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前夹角变化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本文关键词:侧脑室前夹角变化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指导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和交通的迅速发展,创伤性颅脑损伤的(Traumaticbrain injury,TBI)发生率逐年增加,目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九大因素,WHO认为,2020年交通事故导致的颅脑损伤将列于导致疾病负担的前三位【1】。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已成为人们伤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有关文献报道重型颅脑损伤占创伤性颅脑损伤的20%【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每年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和入院率分别为403/10万人和85/10万人【3、4】,欧洲二十三个国家的调查结果如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约235/10万人,平均死亡率约为15/10万人【5】,与澳洲相似。在我国,至少每年有7000万人发生一次以上的伤害,其中死亡80万人,200万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90万人终生残疾。伤害死亡在我国居民死亡率的统计中,从50年代初的第九位跃升为90年代的第五位,估计2030年我国将有250万人死于伤害引起的过早死亡【6】。而额叶挫裂伤为TBI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病例,,其发展隐匿,变化讯速,常因来不及抢救而导致严重的后果,额叶挫裂伤患者早期意识障碍程度往往相对较轻,常常给予非手术治疗,但随着病情的变化,颅内压逐渐隐匿性升高,导致间脑、中脑、桥脑和延髓相继受压向下呈轴性移位而形成脑中心疝,患者一旦发生了脑中心疝,一般预后极差,常常危机生命。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诊治,并通过头颅CT检查后,确诊为额叶挫裂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选入66例患者,性别构成为男性52例,女性14例,年龄介于15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41岁,车祸伤32例,坠落伤7例,滑跌伤9例,打击伤18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3~15分之间,13~15分32例,9~12分13例,3~8分21例,其中选择手术治疗的共15例,保守治疗51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报道,脑室前夹角的度数变化与额叶挫裂伤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是否发生脑中心疝有密切关系。我们通过脑室前夹角的变化选择手术时间,更及时的抢救患者生命。脑室前夹角的测量方法:常规的头颅CT平扫片,以第三脑室上部层面为测量层面,以胼胝体为基点向双侧侧脑室前角引切线,两条切线之间的夹角即为脑室前夹角。 研究结果: 通过脑室前夹角的测量方法,对被选入的66例额叶挫裂伤患者进行测量发现,当脑室前夹角>120o时,患者均发生脑中心疝,本组中共有7例这种患者。其余患者脑室前夹角在100o—120o之间。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测量脑室前夹角度数得出如下结论:1.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患者,当脑室前夹角大于120o时,发生脑中心疝的几率明显增高。2.脑室前夹角越接近120o,患者的临床症状越重,发生脑中心疝的可能性越大,应结合患者GCS评分及相关影像学表现(环池、三脑室形态),决定是否手术。3.脑室前夹角数值与颅内压监测的ICP值具有相关性,在治疗双额叶挫裂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脑室前夹角的测量简单、方便、易行,在不具备颅内压监测仪等先进设备的医院,可以通过测量此角度,同时结合临床表现为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颅脑损伤 额叶挫裂伤 脑室前夹角 颅内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651.1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17
- 第2章 文献综述17-48
- 2.1 额叶挫裂伤发病机制18-19
- 2.2 脑中心疝的形成机制19-20
- 2.3 额叶挫裂伤临床表现20-21
- 2.4 额叶挫裂伤的影像学表现21-22
- 2.5 治疗22-35
- 2.5.1 基础治疗22-23
- 2.5.2 额叶挫裂伤的并发症与其相应治疗23-27
- 2.5.3 手术治疗27-31
- 2.5.4 术后骨瓣是否保留的问题31-32
- 2.5.5 手术时机的选择32-35
- 2.5.6 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35
- 2.6 行 ICP 监测及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35-45
- 2.6.1 创伤性 ICP 监测方法36-40
- 2.6.2 无创性 ICP 监测方法40-44
- 2.6.3 数学模型44-45
- 2.7 预后与展望45-48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48-53
- 3.1 研究对象48-49
- 3.2 研究方法49-53
- 3.2.1 脑室前夹角的测量方法51
- 3.2.2 颅内压监护51-53
- 第4章 结果53-56
- 第5章 讨论56-64
- 5.1 经手术治疗的双侧额叶挫裂伤患者58-60
- 5.2 颅内压监测下的双侧额叶挫裂伤治疗60-64
- 第6章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76
- 导师及作者简介76-77
- 致谢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波;李济舟;郑振雷;程安林;郭军;;双额叶脑挫裂伤手术保留骨瓣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13期
2 杨咏波;黄玉杰;游潮;刘翼;王斌;孙剑涛;王毅;施圣晖;;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31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7年04期
3 高晓宁;蔺志清;;额叶脑挫裂伤诊治10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年08期
4 胡志刚,谭启富;外伤后癫痫研究进展[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5 饶岩;杨咏波;谢桐;常杰;张健;王斌;;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年10期
6 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14期
7 王炜;尤永平;;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年04期
8 刘常春,曹佃国,姜安宝,杨吉宏;一种新的无创检测颅内压的数学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6期
9 杨凤海,王运华,李忠民,张连群,商晓鹰;持续监护颅内压与血氧饱和度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及预后价值[J];山东医药;2004年15期
10 杨富,池海;双额叶脑挫裂伤的诊治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03年05期
本文关键词:侧脑室前夹角变化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指导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9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