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TLR4介导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对创伤性脑损伤远期认知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23:14
【摘要】:研究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所致的继发性损伤促进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常驻的免疫细胞,是对抗疾病或损伤的第一道防线,其激活后的极化状态决定了继发性损伤和神经保护作用。因此,干预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可能是改善TBI远期认知障碍的关键靶点。TLRs是介导先天免疫的受体家族,特别是TLR4被认为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主要调节因子。TLR4在小胶质细胞中高度表达,在调节TBI后慢性炎症反应和启动继发性损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所在研究团队前期实验发现TBI慢性期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以M1型为主,促进神经炎症,引发认知障碍。本课题将进一步阐明TLR4在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改善TBI远期认知障碍的作用及机制,为TBI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通过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TLR4,验证TAK242(TLR4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TLR4的表达;通过改良神经功能评分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TLR4的表达对rmTBI小鼠神经功能及远期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2.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PP、p-Tau蛋白,评价TLR4对rmTBI小鼠病理性蛋白表达的影响。3.借助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在体内体外实验中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及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情况及定量分析;应用ELISA技术检测炎症因子;探讨TLR4对rmTBI后急慢性期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4.体内体外实验,应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LR4及下游蛋白Myd88、NF-κB的表达变化,明确TLR4及重要下游信号分子Myd88、NF-κB是否参与调控TBI后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及神经炎症反应。结果:1.(1)rmTBI急慢性期均出现TLR4表达升高,TAK242可以有效的抑制TLR4的表达。(2)rmTBI后急性期小鼠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随着损伤时间延长,神经功能缺损逐渐恢复;在rmTBI后慢性期出现明显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进一步验证了rmTBI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3)rmTBI后,抑制TLR4的表达可以促进rmTBI小鼠神经功能缺损修复。(4)rmTBI后,抑制TLR4的表达可以改善rmTBI小鼠慢性期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1)rmTBI后3d即出现病理性蛋白APP,p-Tau蛋白表达增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至28d(慢性期),APP,p-Tau蛋白表达增加更为显著。(2)在rmTBI后的急慢性期,抑制TLR4的表达可减少病理性蛋白APP及p-Tau蛋白的表达。3.(1)体外实验证实:LPS激活小胶质细胞,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促炎因子释放增加,抑炎因子释放减少;抑制TLR4的表达可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抑炎因子释放增加,促炎因子释放减少。(2)体内实验证实:rmTBI后小胶质细胞激活,急性期M1,M2表达均有明显增高,炎症因子表达失衡;进入慢性期,M1型小胶质细胞仍持续激活,促炎因子释放增加,促进病理性蛋白累积,引起rmTBI远期认知障碍。在rmTBI急慢性期,抑制TLR4表达可使M1/M2比例显著下降,促进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增加抑炎因子释放,减少病理性蛋白的表达,最终改善认知功能。4.(1)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记TLR4及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发现rmTBI后急慢性期较多的TLR4共定位于小胶质细胞,而假手术组仅有较少的TLR4共定位于小胶质细胞;TAK242干预后,较PBS组共定位于小胶质细胞的TLR4显著减少。(2)LPS损伤与rmTBI后,TLR4及下游信号分子蛋白Myd88、NF-κB的表达均显著升高,予TAK242干预后,TLR4及下游信号分子蛋白Myd88、NF-κB的表达较PBS组有显著下降,提示TLR4及下游信号因子Myd88、NF-κB参与调控rmTBI后的小胶质细胞极化及神经炎症反应。结论:1.TBI后,抑制TLR4表达可下调其下游信号分子Myd88、NF-κB的表达水平,降低小胶质细胞M1/M2比例,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其次,抑制TLR4表达可促进抑炎因子释放,抑制慢性期神经炎症反应,减轻继发性脑损伤,从而导致病理性蛋白APP,p-Tau蛋白表达减少,最终改善TBI远期认知障碍。2.TLR4是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表型的重要模式识别受体,影响神经炎症的进展以及神经变性的发生发展。因此TLR4可能是改善TBI远期认知障碍的有希望的干预靶点。3.TAK242是潜在的TBI治疗新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51.15
【图文】:

