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09 17:12

  本文关键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一部分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并复习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从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诊治的72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并于6小时内行静脉溶栓的病例数据。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危险因素等一般基线性资料,以及溶栓的时间窗、入院溶栓前血压、血糖、rt-PA使用剂量、溶栓前的头颅CT资料、溶栓后2小时及24小时头颅CT结果,病情有变化随时复查头颅CT的结果。进行头颅MRI平扫,CTA、CTP进行血管性评估再通。TOAST分型、牛津郡分型,记录溶栓后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溶栓前后及24小时后的NIHSS评分,并于第3天、5天、7天、14天、30天、90天、半年的持续的NIHSS、mRS及BI等评估的数据。治疗方法使用rt-PA,剂量按0.9mg/kg(最大个体剂量不超过90mg),最先10%于1分钟内团注,剩余90%60分钟持续微泵。根据第3个月mRS的评分将病例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近期有效性指标是NIHSS评分减少4分以上或NIHSS减为0分;远期预后良好的指标包括3个月和6个月随访的BI值为95分或100分,NIHSS及mRS在2分及以下。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个表卡方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的因素。 结果: 从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诊治的72例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年龄为61.85±13.60岁,女性为28人(38.39%),危险因素主要分别为高血压病61.64%,房颤36.99%,发病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229.97±81.48min。溶栓前NIHSS评分的中位数13(4-23),溶栓后有效病例频数可见,早期有效病例主要发生在即刻、第3天、第7天。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间节点比较可见患者残疾程度和比例较前者均有改善。第3个月功能恢复良好(mRS=0.1)分组为39例(54.2%),功能恢复不良组(mRS≥2分)分组为33例(45.8%)。单因素分析可见功能恢复良好组里年龄更小、溶栓前NIHSS评分更低,出血转化病史更少、梗塞面积更小,溶栓前NIHSS评分更低,并具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年龄大、溶栓前NIHSS评分高和梗塞面积大为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1.发病6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 2.在早期疗效中可见rt-PA静脉溶栓后即刻、溶栓后第3天和第7天新增静脉溶栓有效例数较多,有效绝对值的比例分别为34.7%、22.2%、11.1%。 3.年龄大、溶栓前NIHSS评分高和梗塞面积大均为第90天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分析 目的:评估rt-PA治疗安全性影响因素,了解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影像特点、时间分布特点探讨不同CT亚型的临床结局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并复习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从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诊治的72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并于6小时内行静脉溶栓的病例数据。根据影像学标准将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ICH)分为2类4型:即HI-1、HI-2、PH-1、PH-2型。根据影像学提示出血和NIHSS评分增加≥4分,分为症状性和非症状型。临床预后指标同第一部分。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远期预后指标同前。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颅内出血的因素。 结果: 1.72例中发生ICH的为15例(20.83%),症状性ICH的为2例(4%),致死性出血1例(1.39%); 2.根据CT影像分型HI-1型5例,H1-2型3例,PH-1型5例,PH-2型2例。 3.时间窗内不同分布下ICH发生率:0-3小时时间窗内为3例占总数的15.00%,其中症状性脑出血为0例;3-4.5h内的为8例,占所有病例总数的24.24%,其中症状性脑出血为2例,占病例总数的6%:4.5h-9h内的为3例,占所有病例总数的15.79%,其中症状性脑出血为2例,占病例总数的12.5%;可见颅内出血时间窗多集中在3到4.5小时。 4.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的时间分布:溶栓后0-6h内发生ICH3例,占该时间段总数的20%;6-12小时内0例,12-24小时内0例;24-36小时内5例,占该时间段总数的33.3%;36-48小时的为2例,占该时间段总数的13.3%。48-72小时的为2例,占该时间段总数的13.3%;3-6天的为3例,占该时间段总数的20%。其中sICH中,溶栓后0-6h内1例,占ICH%;24-36h内2例;36h-3d有2例;3d-7d有2例。 5.CT影像学表现:脑叶出血4例,基底节出血4例,脑叶边缘1例;小脑出血2例。 6.1CH不同影像亚型临床结局:与无ICH组比较,H11、H12、以及PH1远期预后良好。 结论: (一)高收缩压,大梗塞面积,房颤病史以及血小板计数少是rt-PA静脉溶栓后第90天出血转化是重要影响因素。 (二)本研究中没有发现ICH与和远期预后和死亡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考虑和本研究中能影响预后结局的PH2型病例数少有关。因此,rt-PA静脉溶栓相对安全。 (三)出血转化多发生于3到4.5小时时间窗内。
【关键词】:rt-PA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有效性 出血转化 静脉溶栓 安全性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1
  • 主要英文缩略词11-12
  • 前言12-16
  • 一、rt-PA静脉溶栓的概要12-13
  • 二、研究目的13-14
  • 参考文献14-15
  • 脑血管病接诊流程15-16
  • 第一部分: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分析16-30
  • 一、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16-19
  • 二、结 果19-24
  • 三、讨论24-27
  • 四、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0
  • 第二部分: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分析30-44
  • 一、资料和方法30-32
  • 二、结果32-38
  • 三、讨论38-41
  • 四、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4
  • 文献综述44-57
  • 参考文献52-57
  • 附录1:各型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57-62
  • 附录2: NIHSS评分和mRS评分表格62-68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永庆,王勤周,李大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年06期

2 黄宁芳;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3 叶静;崔颖;郭春生;郑华;吴晓光;;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4期

4 曹玉珍;李新立;张珂;吴秀芳;刘群才;;颈动脉超声扫查对脑梗死性出血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12期

5 卜祥振;易伟国;李新立;张晓明;刘群才;;早期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赵建新,田元祥,李国明,王利慧,甄彦君;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皮层及海马细胞病理形态学动态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352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d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