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创面外用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创面外用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纳米银以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极大的比表面积优势,较传统银制品抗菌效果更为突出,但有关其进入体内后产生的负面生物效应或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创面外用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兔体内的分布变化。方法:将新西兰白兔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单次敷料组(又分为6小组)、多次敷料组(分为6小组)。均于兔双耳腹侧制作创面,单次敷料组单次使用纳米银敷料外敷,不更换敷料;多次敷料组多次使用纳米银敷料外敷,其6小组分别于0d,2d,2d和4d,2d和4d,2d和4d,2d和4d更换敷料。于创面制作后2,4,7,14,30,60d检测兔血、肝、肾、脾中银浓度。结果与结论:应用纳米银敷料2d后,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血液、肝、肾、脾中银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应用第4天,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随时间呈进行性上升趋势,而单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呈进行性下降,这种变化在第7天时更为明显,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显著高于单次敷料组(P0.01)。移除纳米银敷料后,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含量均较前一时间点银浓度显著降低,尤以多次敷料组更为明显(P0.01)。制作创面后第30,60天,单次敷料组、多次敷料组各脏器银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已无差异(P0.05)。说明纳米银敷料用于创伤创面时能迅速入血,通过血液循环分布于肝、肾、脾等脏器;移除敷料后,血、肝、肾、脾中纳米银含量迅速下降至正常值,不会产生累积现象。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整形外科;解放军四五八医院烧伤整形显微外科;深港产学研基地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源兴纳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银 创伤 纳米颗粒 敷料 分布 生物材料与纳米技术
【分类号】:R641;TB383.1
【正文快照】: 0引言在金属纳米材料中,纳米银以其强大的抗菌活性,在医学界得到广泛应用[1]。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抗菌产品,由于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比传统银制品更为突出的抗菌效果[2-4]。然而人们对以不同途径进入体内纳米银可能产生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炯,韩春茂,余朝恒;纳米银用于烧伤患者创面后银代谢的变化[J];中华烧伤杂志;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逸;鲁双云;高文娟;曹国模;潘立群;顾海鹰;;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动物血及组织中的痕量银[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8期
2 杨珉,马行一;纳米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医学;2005年04期
3 史国珍;;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07期
4 程定超,杨洁,赵艳丽;纳米银抗菌材料在医疗器具与生活用品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11期
5 于勇;梁明;陈廷秀;盛志勇;常东;蒋伟;;纳米晶体银离子敷料对烧伤感染常见耐药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J];中华烧伤杂志;2006年04期
6 陈炯;韩春茂;林小玮;唐志坚;苏士杰;;纳米银敷料在修复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7 艾彪,史芳玲,段六生,沈定树,王红霞;银套环杀菌作用的实验研究与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1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延;添加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对义齿基托树脂和烤瓷用釉相关性能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大太;新型多功能战伤敷料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2 殷杰;纳米银粉的制备工艺及抗菌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炯;韩春茂;林小玮;唐志坚;苏士杰;;纳米银敷料在修复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富;鲍瑞;宋明;;创伤致膈肌破裂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0期
2 张军祥;;胸腹联合伤的诊断及治疗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1年S1期
3 邹云东;刁秀莲;党登峰;白云升;;意外伤害的诊治与死亡原因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08期
4 张雪峰;;创伤失血性休克麻醉与用药原则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22期
5 瞿星光;张朝晖;周刚;龚勋;张蓉;曾超;李灵丰;;人参多糖对创伤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3期
6 汤锋;苟仲勇;尹昌林;周人杰;周巧巧;;不同时期高容量血液滤过对严重创伤并发MODS预后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1年07期
7 赵宇;王爱丽;傅华珍;;单位复苏液体量早期判断创伤与失血性休克预后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05期
8 苏健;阮祥才;;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活化作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8期
9 杨晓明;;学会创伤救助[J];健康向导;2011年04期
10 孙萍;;道路交通事故伤害院前急救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家科;盛志勇;;建立成批烧创伤急救体系,提高平战时救治能力[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岳仙红;;VSD技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A];河南省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急诊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交流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年
3 周荣斌;程霞;周高速;郭凯;张健;刘冀;张源波;陈升发;;速效止血粉治疗急性创伤出血的临床研究[A];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梁子敬;曾量波;黄力;李莲芬;;广州市中心城区创伤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研究[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沈丛林;朱东波;江振华;王建;龚辉;;多发伤中肾损伤的早期救治[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6 陈庆永;王春友;蒋春舫;陈阳龙;方开锋;郑海;;损伤控制手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胰十二指肠损伤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华森杯”灾害医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7 郝江;文家福;王宇川;边革元;孙林辉;徐小山;;院内EMSS系统救治严重多发伤初探[A];第三届全国急诊创伤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刘启;严坚;熊南山;胡岳军;刘涛;;人工细胞愈合膜配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缺损临床观察[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9 汪军;俞瑾;王彦青;曹小定;吴根诚;;交感神经系统在创伤应激诱导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左琴;;创伤性血气胸的急救与护理[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乔地 通讯员 魏妍平 李荇;危急情况的医疗救治将规范[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戴益;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机体急性创伤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俞晓军;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差异基因的筛查及EPHX2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宋海涛;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2 罗同青;骨折并分级液压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3 蒋俊;1.重庆高速公路致死性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驾驶员相关情况分析 2.不同撞击方向致家兔损伤特点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4 王威;1070例汶川地震伤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挤压伤大鼠模型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5 韦志坤;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细胞免疫与肠道通透性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6 黄有成;创伤、严重脓毒症和MODS免疫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7 熊发明;封闭负压引流结合有限清创在肢体软组织爆炸伤早期救治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抗菌医用敷料创面外用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9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