病理,进程,神经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2016 年 Nguye[1]等人对世界各国 TBI 发生率进行综述,研究显示全球 TBI 的年发生率为每年 349/10 万人。TBI 发生率高,其致残致死率居创伤之首,是全世界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 3],普遍流行于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并影响着所有年龄段人群。TBI 无论严重程度如何,都涉及大脑内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毒性,代谢失衡以及离子和细胞稳态的一般破坏[4]。TBI 病理过程包括两方面:①原发性病理改变:脑血管病变和弥漫性轴索损伤;②继发性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炎症、低氧血症、细胞凋亡坏死、脑水肿等(图 1)。目前,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TBI 可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慢性创伤性脑病、帕金森病等的发病率[5]。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反复轻度 TBI(repetitive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rmTBI)可能导致短期和长期对神经功能的不利影响,与远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已将 TBI 列为神经认知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TBI 后远期认知功能障碍是国际颅脑创伤领域新兴的一个研究热点,研究报道尚少,因此研究其病理机制及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表型,认知障碍


击(CCI)后 1 周增加,而 CD86(+)/ CD11b(+)M1 表型小胶质细胞在 4 周时增加。在 TBI 的小鼠模型中,瞬时 M2 表型小胶质细胞是脑损伤急性期的活化小胶质细胞的初始表型,并且在损伤后 5 天达到峰值,但 M1 表型小胶质细胞保持升高直至 14 天[15]。在 CCI 后 1 年的小鼠模型中观察到,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以在受伤的皮质中持续表达,伴有病变扩张和神经变性[16]。在对 TBI 患者大脑 PET 扫描观察到小胶质细胞激活在创伤后可存在长达 17 年[17]。本人所在课题组同期研究也发现 TBI 后 M1 型小胶质细胞持续升高,而 M2 型小胶质细胞在损伤后 1 周达高峰,损伤后 4 周出现显著下降,在 TBI 慢性期,以 M1 型小胶质细胞为主,促炎因子释放增加,促进认知障碍的发生[18]。综上研究,TBI 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型从急性激活的 M2表型转变为长期激活的 M1表型,在 CNS中产生较为持久的免疫炎症反应,引起内环境紊乱,促进神经变性的发生,从而导致远期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见图 2)。抑制 M1 型小胶质细胞,促进 M2型小胶质细胞可以改善TBI小鼠神经功能恢复[19]。因此,调节小胶质细胞M1/M2比例,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是改善 TBI 远期认知障碍的重要靶点。

TLR4介导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对创伤性脑损伤远期认知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CCI装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景洋;;深圳先进院首破脑内再殖小胶质细胞起源之谜[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8年09期

2 范冲竹;;暗小胶质细胞:一种主要与病理状态相关的新表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6年07期

3 梁菲;;运动介导小胶质细胞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9期

4 张思磊;王雄伟;;小胶质细胞/脑巨噬细胞与胶质瘤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5年20期

5 姜文敏;唐罗生;贺达仁;;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10期

6 马怡然;郭大文;孙伟;方文刚;;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对其Aβ吞噬能力的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7 黄秀艳;曾耀英;张彩;朱斌;;人小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特异分子表达与吞噬功能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年05期

8 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作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5年02期

9 刘锋,朱长庚;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10 杨逢春;显示小胶质细胞方法的改进[J];解剖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亚梅;李子晨;许鹏飞;徐永腾;彭英;;放射后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及相关信号机制研究[A];7th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大会暨第十届全国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韩书珍;李雪梅;牛文泽;陈翔;王果;李泽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意义[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陆浩慧;罗婷婷;武胜昔;邝芳;;1型小胶质细胞对小鼠焦虑样行为、学习、记忆的影响[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4 巨富荣;张胜祥;;小胶质细胞在小鼠全脑缺血模型中的形态变化[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李捷;刘勇;张蓬勃;肖新莉;吕海侠;李敏杰;康前雁;邓美英;;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来源[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杨阳;廖万清;郭秀军;林敏;王志东;徐红;陈孙孝;温海;;新生隐球菌对鼠小胶质细胞细胞骨架蛋白质组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姚瑶;Stefania Echeverry;Xiang Qun Shi;Qiu Zi Yang;傅开元;Yves De Koninck;Ji Zhang;;脊髓小胶质细胞去除后的动态变化[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赵铭;李冬;朱迅;闫东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7年

9 赵敏;袁云;赵培园;李t

本文编号:2771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771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a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