3)C组(n=37)542.033±170.3791743.442±233.601938.003±295.1821)2)4)注:1)与即刻比较,P<0.05;2)与12h比较,P<0.05;3)与A组比较,P<0.05;4)与B组比较,P<0.05浆GDF-15和cTNI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3组GDF-15、cTN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68和6.313,P=0.000和0.003);②3组不同时间的GDF-15、cTN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456和306.275,均P=0.000);③3组GDF-15、cTNI水平的变化趋势有差异(F=8.515和4.900,P=0.001和0.009)。见表2、3。2.3CPR后各时间左心室舒张?
附图3组患者的生存曲线计学意义(F=97.263和116.672,均P=0.000);②3组不同时间的LVED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47和147.437,均P=0.000);③3组LVEDD、LVEF变化趋势有差异(F=52.632和136.685,均P=0.000)。见表4。2.4生存曲线的绘制及生存率的比较每15天进行1次随访,随访6个月,A组患者无死亡,B组患者死亡15例,C组患者死亡5例,其中11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5例死于再次猝死,2例死于呼吸衰竭。A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与B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38,P=0.001),A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高于B组;A组与C组6个月生存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0,P=0.097);B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与C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3,P=0.009),B组生存率较C组生存率低。见附图。表23组不同时间的GDF-15水平比较(ng/L,x±s)组别即刻12h24~48hA组(n=31)659.003±175.641667.324±151.8811)677.131±222.9781)2)B组(n=34)475.062±198.7641808.168±192.1321)3)3155.714±390.5821)2)3)C组(n=37)542.033±170.3791743.442±233.601938.003±295.1821)2)4)注:1)与即刻比较,P<0.05;2)与12h比较,P<0.05;3)与A组比较,P<0.05;4)与B组比较,P<0.05浆GDF-15和cTNI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3组GDF-15、cTN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68和6.313,P=0.000和0.003);②3组不同时间的GDF-15、cTN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456和306.275,均P=0.000);③3组GDF-15、cTNI水平的变化趋势有差异(F=8.515和4.900,P=0.001和0.009)。见表2、3。2.3CPR后各时间左心室舒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大兰,黄鹭,胡桃红;进行有创操作或心肺复苏时是否许可家属在现场[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10期
2 朱红阳,李冬玲;心肺复苏成功4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代京美,王华卿,张娟;心肺复苏成功病人脑复苏的治疗[J];青岛医药卫生;2002年05期
4 陆将,柴青焕,何保健;电击伤后心肺复苏成功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5 申屠光明,李新禾;心肺复苏90例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年03期
6 史淑英,白春娟;心肺复苏中两种给氧途径疗效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12期
7 王维展;王岚;王学忠;;心肺复苏几个观念的探索[J];临床急诊杂志;2005年02期
8 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9 黄春艳;李志辉;黄艳芳;;对工厂工人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7年03期
10 邵朝朝;尤荣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预后的评估作用[J];浙江医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祥;;心肺复苏共识再认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仪;;猝死的心肺复苏抢救[A];全国首届急诊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杨立宪;;心肺复苏失败的原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刘保池;李富琴;;竞赛—普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有效方法[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远龙;钟敬泉;陶文;侯雪梅;孟祥林;张运;;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效果的评定[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小燕;谢丽琴;康亚婵;郑素珠;;“比赛加点评”在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效果观察[A];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季勇;黄亮;李闽云;曹春水;徐敏;;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呼吸支持作用的临床观察[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顾言;陈建荣;;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新进展[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9 王建强;李国民;袁冬;万健;;超长心肺复苏成功3例分析[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10 赖荣德;梁子敬;李奇林;;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小飞邋陈军;心肺复苏时应注意什么[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武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 王立祥;解读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N];健康报;2013年
3 楚杰;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王立祥 程显声;超长心肺复苏应予重视[N];中国医药报;2008年
5 北京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 孙长怡;急救“生存链”第二环节——早期心肺复苏[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佚名;双人心肺复苏抢救法[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黄旭;心肺复苏四步曲[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8 吴一福 段晓宏;心肺复苏100次/分最佳[N];健康时报;2009年
9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脏五科主任医师 李松;心肺复苏动作要规范[N];健康时报;2008年
10 肖平田 袁静;对超长心肺复苏者及早加用高压氧[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碧华;心肺复苏后早期EEG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2 刁孟元;基于Akt/GSK-3β/Nrf2通路探讨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3 张和华;胸阻抗信号监测心肺复苏质量的方法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4 李永勤;心肺复苏自动化过程中的关键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5 潘昊;外源性硫化氢对心肺复苏后脑线粒体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浙;颈部降温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减轻心肺复苏后兔脑损伤及抑制凋亡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7 张锦程;内质网应激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宋凤卿;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负面效应及低温对其干预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胜勇;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赵赫;辛伐他汀对家兔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周鑫华;茶多酚对心肺复苏大鼠生存时间和肾损伤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方东明;茶多酚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国涛;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急救仪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6 范志宽;吸气阻力阀对心肺复苏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7 于虎;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8 武巧月;规范化团队合作对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9 金金花;心脏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认知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刘国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7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55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