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基于过程挖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静脉溶栓时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4 22:26
  目的直观刻画静脉溶栓患者的急救过程,发现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方法首先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日志信息,经过标准化、映射等步骤获取患者的轨迹数据;接着利用过程挖掘工具ProM构建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模型并由临床专家对模型的正确性、简洁性进行评估,再由医疗信息专家根据反馈结果制定新的过程挖掘策略,通过这一迭代挖掘过程,最终得到能够反映医疗机构静脉溶栓治疗实际的过程模型;之后计算模型中关键事件的发生时间中位数,分析医疗机构静脉溶栓治疗的时效性,确定是否存在院内延误及原因;最后由临床专家及管理者基于时效性分析的结果制定流程改进方案。结果对合作医院125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救过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反映该院静脉溶栓治疗时效的依赖图模型,该模型直观展示了该院静脉溶栓治疗不同阶段(急诊室与住院)医疗人员主要完成的临床活动及完成时间;分析了该院院内延误的原因:静脉溶栓场所不在急诊室,溶栓患者需要进行转运以及神经内科医生参与救治的时间较晚。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该院溶栓治疗可以在急诊室进行,当怀疑患者为卒中时,急诊医生应呼叫神经内科医生参加急救流程。 

【文章来源】: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0,39(04)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基于过程挖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静脉溶栓时效分析


静脉溶栓患者过程模型

流程图,静脉溶栓,过程分析,患者


由于初步处理后的日志数据中包含的事件种类较多,且可能存在同一事件包含多种名称的情况,因此需要将上述日志映射到预定义的标准活动(由临床专家、医学信息专家构建的医疗活动集合),这样就得到了初步的标准化日志数据。将属于同一患者的所有事件按照事件发生时间进行升序排列就得到了该患者的轨迹数据,表1为某一患者的示例数据。如果直接采用上述患者轨迹数据进行过程挖掘,可能会由于事件种类过多而降低过程模型的可理解性,即产生“意大利面条过程”[12]。因此,在挖掘过程模型前加入了日志筛选模块。日志筛选可针对具体的事件、也可针对某一患者,筛选的条件可以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患者的特征(人口学信息、诊断等)。

静脉溶栓,过程模型,患者,病史


虽然本研究从医院多个信息系统提取了患者的日志数据,但仍有许多医疗活动未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记录或记录的不全,如询问病史只在电子病例记录(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系统中记录了病史内容,但却未记录询问病史的时间。这些缺少的信息将影响对医疗过程分析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是一个单中心的案例研究,未来将通过收集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进行多中心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持续质量改进对急性脑梗死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预后的影响[J]. 夏碧军,艾星.  药品评价. 2019(19)
[2]建立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体系[J]. 王春娟,王伊龙,徐安定,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08)
[3]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J].   中国肿瘤. 2008(05)



本文编号:3247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3247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d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